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躯体和面孔是个体情绪识别的敏感线索。与面部表情的早期视觉加工相似, P1成分对恐惧、愤怒等负性躯体表情更加敏感, 反映了对躯体威胁信息快速且无意识的加工。情绪躯体和面孔还有着类似的构型加工, 表现为二者都能诱发颞枕区视觉皮层相似的N170成分, 但涉及的神经基础并不完全相同。在构型编码加工中, 面部表情的N170与顶中正成分(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 VPP)较躯体表情的N170、VPP更加明显。在面部表情和躯体表情的后期加工阶段, 早期后部负波(Early Posterior Negativity, EPN)反映了面孔和躯体视觉编码的注意指向加工, 随后出现的P3与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代表了顶额皮层对复杂情绪信息的高级认知加工。躯体表情还存在与外纹状皮层躯体区相关的N190成分, 其对躯体的情绪和动作信息敏感。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动作对情绪知觉的影响、动态面孔−躯体情绪的加工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隋雪  任延涛 《心理学报》2007,39(1):64-70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基本的面部表情可以分为三种性质:正性、中性和负性,实验一探讨大学生对这三种面部表情识别即时加工过程的基本模式;实验二采用遮蔽技术探讨面部不同部位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1)被试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存在共性,其眼动轨迹呈“逆V型”;(2)被试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的识别存在显著差异,在行为指标和眼动指标上都有体现;(3)对不同部位进行遮蔽,眼动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遮蔽影响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4)面部表情识别对面部不同部位信息依赖程度不同,眼部信息作用更大。上述结果提示,个体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具有共性,但在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上的心理能量消耗不同;并且表情识别对面部不同部位信息依赖程度不同,对眼部信息依赖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侠牧  李雪榴  叶春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56-1563
面部表情加工的ERP成分主要包括P1 (80~120 ms)、N170 (120~200 ms), 早期后部负电位(Early Posterior Negativity, EPN, 200~300 ms)和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 300 ms以后)。这些成分代表了表情加工的不同阶段, 具有不同的心理含义。P1成分只对威胁类表情(恐惧, 厌恶和愤怒)敏感, 反映了对威胁面孔的快速探测, 具有自动加工的性质。N170成分与表情结构信息的编码有关, 同样具有自动加工的性质。EPN反映了对情绪信息的选择性注意, 具有情绪普遍性, 情绪场景图片和表情刺激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自动加工的性质。LPP则反映了对情绪信息的高级认知加工, 较易受注意控制的影响。在对上述成分的特性了解的基础上, 将来的研究应该探索以下问题:(1) P1是否受表情威胁程度的影响?(2) N170受到哪些自上而下因素的影响?(3)那些不能影响N170成分, 却能影响EPN成分的表情刺激是否被当成了普通的情绪刺激来看待?(4)表情加工引发的LPP是否能具有自动加工的性质?(5)不同的基本表情类型(如恐惧和厌恶)是否具有特异性的ERP成分?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信息加工已成为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其特异模式或许可以作为检测抑郁的有效指标。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对正性情绪信息的反应水平以及对情绪表情(尤其是悲伤表情)的辨别能力都有所降低,不仅抑制负性情绪的能力受损,而且在社会情境下精确判断面部表情微弱改变的能力也受损。本文系统梳理了有关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及其主要发现,并借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研究结果提出有必要开展抑郁症患者微表情识别及训练的研究,最后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证实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存在面部表情加工方面的特异性表现,本文回顾了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特异性可能受面部表情强度、面部表情呈现方式和ASD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并通过ASD患者的面孔注视模式及其生理机制加以解...  相似文献   

6.
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是指连续变化的表情在人脑中按照类别表征, 且不同类别的表情之间存在明显的类别界线。介绍了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行为和脑电研究范式及基础研究, 综述了攻击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焦虑等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 以及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发展研究。综述表明, 类别知觉研究能够揭示不同人群表情知觉类别界线及其偏移情况, 有助于解释相应的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低强度(10%,30%)、中强度(40%,60%)和高强度(70%,90%)的愤怒和开心面部表情时,识别情绪类型的既有能力和差异。采用表情标签范式,用E-prime软件在电脑上呈现不同强度的3D合成面部表情刺激,分别对10名自闭症儿童、10名正常发育儿童和10名智障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低强度表情时具有面部表情识别障碍,其对不同强度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智障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与面部表情强度呈正相关,面部表情强度越大,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越高;自闭症儿童对低强度面部表情识别时,对开心表情的识别正确率高于愤怒表情,但是,在中强度和高强度面部表情识别时,存在显著的愤怒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检验语境信息在面部表情加工和识别中的作用,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语境信息的情绪性和自我相关性对中性以及不同强度恐惧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语境下中性情绪面孔效价的评分更高,自我相关语境下中性面孔唤醒度的评分更高;消极语境下面孔的恐惧情绪更容易被察觉。因此,面部表情加工中的语境效应表现为对中性情绪面孔的情绪诱发和增强作用,以及在情绪一致情况下对不同情绪强度面孔判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相似文献   

