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多元与经济繁荣的时代.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是一门综合而新兴的学科,如何梳理传统艺术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是博物馆设计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诸种超越模式,或从道德目标着眼,或从人格理想入手,或者追问时间,或者追问生死,或者强调人与自然合一,或者超脱一切挂碍达到“色即是空”……,背景不同,重点各异,但是始终是在“一个世界”的范围内实现精神超越,皆可归入审美超越。而西方那种指向彼岸世界的形而上超越,没有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主流意识。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审美超越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它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于生命奥秘的追求。《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告诉我们,中国的神,就是生命的化身;《易经》提示的是,世界的底蕴是生命。《周易参同契》则从大易、黄老、炉火三个方面探索生命的奥秘;《黄帝内经》更复归生命,抓住灵验的机枢,经过辨证,把疾病治愈于未病。总之,中国文化始终从生命出发,与中国的生命美学的对于生命的追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吉祥观念是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希冀、祝福和追求,它表达了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生活的企盼.吉祥观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色彩、图案和造型三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运用吉祥观念,从中提取色彩、图案、造型等要素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既有本土艺术的风韵和特色,又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包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朴素的老庄审美学说对后来的造物活动及现当代的设计行为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老庄的"和"与"自然"、"形神意象"与"虚静"的美学思想,以及它们与设计美学的契合融通. 相似文献
6.
7.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积淀之厚、涵盖之广历来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瞩目。其中,自先秦以来至中国近、现代各家对审美教育思想的论述更是异彩纷呈、咳珠吐玉,因此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对诸家审美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烛幽辨微、去芜存菁,批判性地加以继承,使其在中国当代审美教育中重放异彩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向美学和文艺工作者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呢?下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谈谈一点初步的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图案与传统纹饰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早表现之一。它们不光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心理的形象展现,而且还继续引导、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实践,其既有人类审美活动的共性特征,又有民族的个性差异,是参与了中国人的审美心态生成的。其中所含的的审美思想、吉祥寓意、造型方式与内心关照等为现代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活力因子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象罔得玄珠是《庄子·天地》篇中的一则寓言。这一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大道大美是不能用理智、言辩和一目了然的视觉去获取,要靠恍惚和感觉才能把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中不同时期有各自的审美艺术特征。象罔得玄珠意境说的两大方向即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和内审美、外审美,对传统家具的造型、材质、装饰都有影响。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审美创造和欣赏,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内审美、外审美的高度统一,是一个从心到物,再由物到心的过程,因此虚实、有无、内外审美是生成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美学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文字、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之美,具有浓厚的东方神韵,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艺术之神韵美,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不可分;而美学与自然哲学又是相联的。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在中国先秦时期,美学已具雏型,概括说有: 一是儒家学派。儒家重现实,以充实为美。孔子提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认为邻里有仁德,即是美。孔子所说的美,是道德上完满、和谐之美。荀子则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荀子·功学》)。既然,“不全”“不粹”不可称之为美,则“完全”、“精粹”才是 相似文献
12.
设计是一种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艺术,其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设计师的价值观对服装设计的合理化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设计师只有在坚持自身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注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推动设计工作的顺利展开,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设计师的价值观对设计合理化的影响,研究主要从服装设计师的价值观对设计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应有的道德修养等方面展开。主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出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儒道释三家思想可谓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天人合一"。由此看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艺术都非常重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而使得它们更富于主体性和精神性。儒家由天道入人道,推崇人的伦理秩序和博爱之心,是个体人格向精神向宇宙本体的融合。道家由人道入天道,追求绝对自由。禅宗追求的是人的心性与佛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统一,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真正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命情调的审美意境。这其间,自然与人,宇宙与个体,主体与个体都在"天人合一"中找到了归宿和位置。而这一点正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对外文化交往的增加 ,中国学术界越来越强烈的对话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使得当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进入国人的理论视野 ,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潮几乎可以同步地在中国得到反响。但是 ,在这些对话中 ,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 ,人们发现 ,当代中国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虽然在 90年代以来受到重视 ,但主要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它的发掘和整理 ,而真正使它成为可以与当代西方学术构成平等对话和交流的现代性的活的思想 ,尚需时日。但是 ,人们已普遍意识到这一点。这次“美…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史哲学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相似文献
16.
一、良知与《易》象阳明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即知行合一、体用一源 ,决定了本体、功夫和境界三者的同一。这三者的同一 ,也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 ,阳明美学认为 ,对天地的审美观照 ,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的观照 ;“道” ,是统一万物一体之气 ,也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自我本心———“仁”。观照天地万物 ,就是通过感发自我本心的良知 ,以创化这个“仁”的境界 (意境 )。因此 ,以良知为个体自我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发的境界 ,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的思想来源 ,可以追溯到《易传》。阳明特别反对…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但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虚化出来,且演绎出许多神兽造型,传统的石狮就是最为典型的神兽造型.历代石狮造型的变化,无不体现着当时审美取向的演变,也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对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学艺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美学,提倡“文以载道”,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从积极影响来看,它对艺术家们的电影观念、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最大滋养,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趋赴,以及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的圆整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其原始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以及救天下之溺的道义承担所撑起的积极人世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