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从命题表征到情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Kintsch等人提出课理解的命题表征理论以来,研究对不同层次的表征水平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争论主要集中在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关系以及情境模型自身的结构和加工上。该简要介绍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牟炜民  杨姗  张侃 《心理科学》2000,23(3):336-339
1 前言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人们不仅可以建立和更新语言的文字表征 (text basedrepresentation)或较精确的命题表征 (propositionalrepresentation) ,而且会建立和更新对语言描述的情境的心理是表征(situationmodelsormentalmodels) [1 ,2 ] 。Zwaan和Radvansky将情境表征分为五个维度 ,时间、空间、因果关系、意图和主角 ,其中空间情境表征是最重要的 ,也是研究最多的维度[3] 。2 空间情境模型的组织  语言理解产生的空间情境模型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焦点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根据阅读材料中人物特征与其目标行为的关系,创设一致和恢复一致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加工分离范式研究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在焦点阅读中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建构都是有意识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句句式表征及命题表征能力的年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海燕  张述祖 《心理学报》1996,29(3):252-259
通过三个年龄段的被试对同命题不同句式汉语语句再认的比较,以再认比率和再认反应时为指标,探讨了句子在记忆中的表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命题表征是一种原始倾向,既不同于记忆准确性的年龄发展,它在性质上又区别于记忆误差。把句式表征与命题表征分化开是后天发展的结果;(2)命题表征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时间,但一经建立,巩固性较强。相反,句式表征的巩固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初步探讨了不同汉语水平的印尼留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特点。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印尼留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后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中级汉语水平印尼留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为“施事→受事”,而其理解汉语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为“受事→施事”。母语主动句、被动句的理解特点影响印尼留学生汉语主动句、被动句命题表征项目顺序;这种影响作用与其汉语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倒装转折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但是)B→虽然A”,命题表征中项目存在着互换的倾向,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为“虽然A→但是B”。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转折复句可能是一个按照“虽然A(事实让步)→但是B(转折)”固定方向进行系列认知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连贯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实验1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分析被试对再认项目判断为“记得”或“知道”的比例(击中率);实验2使用加工分离范式(PDP),分析被试在包含、排斥测验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连贯阅读中,命题表征的建构是无意识的,情境模型的建构也是无意识的,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8.
李小平 《心理学报》2016,(10):1210-1218
本文首先提出了Linda问题的表象-命题双表征这一新的解释视角。该视角认为,Linda问题基于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与表征方式;而不同的被试在Linda问题上可能分别采取了上述表征方式之一;但由于Linda问题的特殊性,大多数被试采用了表象表征;大多数被试的这一表征取向则可能是所谓谬误判断出现的原因。本文通过4项研究,让被试在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转述版本与基于命题表征设计的转述版间选择接近自身理解的版本;并考察了将Linda问题修改成更符合命题表征的数学化表达形式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还考察了增加促使被试运用命题表征的排序项"Linda是全人类中的一员"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结果显示,在转述版本选择上,大多数被试选择了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版本;而上文所指的两个修正版Linda问题则都降低了被试的所谓谬误水平。这些结果支持了本文所提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verificationtask)探讨了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印尼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印尼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受事→施事”),可能是一个按照“受事→施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自动化项目生成是近年来兴起的测量领域, 是一种以项目认知加工理论为基础的原则性项目设计(principled item design)模式。其中, 如何在项目认知模型基础上, 通过任务结构分析的方式系统全面的鉴别和提取任务特征是一个关键环节。基于已有文献中代数应用题的命题分析法、网络语言分析法、关系-函数分析法、任务分析地图等四种结构分析方法, 研究探索了能够服务于自动化项目生成的代数应用题任务结构分析方法。该分析表明, 前三种方法分别对应于个体解题过程需要形成的三种中介表征, 即问题陈述背后的命题表征、事件时空关系的情境模型、以及变量间数量关系的问题模型, 第四种方法从过程角度分析了问题解决的认知需求。然而, 要实现项目生成的特征提取需求, 尚需对现有四种方法所揭示问题特征的心理现实性、特征提取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任务领域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方法的整合等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探讨了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 ,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 ,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 ,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在没有关联词的语法提示条件下 ,读者在理解汉语无关联词的因果复句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其语义内容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2.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金桥  莫雷 《心理学报》2006,38(3):317-323
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 )探讨了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施事→受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汉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汉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施事→受事”),可能是一个按照“施事→受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伍丽梅  莫雷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24-1132
情境模型概念出现后,有关情境模型研究重点解决以下两大问题:其一,情境模型不是课文基础表征;其二,情境模型具有多维结构。前者表现为情境模型与课文基础表征的分离研究,后者表现为情境模型从单维向多维的整合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统合情境模型研究,初步考察情境模型的实质问题。基于情境模型研究的分离与整合的趋势,情境模型的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发展研究范式,深入探讨“情境模型是什么”与“情境模型的加工机制是怎么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情境模型中的时间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理解中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当今阅读研究的热点 ,自Zwaan等人提出事件标记模型理论以来 ,很多研究者对影响情境模型建构的空间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尽管对情境模型中时间维度的研究相对缺乏 ,但仍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情境模型中时间表征的理论假设、实验研究、技术手段及主要研究结论作了介绍和评析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情境模型的实质:命题符号与知觉符号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理解中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当今阅读研究的热点。传统命题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是组相关命题,是非模式符号系统;随着知识表征理论的发展,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的建构包括模式符号系统,即含有知觉符号。文章对比了两种理论对情境模型的不同解释,并介绍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最后对未来验证两种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鲁忠义  贾宁 《心理学报》2006,38(5):654-662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含有空间信息的语篇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新的实验范式分离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更新过程,对这两个过程在不同时间模式下的加工特点进行分析,考察了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但不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2)时间模式既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又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3)方位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有显著影响,对空间模型的更新没有显著影响。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过程中,前后判断的准确性不易受限时的影响,而左右判断的准确性则易受到限时的影响而显著降低,前后方位效应具有稳定性和优势性  相似文献   

18.
多层(嵌套)数据的变量关系研究, 必须借助多层模型来实现。两层模型中, 层一自变量Xij按组均值中心化, 并将组均值 置于层2截距方程式中, 可将Xij对因变量Yij的效应分解为组间和组内部分, 二者之差被称为情境效应, 称为情境变量。多层结构方程模型(MSEM)将多层线性模型(MLM)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相结合, 通过设置潜变量和多指标的方法校正了MLM在情境效应分析中出现的抽样误差和测量误差, 同时解决了数据的多层(嵌套)结构和潜变量的估计问题。除了分析原理的说明, 还以班级平均竞争氛围对学生竞争表现的情境效应为例进行分析方法的示范, 并比较MSEM和MLM的异同, 随后展望了MSEM情境效应模型、情境效应无偏估计方法和情境变量研究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中的情境模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Wyer和Srull把情境模型理论引入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以来,情境模型理论成了社会信息加工研究的热点,其自身结构和加工机制也得到研究者的不断完善。该文简要介绍了情境模型理论的内容、结构及其基本假设。即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具体事件和情节的知识,并且通常在社会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自动建立。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为理解新信息及作出相应的判断提供基础。情境模型包括三种基本信息:时空框架、实体集合及实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建构5个维度,即:(1)空间,(2)时间,(3)实体,(4)因果,(5)目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情境模型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采用探测词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情况下, 空间转换在记叙文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实验1a重复前人研究, 探讨空间转换对阅读时间和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多指标探测范式的合理性。实验1b探讨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实验2a探讨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的合理性; 实验2b探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从而验证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 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事件单元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 空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 才能引发读者更新情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