10.
演讲的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沟通不仅限于语言。如果人们只是通过语言来相互了解的话,那一定是枯燥无味的。面部表情作为非语言也是沟通的重要途径,其中,情绪信息就主要是通过非语言途径特别是面部表情来传递的。心理学家伯特·梅拉宾甚至认为:交流一项信息的情绪效果=词语7% 声音38% 面部表情55%,可见面部表情对于表达和理解情绪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成人面部表情及其判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垒  孟昭兰 《心理学报》1986,19(4):10-161
本实验就Izard提出的十种基本情绪采集了成人的面部表情照片,并进行了辨认评定以及同婴儿相应面部表情的比较工作。本实验结果支持了Izard的观点,认为面部表情的发生和辨认有着客观的生物基础,同时证明成人与婴儿的面部表情之间有很大连续性,从而验证了情绪表情具有先天程序化的内在本质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比研究了精神分裂症病人和正常人对成人面部表情辨别的水平,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着表情辨别障碍。病程长、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病人易出现这种障碍。表情辨别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属阴性症状。  相似文献   

13.
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昭兰  阎军  孟宪东 《心理学报》1985,18(1):57-631
本实验拍摄了一岁婴儿六种具体基本情绪的表情照片。它们是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和惧怕。并进行了辨认实验和标定工作。本实验結果支持了婴儿具有基本面部表情模式的立场。所得表情模式与C.E.Izard在Max中所描述的基本一致。由此证明基本情绪的面部模式具有跨文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婴儿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及其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垒  张岚  李黎 《心理学报》1994,27(2):169-175
采用婴儿控制的习惯化-去习惯化实验设计,测查了42名8-12个月的婴儿对愉快(H)、愤怒(A)和惧怕(F)三种表情(照片)的习惯化速率及在六种表情配对顺序下(H-A,A-H,H-F,F-H,A-F,F-A)的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1)多数婴儿的注视高峰出现在习惯化过程早期;(2)不同年龄的婴儿对三种表情的习惯化速率相同;(3)在三种表情的六种配对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婴儿对任一对表情中的第一个习惯化后,均可对第二个表情去习惯化,即在识别过程中不存在顺序效应。  相似文献   

15.
韦程耀  赵冬梅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14-1622
近年来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出更多的跨文化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自发面部表情的表达和识别、组内优势效应以及面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对称性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方言理论、中国民间模型和EMPATH模型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面部表情跨文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而表达规则和解码规则以及语言效应是面部表情跨文化表达与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 面部表情跨文化的表达和识别研究应更加关注面部表情特征信息和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昭兰 《心理学报》1987,20(2):14-24
本文从(1)面部表情的先天程序化,(2)面部表情对婴儿生存的适应功能,(3)面部表情的全人类普遍性,以及(4)面部表情对情绪的发生和显示作用四方面,阐述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的理论根据,并介绍了几种客观化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本文以三种表情面孔为材料,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表情线索在注意朝向中与注视转移发生的交互及两者如何共同影响观察者的反应。结果发现:(1)线索效应在三种表情面孔的两种SOA中都出现了;(2)SOA较长时,注视线索效应量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中性和恐惧面孔、高兴和恐惧面孔间;(3)面部表情的效应出现在了表情线索诱发的P1成分上;(4)目标诱发的P1和N1说明了注视线索效应的存在及与表情间的交互。结论:表情线索先对观察者的朝向反应产生影响,随后是注视线索及其与表情线索发生的交互。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对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研究,讨论了这种损伤的性质,以及对这种损伤性质的解释,比如它属于一般性还是特异性的损伤,与临床症状以及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比较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知觉损伤,可能兼有面部信息加工障碍和情绪信息知觉困难的特性。另外,介绍了国外关于针对精神分裂症面部表情再认和识别的康复训练研究以及近年来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了语言范畴影响面部表情知觉的时程及大脑偏侧化特点。采用从快乐到恐惧渐变的4张人类面孔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分视野呈现刺激的oddball范式设计脑电实验,并以分心任务使被试不注意实验表情图片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表情知觉诱发的ERP成分N1和N2上均出现了偏右视野-左脑表情范畴知觉,即在右视野呈现的条件下,范畴间偏差刺激比范畴内偏差刺激诱发了更大的vMMN效应,而在左视野呈现的条件下,两类偏差刺激诱发的vMMN效应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表情范畴知觉发生在表情知觉的早期感觉水平加工及后知觉加工阶段,且具有偏右视野-左脑特性,提示语言范畴会同时影响早期、注意前表情知觉及后知觉加工,支持了沃尔夫假说。  相似文献   

20.
导言自从达尔文的著作《人和动物的表情》发表以来,表情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题目。达尔文认为,人的表情与动物的表情具有进化上的连续性,是许多世代生物适应的产物。由于有这种共同的进化根源,人类的基本表情如喜、怒、哀、惧等等,具有共同的模式。长期以来,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正是以这种生物学观点为指导,致力于寻找描述表情的典型的生理模式,企图以这种生理的模式作为表情判断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努力并未取得成功。早期的有关研究表明,表情判断很难作到准确。Coleman(1949)用电影画面来呈现口部,眼部或整个面部,让被试判断它所表现的情绪,结果成绩都不好。schlosbery 将吴伟士表情描述性分类的六份量表发展成环形量表,并提出了测量情绪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较成功地测定了表情的主要维度;但是他的量表和模型对表情精细含义的判断仍然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