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在上一期的漫画中有两个字印错了。一是第九幅小和尚说的“於一切法不悭吝”,误印为“放一切法……”这大约是现在这个於字已不太用的原故,二是第十幅胖和尚说:“……也不应向大根说小令退堕。”“误印为“说小令近堕。”这很可能是我写得太潦草之故,总的来说都是因为未最终仔细校阅,务请读者原谅。本期漫画真谛的内容,是小和尚以一个印度民间故事来启发胖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很有智慧的,希望他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们在哪里发现有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提供给我,谢谢!  相似文献   

2.
原因找到了     
我是一位从事中专英语教学不久的老师。记得在给前两级新生上入学后的第一堂英语课时,我都要对他们讲解学习外语的目的和如何学好外语。但课后学生们反映:老师叫我们把高中学习外语的经验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我们有相当一部份同学是学习日语或学习俄语的,怎能把学习日语或学习俄语的经验用到学习英语中呢?当时听到反映后,我怎么也回答不好这个问题。学“逻辑”使我找到了原因。这是因为在上课时我把“学习外语”与“学习英  相似文献   

3.
我12岁那年,大表姐出嫁了。婚宴上,我听见亲戚们议论说,表姐的爸妈真疼她,陪送的嫁妆十分贵重。我急忙好奇地问父亲什么是嫁妆,爸妈一定要送贵重的嫁妆才是疼女儿吗?你会送嫁妆给我吗?  相似文献   

4.
大士阁     
“大士阁”是一座寺庙的名字,然而却不是寺庙。据说最初的大士阁是一座富绅的私宅,后来富绅皈依了佛教,于是就将这私宅一并舍给了附近的迎江寺,大士阁从此就成了寺庙。说是寺庙,却没有一尊佛像。在很多年里,它都是一些官僚的别墅。我想,官僚是需要和尚的,和尚也需要官僚,这是不奇怪的。后来,不知怎么就有了佛像,一座高约丈余黄杨木雕的千手观音,从而吸引了无数的信士前来祈求平安,加福加寿,大士阁从此不再属于官僚,也不再属和尚,却是属于居士,一大批带发修行的居士。三十年前的那场“运动”,黄杨木的雕像被一群人砸了,烧了,化作了烟尘,观音…  相似文献   

5.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6.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7.
传说有三个皮匠结伴同行,途中遇雨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庙中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看到三个皮匠,顿时无名火起,粗 暴地质问:“凭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胜过 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行的辞书必须修改,把谬传千古的偏见纠正过来。”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还是坚持要“讨回公道”。于是,官司打到上帝的殿前。 上帝听罢和尚们的申诉后一言不发, 把他们分别关进两间神奇的大房子里——只见房内都有一口装满食物的大锅,且发给每人一只长柄的勺子。三天后,上帝先把三个和尚放出来,只见他们个个面呈菜 色,饿得有气无力。上帝问…  相似文献   

8.
扫地歌     
扫地歌忆明珠●我说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老和尚的,他早已离开尘世,然而在他生活过的那座小城里,人们至今还经常谈论着他的故事。他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扫地,一天到晚扫地,扫地,再扫地。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那里扫地了。从寺内扫到寺外,扫到大街上,扫出...  相似文献   

9.
山上有个庙     
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而且只有一个和尚。和尚老人 ,八十多岁了 ,高高瘦瘦 ,沉默寡言 ,每天就那么孤零零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门前的地坪里 ,不念经 ,不敲钟 ,不烧香 ,也不上供 ,看花了眼 ,还以为是谁把十八罗汉中的某一尊搬在外面晒太阳呢。我老家对面的飞云岭上 ,原先有座最早建于唐开元十二年的飞云寺 ,庙虽不大 ,但古树参天 ,宝相庄严 ,且高僧辈出 ,不说佛家经典 ,仅他们自己的论述 ,就堆了满满一屋 ;然而到了七几年有海外侨胞回来朝拜时 ,发现山上早已片瓦无存。先是大办钢铁砍光了岭上的林木 ,砸碎了庙里的铁钟 ,后是红卫兵推倒了菩…  相似文献   

10.
一、主语和施受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中有: ①你那老和尚几曾吃他? ②师父不曾吃。这都是多义句。一解:吃的动作由“你那老和尚”、“师父”发出,是施事主语句;另一解:“你那老和尚”、“师父”是被吃的对象,是受事主语句。作为受事主语解的,当然可改写为: ③我几曾吃你那老和尚? ④你那老和尚几曾被吃? ⑤那妖怪不曾吃师父。⑥师父不曾被吃。  相似文献   

