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装,又称中式服装,它蕴涵着五千年的华夏服饰文明,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和独特的设计构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不仅在中国日益风靡,而且在国际著名的高级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也频频出现。而服装材料是服装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选择唐装的材料。一:面料的选择 1.天然纤维:(1)棉织物穿着舒适,光泽柔和富有自然美感。唐装上多用蜡染棉、丝光棉.(2)麻织物在天然纤维中强度最高,质地坚牢耐用;夏季穿着干爽利汗;具有较好的防水、耐腐蚀性, 不易霉烂、虫蛀,以苎麻与亚麻在唐装上应用居多。(3)丝织物吸湿透气性好,穿…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传统服饰的唐装,随着时代的发展正不断地融入西方的设计元素,而唐装设计的西风东渐则将会使唐装更加国际化、时尚化,越来越为更多的消费者认可。  相似文献   

3.
史话旗袍     
郭晓霞 《美与时代》2004,(10):49-50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钟爱,是我们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代表.细细品味,如一首老歌,似一坛陈酒,这不禁让我们唤起对年轻漂亮的国母--22岁的宋庆龄女士素色旗袍的追忆;想起周旋在<天涯歌女>中的纯朴的旗袍穿着;还有横跨三个世纪的宋美龄女士对旗袍的钟爱;已逝著名旅法画家潘玉良女士对过世后服饰的要求就是要穿旗袍.特别是电影<花样年华>中20多套美轮美奂的旗袍,更是像一阵风,吹动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求.旗袍把中华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历久弥新的旗袍始终是无可取代的国粹,她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相似文献   

4.
旗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注重服装与人体结构的自然吻合,表现的是女性的体态美与身段美.它结构简单明快,造型优美自然,线条生动流畅,表现含蓄,最适合表现东方女性的神采与风韵.旗袍将与新时代共同融入到时刻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设计师在运用旗袍元素时重在意蕴和保护传统,设计服装作品时不仅要符合时代潮流,还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在应用旗袍元素时,往往着眼于继承传统。而西方设计师在运用时强调服饰造型和破坏传统,他们在运用旗袍元素时完全没有民族使命包袱,旗袍元素在他们手里千变万化,失去了中国特色而成为异质服饰文化的点缀。  相似文献   

6.
旗袍作为古典华服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前旗袍时期、旗袍时期、后旗袍时期。对旗袍三个典型时期的结构进行复原和样衣制作,并对样衣进行静态着装下的美观性评价。结果表明,过渡时期旗袍结构及形态最受现代女性的喜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旗袍的创新设计思路,即现代旗袍的设计既要满足现代女性的衣生活需要及怀旧的情感需要,又要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民族风格”几乎成了时尚流行的主流风格之一,诸多类型服装以及各种配饰都打上明显的中国民族风印记。随着传统品牌不断触网,网络原创品牌的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同时相较于国际品牌对中国民族风的创造性消化和灵活运用,中国本土品牌对民族元素的运用缺乏创新性和兼容性,特别是线上民族品牌服装还处于品牌运营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旗袍是华夏服饰艺术的精髓,能够展示出中华女性独特的美。人们可以循着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针线去寻觅旗袍的美。旗袍胸襟的流动之美;衣领的端庄之美;开衩的朦胧之美;盘扣的艺术之美;色彩、刺绣的愉悦之美,等等,能让人们领略中国女性的大气深沉、端庄典雅。  相似文献   

