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A.Sa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我国中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最新本土化的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初中生、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各年级段的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现象也极为普遍;我国青少年双性化发展较国外已提前至青春期,初三、高三升学、恋爱等重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适应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催生大量双性化并大幅减少未分化,这两个个年级可能既是双性化发展又是抑制未分化的重要时期;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刘电芝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甄别出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被试。在此基础上,对双性化和未分化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究影响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个性特点、父母期待、亲子关系、玩伴和自我期待是性别角色的六大影响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双性化和未分化个案的比较研究,表明教养者的温柔、鼓励,民主型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气氛,兄弟姐妹间友好关爱,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双性化的发展;反之,则加剧未分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性别角色代表个人的社会性别, 对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与性别角色也发生着变化。由于已有的性别角色测量工具多年来没有修订, 因此, 对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测量亟需一个对发展变化敏感的有效测量工具。本研究根据性别角色研究的通行原则, 基于1700个相关词汇, 筛选出男女正性词各35个, 中性词20个。在386名大学生中初测结果显示, 男性化量表(16个题目)含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因子, 体现出男性的“工具性”特质; 女性化量表(16个题目)含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因子, 反映出女性的“表达性”特质; 中性化量表则有18个题目。之后在全国5008名大学生中的复测表明, 该男性化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女性化量表为0.84; 两个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他评效度和专家效度较高。与已有性别角色量表比较, 构成本量表的词汇有较大变化:男性化词汇体现的“理性化”特质反映出当代中国男性的特点; 女性化词汇虽仍以“表达性”特质为主, 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勤俭心细”的特征。大样本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群体数量各占约三分之一; 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让位于非单性化; 理想的双性化与最差的未分化同步增长; 男性化比例男性高于女性, 女性化比例女性高于男性, 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减弱但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用相关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者的恋爱经历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在亲密两性交往质量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双性化类型者显著高于未分化类型者。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双性化个体在一般与亲密两性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双性化人格从程度上来讲,并没有出现性别认同的混乱,他们是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的。当双性化由个体的主观意向成为了全社会的多发现象,当其中的优势被挖掘,双性化,特别是“女性双性化”也成为了一种趋势。然而现在社会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教育的角度去诠释这个问题,本文打破这一束缚,从心里学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双性化气质--性别角色的新理念 "男人就该像个男人,女人就该像个女 人",在性别角色的评判上这似乎是天经地义 的。"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则被认 为是性别角色的一种错位。那么,"一个人既 像男人又像女人",又将如何?传统的性别角 色观念一定也会摇头的。  相似文献   

8.
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31-135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四所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取向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性别角色趋于双性化,但男女同学趋于双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自尊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变量,即性别角色通过自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教育中应当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市某校1082名女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哪一种理想性别模型更适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探讨当今中国多元性别文化背景下,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型是双性化模型;(2)平等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有促进作用,而传统性别观念和反传统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有阻碍作用;(3)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的影响,是通过男性化、女性化特质的中介作用产生影响,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证明了双  相似文献   

11.
李成彦  王重鸣  蒋强 《心理科学》2012,35(5):1169-1174
领导风格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关注。以往的研究有两种观点:领导风格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领导风格更有效;领导风格不存在性别差异。而最新研究认为领导风格差异源于社会性别角色,探讨女性创业者的性别角色认定特征及其对领导风格的影响十分必要。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角色认定的女性创业者在领导风格上存在差异,双性化者多采用高定规、高关怀的领导方式,女性化者多采用高关怀的方式,而男性化者则多采用高定规的方式。影响领导风格的并不是个体的性别本身,而是其对性别角色的认定。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文化下,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按照一致性模型,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是最为理想的;按照双性化模型,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高的个体社会适应性最强而且心理最健康;按照男性化模型,男性化特质才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运用大样本的网络数据,探讨在中国文化下,上述三个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具体地,在性别角色类型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双性化模型得到支持,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男性化模型和一致性模型都没有得到支持。这表明在当代西方文化下的理想模型——男性化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具有文化特异性。这一结果不仅增进和丰富了人们对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认识,还对我国目前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和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京市5所大学552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性别观念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比生理性别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更大。(2)双性化大学生具有更多积极的人格特征;传统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面子;反传统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和较低的面子;冲突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神经质、防御性和较低的宜人性、灵活性;未分化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和较低的神经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用相关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与一般两性交往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有显著差异;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总体得分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其中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性别和性别角色无交互作用。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一般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以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赞许性为基础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同时使用正性和负性量表,测量了380名大学生。结果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此量表将大学生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男性中分别占24.7%、15.4%、31.5%、28.4%,在女性中分别占22.5%、28.0%、25.0%、24.5%。该研究与西方已有同类量表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负性量表,文中对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26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认知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从总体上,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呈现出双性化发展的趋势;(2)母亲干涉保护,身体自我的力量、体育活动和自尊对男生的男性气质影响显著,而母亲温暖理解和身体自我的灵活对男生的女性气质影响显著;(3)身体自我的自尊会促进女生的男性气质特点,身体自我的力量对女生的女性气质有负向作用,身体自我的外表对女生的女性气质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苏州市妇联及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采用判断取样,在苏州地区选取458户单亲家庭的父母子女,考察了单亲家长性别角色类型、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并检验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单亲家长的性别角色类型多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处中上水平,单亲子女的社会适应处中上水平;不同背景变量的单亲子女其社会适应存在差异,单亲家长的户口与性别角色类型在子女社会适应上存在交互作用;(2)未分化及女性化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未分化类型与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两者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彝族女性服饰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受到彝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建构和模塑,映射出彝族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由歌剧《彝红》以彝族女性百褶裙开场引发的争议来探究女性服饰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关系,从彝族传统文化如传统神话传说、毕摩信仰和女性月经禁忌看出百褶裙是"不洁"的,彝族社会女性地位是低下的,并用群体与格栅、性别角色社会化、洁净与危险等人类学理论分析造成彝族男尊女卑社会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启文  余华 《心理科学》2001,24(5):593-594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是社会化的结果。在不同的时代,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前夕,对我国大学生、国家公务员及企业员工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受众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个体性别角色、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性别、个体性别角色(分为传统性别角色和非传统性别角色)、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可以通过女性自主性意识间接影响受众对广告中女性模特被冒犯性描述的知觉,进而影响受众对企业的负面评价和购买欲望;研究同时发现年龄可以直接预测受众的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