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静地灿烂     
以《落霞》三部曲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对记者说:“希望社会上的干扰少一点,我不想汹涌澎湃,我只想静静地流淌。”20年的“静静流淌”,铸就他今天的辉煌。山东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冷静和安静的人”。王蒙崇尚做人坚持“低调原则”。他说,有些写作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作品发在什么刊物上,是大刊物还是小刊物;是登头题还是二题、三题,还是最后一题;  相似文献   

2.
淡定的格调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经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祟尚“知行合一”,更崇尚人生的格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淡定让他成为继“万世师表”两千年后的又一位“孔仲尼”。  相似文献   

3.
美国一位商人看到一些顾客经常为买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遗憾,于是他创办了一家规模不大的“买不到”商店.只要顾客说明在一般市场上买不到的商品名称、规格、式样、数量等,他就会想尽办法满足顾客的要求,变“买不到”为“买得到”,变遗憾为感谢,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每一个顾客都变成了他的“活广告”,走到哪儿宣传到哪儿.生意红的令人眼红。  相似文献   

4.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学生,就会发现,学困生的身上也会有“闪光点”,所以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要采取厌弃的态度,不要总是批评、指责。而是要在思想感情上热爱他,关心他。只要他有优点,哪怕这些优点还不稳定,不突出,仅仅是一点苗头,也要备加爱护和扶植,使他发展成为他思想道德中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5.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学生,就会发现,学困生的身上也会有“闪光点”,所以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要采取厌弃的态度,不要总是批评、指责。而是要在思想感情上热爱他,关心他。只要他有优点,哪怕这些优点还不稳定,不突出,仅仅是一点苗头,也要备加爱护和扶植,使他发展成为他思想道德中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6.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7.
高瑞泉 《现代哲学》2023,(1):136-151
“直觉”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迄今已演化为一个观念的谱系。最初将其显题化的是梁漱溟先生,他从柏格森哲学中汲取“直觉”,并与孔学尤其是王门后学和唯识学相结合,通过批判工具理性弘扬东方价值,其叙事策略下伏着禅宗“顿悟”的“底子”。熊十力先生同样批评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不能“证体”,视柏格森的“直觉”为“习气”并扬弃之。他认为哲学家在“慎思明辩”之后尚需“脱然超悟”,不过强调“悟”既有“顿”又有“渐”,并代之以更儒学化的概念“默识”与“体认”,以与其“性修不二”说相配合,同时以“良知是呈现”为牟宗三的“智的直觉”说开辟了路向。受过新实在论洗礼的冯友兰先生,则将“分析后的直觉”作为形上学的方法,且名之为“负的方法”,主要借助禅宗的“顿悟”,以解决所谓“第一义不可说”问题,导引人进入“天地境界”。冯契以为解决“第一义不可说”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说不得的东西如何‘得’”的问题。他认为禅宗的“顿悟”说不但对宗门有解放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赞成将“顿悟”或“直觉”视为孤立的意识活动并将其神秘化。他借“转识成智”来论述如何从知识到智慧。“转识成智”由三个互相连锁的环节构成:辩...  相似文献   

8.
深入古堡伊利诺斯州密执安湖畔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大卫,多年来一直对英国古典式建筑情有独钟。他一见到这座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奥丽”的出售广告,便很想成为“奥丽”的新主人。然而,大卫又非常担心上当受骗。因为“奥丽”的定价很高,广告上注明“不能低于200万美元”;而这座别墅年代久远,内部情况不清楚。大卫一时难以拿定主意,突然,他眼睛一亮,怎么把“他”给忘了。他连夜驱车赶到圣弗兰西斯科,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镇里,找到了他的大学同学、房地产商莫利斯。莫利斯当然愿意帮忙,因为这笔佣金还算不错。莫利斯来到“奥丽”…  相似文献   

9.
祢衡可说是历史上第一“愤青”。因为是三国名土,“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昕不晓”,所以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见到不如他的,不真诚的,不恭敬的,谁都敢骂。  相似文献   

10.
制定一个操作性标准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担水的僧人,长得五大三粗,膀阔腰圆。由于他脚力好,力气也比常人大,所以,即使他一人担着四桶水,也面不红,气不喘。众僧见了,都忍不住对他竖起拇指,称其“神力”。  相似文献   

12.
潘斌 《中国哲学史》2023,(2):106-112
凌廷堪撰《复礼》三篇,希望自己成为清代中期学术的“开其端”“矫其弊”之人。他在对古今学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复礼”思想体系。礼在凌氏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贯穿其学术思想体系的关键和灵魂。他认为礼是“五常”的“纲纪”,其“学礼复善”之说既强调先验的道德本心,又不忽视后天的教化,是对孟、荀之说的折衷。针对李翱提出的“复性”论,凌廷堪别出心裁地提出“复礼”说,并主张通过“复礼”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13.
易中天数女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了,就连“学术超男”“学者明星”厦大博导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戏谑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既然敢称一等爸爸,当然也就有一流的教育方法了。  相似文献   

14.
据史载,欧阳修写文章十分认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初稿写好后,他觉得不满意,又反复修改。一连改了几次,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他的妻子见他改得非常辛苦,便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写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啊。” 已故著名作家秦牧生前也曾表露过自己的“害怕”心态。在一次他的作品研讨会上,他发言说:“我们这个世界,多的是四舍五入的事情,四和五相差很小,但是五进一而为十,四舍而为零,就仿佛相差很大似的。其实,这并不…  相似文献   

15.
李敬峰 《现代哲学》2022,(3):139-146
清初庙堂理学的典范李光地与朱子学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不休又至关重要的学术议题。以李光地逝前二年(75岁)所倾心撰写的《大学古本说》为考察对象,可为这一问题的判释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在《大学》版本上,他尊奉古本而反对朱子改本;在“格物”诠解上,他驳斥朱子格物补传,收缩格物指向;在“诚意”释义上,他以“意”为“心之主”来反驳朱子的“意”为“心之所发”,并以“诚意”取代“格物”作为《大学》一篇之要;在学术特质上,其《大学》诠释表征出“融通汉宋”和“兼采朱、王”的面向,融入和强化是时学术思潮。由此可见,李光地对朱子学的态度绝非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羽翼不二,更非是游移不定,而是秉持“发明道理,不为人也”的释经原则,对朱子学当批则批、当补则补,显豁出其尊朱而不述朱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6.
易中天数女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了,就连“学术超男”“学者明星”厦大博导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戏谑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既然敢称一等爸爸,当然也就有一流的教育方法了。  相似文献   

17.
“黄老邪”是我大学时代讲授《中国文学史》的一位老师,他姓黄,为人处世不太按章法,故而有好事的学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黄老邪”。黄老邪身材修长,玉树临风,常年穿一身笔挺的西装却配上一双老北京布鞋,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8.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相似文献   

19.
杜少卿有句让人心动到脸红的情话。当妻子这厢问他:“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他那厢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地方,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多么快活。”  相似文献   

20.
1965年,马科斯当选菲律宾总统。他上台后,为确保自己的江山不倒,宝座不丢,采取了刚柔并举的治军治国战略。他深知军队是政权的支柱,一方面下大力气控制军队,对国家实行强硬的军事管制;另一方面又采取“怀柔政策”,对反政府的穆斯林摩洛解放阵线进行抚慰、“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