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心理旋转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2套不同视觉形状图形,探讨了儿童(7—9岁,均龄8岁)、中青年(23—47岁,均龄31.3岁)及老年人(61—79岁,均龄65.6岁)的心理旋转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儿童组被试在完成判断的速度上明显优于老年组,但在准确性方面两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年龄组的成绩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考察不同心理弹性水平大学生在有或无应激情景下的注意偏向特点。采用中国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从450名被试中筛选出19名高分组被试和20名低分组被试,将被试随机分入有应激情景或无应激情景两种实验情景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高心理弹性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分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2)高心理弹性组被试在无应激情景下对低应激词表现出注意警觉,低心理弹性组被试在无应激情景下对高应激词表现出注意回避。  相似文献   

3.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解释心理距离怎样影响个体的思维决策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查了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从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均采用2(解释水平高、低)×2(正框架、负框架)的被试间设计,用于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框架对被试决策任务的选择。结果表明,当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时,被试产生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心理距离越近,解释水平越低时,框架效应明显减弱。除了大概率情况下的框架效应削弱至不显著,其余维度的高、低解释水平下的框架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4.
岑延远 《心理科学》2016,39(3):553-558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查心理距离对乐观偏差效应的影响。实验从心理距离的事件概率维度、时间距离维度、空间距离维度入手,采用自编的材料对677名被试进行测量,探讨心理距离的远近对乐观偏差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试对未来生活事件的判断存在总体上的乐观偏差。在较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被试表现出更大的乐观偏差;而在较近的心理距离中,乐观偏差效应明显减小。但在时间距离维度以及消极事件的概率维度上,表现出与总体乐观偏差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性和操作成绩评价反馈导致大学生无助现象的机制。结果表明: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损害了被试的认知和情绪,对动机的损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中是否给予被试操作成绩评价,对被试的动机、认知和情绪影响不显著。说明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是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是否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评价反馈,不会导致习得无助,验证了习得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实验也表明,信息反馈不一致不会形成被试反应性的抑郁。  相似文献   

6.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升  周颖  包蕾萍  桑标 《心理科学》2006,29(5):1107-1110
本研究以265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以及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在心理一致感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三个年级被试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3)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问题解决、求助两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压力调节上倾向于采用成熟而积极的应付方式。本研究从压力应对的过程角度分析心理一致感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王墨耘  高坡 《心理学报》2010,42(12):1137-1147
作者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考察, 基本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充分关系、必要关系和析取关系表达形式)和作为心理模型外显建构的可能性判断任务对条件推理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条件推理的语义关系表达形式效应显著, 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对被试条件推理有显著的影响, 条件推理成绩随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的外显程度增加而增加; 被试在可能性判断任务中对条件句所含心理模型的外显建构并没有明显改善条件推理的成绩; 在有可能性判断任务条件下, 被试外显心理模型建构的成绩变化模式并不能一致地预测条件推理成绩的变化模式。这些结果说明, 人们的条件推理可能并不是完全基于心理模型建构, 而是还受对条件句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 条件句表达形式中语义关系的外显内隐模式影响对条件句语义关系的知觉理解难易, 从而影响相应条件推理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探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效果。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干预组被试接受团体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对照组从事其他康复活动。结果发现,干预组被试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被试,大体评定量表分数高于对照组被试,自我概念总分高于对照组被试,生活质量问卷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高于对照组被试。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可以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患者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原因和结果的概念常被认为是通过长时期的学习才得以掌握的,但本研究的结果却表明,出生仅27个星期的婴儿可能已理解因果关系。作者把被试已习惯化了的一种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刺激材料(称直接推动)和另一种相类似的但无明显因果关系的刺激材料(称延迟反应)按相反的运动方向呈现,结果发现,除去习惯注视时间,被试对前者额外多注视的时间要显  相似文献   

