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含义极广,几乎举凡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出“气”概念之范围。这也难怪,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气”被设想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说,它的宏大乃是无限大,它的精微乃是无限小,从而“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庄子·知北游》),一切都是“气”所化生,一切都不出“气”之范围。这就像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出自“真如”,故云“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一样。但是,“气”概念并非全无条理的“混沌”,而是有几个层次意义之分殊的。大致说来,“气”概念有物理、生…  相似文献   

3.
《管子·水地》篇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先秦诸子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中,《管子·水地》篇的主张颇具特色。它以地和水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既不同于老子、庄子所主张的道或庄子后学所主张的天,也不同于《易传》中以太极为世界本原的观点。这种独特性,使得《水地》篇在是国哲学史上占有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水地》篇这种以地和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它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5.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情仰体系。 一、邀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管子》之间有着较复杂的关系,它们都以“道”、“气”解释世界和人的存在,把“道”作为价值和意义的根据,但《庄子》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性的存在,即治身问题,而《管子》则服务于治国之道,把治国与治身相结合。《庄子》对“名”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拒斥功名,《管子》不同之处在于把“名”与法术相结合,运用于政治。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医要注重“证、机”深探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王乐平一、立足宏观辨证,透过证候抓主要病机。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是“辨证论治”,许多年从事临床工作者中医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收录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的诸多名医,对病证...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大连市中医医院(116013)张秀亭中医的辨证论治,就其实质来分析,不外乎是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但就“证”与“本”的内涵与外延有必要加以探讨。“证候”、“症状”、“病”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证候”是中医专用词汇。所谓“证候”不...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第一部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内伤疾病临床诊治的基石。《金匮要略》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篇目名称均是“病脉证并治”。这种认识疾病的模式对后世中医临床认识疾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与《内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与人体阴阳平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该书只注明章次)“冲气”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涌摇融合。老子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和合构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下一气”、“生死一气”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内经》直接把这一思想引入了中医学。《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二气的作用当作天地万物的总规…  相似文献   

12.
黄毓任 《学海》2005,(6):34-3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阴阳”是《易经》和阴阳家的主题。其实真正“道阴阳”的不是《易经》作者,也不是“阴阳家”,而是道家庄子。庄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道”与阴阳直接关联,“阴阳”在庄子宇宙图式中是与“道”二而一的概念。但庄子的阴阳观念从何而来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道家和南方原始宗教的关系考察,庄子阴阳(或阴阳之气)观念主要起源于南方的“”(枚卜),同时,与当时具有严重巫术意味的天文观测“望气”有关,其最终形成可能是和望气两种原始宗教活动相糅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说“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说,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15.
证候存在的逻辑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存在的就是客观的,包含了自然客观、思维客观和理性客观;把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划等号,在症状层面规范证候标准,抛弃中医辨证思维,就等于否定中医。物质不能等于客观,不能取代存在。证候属于理性客观,发生于中医学,是中医“阴阳神气”观念临床实在化(还原)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道”、“气”、“神”三位合体论是《太平经》天道观的思想核心,也是《太平经》藉以统 摄其庞杂内容的根本观点。《大平经》以这种根本观点来指导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提 出了以奉天地、顺五行、协调阴阳、崇尚道德为纲领的杜会治平思想。这种社会治平思想的提出, 是以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为其历史根源的。  相似文献   

17.
苏杭 《现代哲学》2023,(1):128-135
道之不可言说是庄老体道经验的共同特质。相较于老子研究界的丰硕成果,近年对庄子相关问题的讨论未见进展。其实,《齐物论》的讨论语境是高度分化的“言谓世界”。在这一语境中,一方面,日常语言所承载的是个体之“是”,一切以名言证“道”的努力终将失败;另一方面,《齐物论》亦承认有“道言”。作为《庄子》所特有的言说技艺,曼衍之言作为不断从“此”转为“彼”的化中之言,实质是“物化”在言谓世界中的现身。  相似文献   

18.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构造理念世界的过程,就是他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本原论体系的过程。这里之所以使用“本原论”而不用“本体论”是有意识的。为本文阐述方便起见,有必要首先对此加以说明。现在有许多论及本体论的出版物对“本体”的含义颇为模糊,把“本体”与“本原”相等同的不乏其人。实际上,亚里士多德早就对它们作过区分。他为“本原”下了两个定义,一是在《形而上学》第5卷中,在分析了本原(archē)的7种含义后,他归纳道:“一切本原的  相似文献   

20.
谭明冉 《哲学研究》2023,(4):52-61+127
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本文根据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即同时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语、话题和写作风格,以《庄子》中的思想对以上两段重新做一诠释。结果发现,《离娄下》中的“故”是有心、有意,甚或奸诈之心,这样与“智”就合理地衔接了。《公孙丑上》中“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同于《庄子·天地》“得其所谓,謷然不顾”“失其所谓,傥然不受”之境界。孟子的“不动心”是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是大无畏精神,而不是庄子“心斋”之后的是非两忘的淡泊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