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9,(10)
正10月11日至13日,习近平主席分别赴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并首次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受到印、尼两国政府和人民热情的欢迎。这次历史性的访问,为促进中印、中尼乃至中国同南亚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增进地区人民的互信与友谊搭建了新平台。11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指出,中印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交流互鉴绵延至今。两国先辈们克服重重障碍,开展广泛交流,推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发展和传播,双方均受益良多。中印人文交流大有潜力可挖。期间,习近平主席在莫迪总理陪同下参观了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从菩提达摩到少林禅宗,两国领导人追溯中印文明互学互鉴渊源,擘画两国人文交流对话蓝图,感悟两国古老文明可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的智慧启示。在访问尼泊尔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尼泊尔《廓尔喀日报》《新兴尼泊尔报》和《坎蒂普尔日报》  相似文献   

2.
尼中两国佛教友好回顾与展望苏扎塔相传大约2500年前,中国五台山文殊菩萨来到加德满都谷。当时,加德满都谷是一个湖泊,文殊菩萨用宝剑劈山放水,才有了今天尼泊尔生息之地,所以这座山谷称作加德满都。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法显大师来印度朝圣。他当时参...  相似文献   

3.
张剑 《中国宗教》2015,(4):88-89
应印度文化部、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邀请,4月1日至1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率代表团对印度、尼泊尔、泰国进行了友好访问。4月1日,代表团会见了印度文化部长谢利帕德·耶索·纳伊克,就佛教文物保护、共同开发玄奘法师遗迹交换了意见。4月5日,代表团拜会了尼泊尔总统拉姆·巴兰·亚达夫,会见了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长迪帕克·昌德拉·阿玛特亚。双方表示,中尼是友谊加法谊的双重友情。今年是中尼建交60周年,双方将共同致力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与尼泊尔佛教文化交流肖雨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  相似文献   

5.
张强 《学海》2008,42(3):168-174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及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尼泊尔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印度教立国的君主制国家。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废除印度教为国教。  相似文献   

7.
高观如 《法音》2000,(7):16-17
据尼泊尔《苏瓦扬普史书》记载:“加德满都一带地区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中国)来到此地,辟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建立苏瓦扬普寺,因之称此地为尼泊尔。”这一传说显示了中尼两国传统的亲切友谊。 西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尔南部的洛明达(古称蓝毗尼)。他出家成道后,在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吸收徒众,传播他的思想,于是形成为佛教。他的教法于西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信…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和平     
和平构成了佛教时间目标的本质。佛教教理、教义的弘扬,不是依赖流血、武力,而是依靠和平的说服来完成、实现。佛教的这一显著特点,为世界宗教学者所公认。印度民族的和平性格印度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对历史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战争。对于这一点,印度的学者认为:婆罗门种族本身具有平稳、祥和的民族性格。印度历史上的众多战争中,民族间的纠纷、争斗十分罕见。战争多发生于某一国王的雇佣兵与其他国王的雇佣兵之间,一般民众几乎与战争无缘,战争也未对一般民众构成致命的危害。与其他文明国家相比,武士在印度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极其…  相似文献   

9.
能利 《法音》2000,(7):17-20
火红的太阳从晨曦中喷薄而出,金色霞光射破云霭,映照在蓝毗尼花园的阿育王石柱上。这根石柱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饱经了蓝毗尼的沧桑变迁。今天好象有什么喜事,上黄色的柱壁上泛出微红的光芒,好像老人古铜色脸庞上露出的微笑。今天的确有令它高兴的事──群来自世界各国、身着各式增装和服饰的佛陀四众弟子围绕在它的身旁,正在用不同的语言诵经祈祷。 坐在东边的是身着暗红色或深黄色僧服的南传佛教比丘,他们分别来自尼泊尔、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在他们身后是几个尼泊尔比丘尼,身着具有尼泊尔特色的淡粉色南传佛教僧服;坐在中…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6)
<正>(2015年5月13日)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访问期间,印度莫迪总理将中印两国比作"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赞同,并盛情邀请莫迪总理访问中国时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今年,莫迪总理在即将来访中国之际,又通过新浪微博说到:"今天我们谨记佛陀的理想和使命,他传播了和谐及手足之情的理念并展望了一个和平世界。佛教是连接亚洲国家的结合力。它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变通趋时"与"时中之义"诸方面,对<易传>时观与<左传>、<国语>及儒家、道家、阴阳家的关系作了粗略考察,认为<易传>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时"提升为一个范畴,并初步建构了一个关于"时观"的理论体系,对先秦哲学思维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国学四十讲>问世,我得先睹为快.先读卞孝萱先生的<序>,再读胡阿祥先生的<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和<后记>,然后一篇一篇地通读全书.以每日读100页计,前后历时约九日.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6)
正本刊讯5月17日至22日,应尼泊尔驻华大使玛斯基邀请,我会组成以印顺副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出席了尼泊尔佛诞节系列活动。17日晚,代表团一行乘机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在机场受到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的热情欢迎。当晚,尼泊尔总统比迪娅·德维·班达里在总统府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双方就尼中两国佛教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开展佛教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班达里总统对代表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5)
<正>本刊讯4月6日,尼泊尔中华寺举行庆祝中尼两国建交60周年系列慈善活动。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尼泊尔中华寺住持印顺法师出席此次活动。上午9时许,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王作安局长、印顺法师一行和尼泊尔中华寺的僧众前往植树场地,中尼双方代表一起亲手种下了同一棵佛祖悟道树——菩提树。10点整,中华寺庆祝两国建交系列慈善活动正式开始。中方代表将从国内筹集到的善款和物资带到了尼泊尔,将国内的爱心带到了海  相似文献   

15.
段玉明先生的新著<指空--最后一位来华的印度高僧>(巴蜀书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指空>),既是印度来华僧人个案研究的新成果,也是印中朝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新突破,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颛顼是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所谓五帝之一,与人们心目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轩辕的传说事迹密切相关.本文由<史记·五帝本纪>上溯至<山海经>、<竹书纪年>、<逸周书>、<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探讨了道教前史颛顼传说与蜀尤其是与荥经的关系,认为"五帝"应是中原华夏族的神话传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生颛顼的神话传说,是一种文化符号,透露出华夏族与蜀、楚民族融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因为它年代久远,就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由于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名称受<周易>的深刻影响;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太极拳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拳蕴含<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8.
尼泊尔曾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宣布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现沙阿王朝开国元勋第十世普列特维国王以廓尔喀为基地,团结联合号称卡斯族的西部印度教上层(多数为从印度西北部平原和山区移居尼泊尔西部的刹帝利王族和婆罗门),组建骁勇的部族武装东进,1768年攻克加德满都,进而统一尼泊尔。随即逐走西方传教士,宣布印  相似文献   

19.
罗喻臻 《法音》2012,(6):63+77
本刊讯5月6日上午,学诚副会长应邀到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出席"2012蓝毗尼观光年"启动仪式。演觉副秘书长、教务部宏度主任及北京广济寺、龙泉寺法师参加了这一活动。来自南盟成员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驻华大使与东盟成员泰国、越南等国驻华使馆代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代表、在华尼  相似文献   

20.
周汝昌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他不但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而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很有见地.尤其是他已是九十岁高龄的学者,头脑却异常敏捷,他随意拈来皆成珠玑.令人赞叹.但是他认为<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天"字是指"天子'而言,笔者认为欠妥.他又进一步阐释0K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为此笔者愿以此文与周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