11.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们往往喜欢I听故事胜于枯燥的讲授课文。在错综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面前,学生们无需调动自己的注意力便可以在“无意注意”的影响下专心致志的听讲,进而对课文本身产生浓厚兴趣,马上进入故事情境,甚至愿意主动探求文章精髓。这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给初一某班上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许多家长也坐在教室后面听。我问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你是否感觉到幸福?”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幸福”。教室里异常安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低着头,一些学生嘴里小声嘟囔着“不幸福”。家长们很尴尬,也很困惑:吃的、穿的、玩的、学习上用的……一切都尽着孩子,父母所有的关心和疼爱已全部给了他们,怎么还不幸福?孩子们究竟要什么样的幸福?我是老师,也是母亲,我深深懂得家长们的心。孩子们从小学上到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心理上开始发生变化。学习任务加重了,奋斗目标变得越来越清…  相似文献   

13.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2):36-37
本期中这位居士的处境,我感到似曾相识。我们生活中也有些盲目贪求奢侈的人,不认识自己的无明,反自以为“天经地义”,视正常生活者为“有病”,是“傻瓜”。为这些人生气固然有理,但也大可不必。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杂譬喻经》。故事中的国王确实多智,当他发现众臣食恶雨而发狂后,能理解他们,也能容忍他们。在群臣醒来之后,再开导他们。这看来荒诞的故事,却实在是含意深刻,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14.
漫画真谛     
“三个和尚”已经有水吃了。但我的任务还得继续,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出有意义的故事,为他们编写新传,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事。不过,这并不容易。倒还不是因为故事难编,我担心的是‘众口难调’。漫画是老少咸宜的,真谛是人人欲求的。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秉性,有高低不同的根器,有强弱不同的理解力。就在本刊1—2期合刊出版发行后,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说:‘刊物最好能再通俗一点。’另一种说,‘普及虽需要,但似乎还要有些学术性强的文章。’在‘漫画真谛’这一栏目中,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对待呢?我有点畏难了。然而,三个和尚却帮了我的忙,看看后面的故事,大家心里都会有数。我不多说了,您能看明白么?希望能来信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石头 《天风》2018,(9):41-41
曾几何时,“假和尚”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或买卖平安符,或看相算命,或开光占卜,目的都是一个——骗取钱财。类似新闻经过媒体多次曝光之后,在有关部门的重点打击下,现实生活中的“假和尚”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近几年网络上的“假牧师”不知不觉开始肆虐,甚至还收获了不少不明就里的信徒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某天,我去表姐家作客,刚走到门口听到屋子里面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叫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急急推开门,才四岁的小外甥坐在地上大哭,他的妈妈(我的表姐)一边在训斥他.一边在流泪;而他的爸爸则在旁边叹气。我扶起小外甥,从他母亲那里了解到,小外甥看到电视中的“王子饼干”广告就要买“王子饼干”,看到“小龙人奶糖”广告就要买“小龙人奶糖”,然后又是什么巧克力啦,等等;前几天看到“××牌儿童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临近高考,不管家长、老师还是这些高中毕业生,都在为如何考上大学而努力,好像只有大学才是他们这些毕业生的唯一出路。有不少毕业生一个劲地担心:万一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针对这些,我觉得我有必要给毕业生们讲一下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将军,即将出征。将军很担心会在战场打败仗,便在出发前向一位高僧请教:“即将出征而处于生死歧路上的人,应该怎么办才好呢?”高僧念了一首偈语作为回答:“两头都截断,一剑倚天寒。”“两头”是指“生”与“死”。高僧的偈语的意思是告诉将军:切断生与死的对立,抛开胜与败的意念,只需让手中的那柄长剑威然于天地之间。同学们,我想我不用告诉你们剑落处的结果,你们也已经明  相似文献   

19.
全林 《佛教文化》1996,(3):11-12
我曾作过某公司总经理秘书,由于我闲时学佛,别人戏称我为和尚秘书(我为居士),我笑答:“秘书身,和尚心”。观看本公司的兴衰及总经理个人的命运,我深刻感到:现代企业家直学佛,以佛学原理管理企业,企业必然兴旺。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个人的人格品质,智慧决策有关。我所在的企业,由于总经理的一系列不当行为,企业频频临危。该经理为人刻薄,经常克扣工人工资,压抑人才,砸工人的饭碗,不注重慈济之道,不得人心.发展到后来,他利用职权,发私财,染女色,在企业临危时,携款私逃。他的行为很典型,这样的企业家,如今并非绝无仅…  相似文献   

20.
在我写作五台山现代僧侣系列的时候,我又一次迈入寺庙山门,与僧家去作坦诚的交流。所到之处,都为他们恬淡平和的心态与慈悲为怀的胸襟所折服。在文殊祖庭殊像寺,75岁高龄的圣忠和尚侃佩而谈,我跟着这位爱国爱教的“革命和尚”走进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