12.
杨娟  侯燕  杨瑜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1,43(4):403-409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是国外应用广泛的社会心理应激测试手段, 然而还没有研究对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报告。本研究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 分别采用主观应激报告(简明心境量表和5点量表)和客观应激参数(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为指标, 探讨TSST在中国的适用情况以及性别因素对个体在TSST应激情境中的影响。结果发现, TSST诱发了中国被试显著的应激反应, 在经历了TSST情境后, 被试主观报告紧张水平增加, 同时心跳加速, 唾液皮质醇水平增加。即使女性被试主观报告紧张与不安的程度显著高于男性, 但是男性和女性在TSST应激情境下的心跳和唾液皮质醇指标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提示, TSST在中国被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可以利用其开展与社会心理应激相关的研究。男女被试在与成就动机相关的应激源(例如, TSST)中的客观应激参数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成人在某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也会像较小的儿童一样出现自我中心化。本研究通过控制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反应时间,比较成人被试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其中,实验1选取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指示交流任务(考察视觉观点采择),实验2选取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成人版意外地点任务(考察错误信念理解)。结果发现,在限制反应时间的条件下,被试会更加自我中心化。两个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成人推理他人心理状态可能是一个两阶段的加工过程的假设,即先自我中心再调整:首先以自我心理状态进行自我中心锚定,然后(若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存在差异)克服自我中心,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这项工作旨在比较中德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记忆成绩的年龄差异和跨文化差异,认知训练对改善两国被试的记忆的作用,训练迁移作业中的年龄差异和跨文化差异。中德被试各70例,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在北京和柏林进行“位置法”记忆训练。结果表明:中、德老年被试在训练前、后,记忆成绩均明显低于青少年,证实了认知功能及其储备能量均有减退。训练前,中、德被试各项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后,中国被试各项成绩的提高均比德国被试明显,训练揭示了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早老性痴呆病人早期记忆损害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词语延迟回忆、记忆广度和双任务工作记忆测验,研究可能用于检测(Alzheimer’s disease,AD)早期记忆损害的方法。共有4组被试:两个正常年轻人组、一个正常老年人组、一个很可能患早老性痴呆病人(Probable AD,PAD)组。结果表明:(1)正常年轻人和正常老年人的词语延迟回忆保持率没有显著差异,而PAD患者表现出明显受损;(2)两个正常年轻人组的双任务工作记忆成绩也没有显著不同,与之相比,正常老年人组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PAD患者表现出更大程度的损害;(3)4组被试的记忆广度都不相同。这些结果提示,词语延迟回忆和双任务工作记忆测验可能能够用于检测AD早期的记忆损害。  相似文献   

16.
康春花 《心理科学》2003,26(5):887-890
1 引言  LLTM (LinearLogisticTestModels)可以从刺激特征方面解释项目难度和被试作答概率以及被试的能力值 ,特别是把以往单纯的难度参数变成了线性组合 ,从而可以多方面多维度地解释难度参数。但LLTM的测验项目还是跟以往的测验一样 ,只有一次测验 ,也只有一个笼统的能力值 ,这样就不能更加深入地解释被试的能力 ,尤其是不能就认知加工过程来解释被试的能力值和不同心理特质。如对于具有同一能力值的被试 ,在任何项目上其答对概率都是一样的 ,这就不能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而如果把被试的认知加工过程分解成几个心理成分 ,构建子…  相似文献   

17.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导致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和认知不平衡状态,诱发压力和害怕体验,并损害其行为表现。研究采用工作记忆的N-back范式,对随迁儿童的元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进行探讨。实验通过让被试根据不同指导语写形容词的方式,操纵了"威胁"和"无威胁"的条件,并考察不同条件对群际焦虑和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如下:(1)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2)在工作记忆的3个任务难度中,威胁组被试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威胁组;随着难度的增加,威胁组和无威胁组被试的正确率都显著下降;(3)在工作记忆的3个任务难度中,威胁组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威胁组;随着难度的增加,威胁组和无威胁组被试的反应时都显著增长,且组别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显著;(4)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中等难度任务)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元刻板印象与工作记忆任务的反应时(中等难度任务)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在激活随迁儿童的消极元刻板印象后,产生了明显的元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18.
鲁忠义  巴晓娜  李兴芬 《心理学报》2012,44(8):995-1003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 句子-图片匹配范式和动态过程再现范式, 以包含静态情绪和动态变化情绪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语言理解中静态情绪和动态情绪的心理模拟及其时间进程。结果表明:(1)被试对情绪的心理模拟与句中的语言描述一致, 情绪语境能够激活被试的经验模拟。(2)被试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初期就能迅速、即时地模拟静态情绪信息, 且这种模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3)被试可以对动态变化的情绪进行动态的心理模拟, 不过这种模拟所需的时间要长, 是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后期完成的。被试对不同情绪变化方向的句子模拟受到原情绪状态的影响, 当阅读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变化的句子时, 由于被试固着于原来的消极情绪而发生了模拟积极情绪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自我语言提示与两种心理操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希付 《心理科学》2001,24(2):151-153
选取大学生被试108名,用实验的方式研究了自我语言提示对情绪和记忆意向两种心理操作的影响。实验被试分3组,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1组被试使用积极的自我语言提示,实验2组使用消极的自我语言提示,控制组使用中性语言提示,结果发现,实验1组和实验2组在情绪和记忆意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组的总体差异极显著,说明语言提示对被试的两种心理操作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发现心理干预的途径和方法。但截至目前,有效干预人类被试因果推理过程的手段尚不丰富,干预手段的效果并不稳定。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开展两个实验,分别探讨频率树是否影响大学生被试在反事实提问和能力提问因果推理问题上的作答表现。结果显示:(1)在两个实验中都发现了明显的图形促进效应,大部分被试在借助提供嵌套集合关系频率树(而非隐藏嵌套集合关系频率树)辅助推理时使用PPC值估计因果强度;(2)频率树类型和提问方式共同影响被试的因果强度估计模式,提供嵌套集合关系频率树+反事实提问的组合促使最多被试使用PPC估计因果强度。结果说明:明确数据之间的嵌套集合关系能极大地提高被试使用PPC估计因果强度的概率,关注焦点集信息有助于被试明确数据间的嵌套集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