9.
服装尤其是女性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是实用女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实用女装的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重要工作内容。服装的设计需遵循四个设计要素:服装的实用性;服装的流行性;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的商业性。这四大设计要素对实用女装的设计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宁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提到了“零”这样的字眼.随着《蒙面之城》中提到的零,在之后的《环形山》《沉默之门》等小说中不断地提到零,并丰满零的意义.马格的流浪历时七年,途中经过原始的还阳界、朴素的西藏拉萨、藏北卡兰、喧哗的深圳等地,每到一个地方,认识一些人,经历一个故事.这就是新的开始,没有过去也没人在意;因为终将离开,也没有未来,这就是“零”.如同树木即使严冬凋零,春来也将抽枝发芽,迎来新的生命.就像是阿拉伯数字“0”的笔势,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11.
李轶南 《美与时代》2003,(11):35-36
民国时期的旗袍设计艺术具有中西合璧之美,具体表现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袍服的形式,又吸收了西式裙服表现女性优美曲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去年八月,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组和中国时装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春秋时装大奖赛”。活动开始时提出的要求很明确,设计者设计的必须是“男女成人春秋装”。但是,进入初评阶段分组时,使用的概念却出现了混乱。十二月二十日《电视周报》的报道中说“十月三日至五日,评委们认真初选了一百一十八套(件)服装参加终选,其中女装七十套(件),男装二十七套(件),中老年装二十一套(件)。十月二十九日晚的《为您服务》栏目将播出中老年装成衣样品;三十日晚将  相似文献   

13.
赵连元的《比较美学:21世纪美学研究的主旋律》(载于《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3期,以下简称“赵文”)一文,存在着严重的剽窃和抄袭行为.古风于1995年11月在“深圳国际美学、美育会议”上递交了题为《21世纪:比较美学的世纪》的论文(油印本).随后,该文发表在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编的《文化与传播》第四辑(由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6月版,以下简称“古文”)上.赵连元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有会议《通讯录》和大会照片为证),并得到了古风的会议论文油印本.明眼人可以发现,赵连元就是对于古风的会议论文进行了大肆剽窃和抄袭.因为一个明显的证据是赵文剽窃了古文的“前言”部分,而古文在刊物上发表时则删掉了“前言”部分.也就是说,只有会议论文才有“前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无数中土僧人为求取真经,穿越茫茫沙漠,舍生忘死前往西方,也有无数异域僧人为弘化佛法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据记载,从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到洛阳,翻译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至汉桓帝时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到洛阳译经,到昙柯迦罗、昙无谛开中国佛教戒法之传承,为中国早期佛学流布奠定基础,为佛法的长远弘传规整戒律,继之其后,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使佛法大放光华,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尤为伟大,堪称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译经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谓“底层女仙”是指《真诰》中存在的后天得道、与人间关系较为密切的女仙。因为她们都处于上清道教神仙谱系的中下层,故谓之“底层女仙”。《真诰》中的“底层女仙”来源有三:一是真实存在的女性,二是经《真诰》统一整理设计的女性,三是《真诰》从别处继承而来的女性。这种来源分类上的区别,所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女仙身份设计理念的差异,其背后反映的则是南方道教上层化改造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旗袍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服饰,再度成为了当今时装界的亮点。而这种复古风的流行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以现代形式予以新的包装与诠释。在现代服装、现代电影现代设计中,旗袍彰显出了一种变化的神韵,它独特的个性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共通性,使其具有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和"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已出现了“和”这一名词及相关思想。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也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被理解为事物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便是指事物的形成要以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为前提。这一思路在尔后的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了发挥,从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淮南子》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服装是中国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服装审美特征的具体体现。中国古典女性服装的主体造型为二维平面造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深层审美意蕴。民国时期,女性服装审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单一审美向多元审美转变;二、由社会功能向实用审美目的转变;三、由二维平面审美向三维立体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创立的图式概念的目的是要将异质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概念结合起来,但是并没有具体而微的给出相应的统合过程。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对“图式”如何整合感性直观和知性概念具体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填补,关健在于“图式化”即“式像”的双向作用:其一,普遍的规则的限制性;其二,可被直观的特性。正是由于“式像”的双向作用,才使得知性概念可以明见地规整到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刊载孟庆仁同志的《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动因》一文(以下简称孟文),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因的科学结论是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的“合力”论。但是,孟文在阐述“合力”论时却忽略了恩格斯这一科学结论中所包含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参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构成的总的“合力”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的交互作用,是一些“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