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伊斯兰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伊斯兰文化,是一种传播文明的文化。公元7世纪,伊斯兰文化的诞生,将阿拉伯世界从奴隶社会带入了文明社会。伊斯兰文化,是一种推动文明的文化。中世纪,伊斯兰文  相似文献   

2.
正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之一,是孕育伊斯兰文明的重要源泉。自传入中国后,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经千年历史传承和积淀,衍生出绚烂多彩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见证了文明共生、文化共鉴、价值共享的和谐之道。其成功关键在于遵循中国化的演进方向,构建了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共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穆斯林面临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与社会主义社会三个维度的共识建构,从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的西方文明其实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加上基督教。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有着不解之缘。伊斯兰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也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明。中世纪,希腊的欧几米德几何学、托勒密天  相似文献   

4.
汪天文 《周易研究》2005,2(4):64-71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线路,不同文明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程度,但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近代科学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也同时是古代多种文明融合的产物.科学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属的文化逻辑,但反过来具备同等文化逻辑的文明未必就一定产生科学.科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它没有必要成为所有文明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尊重、发展作为现代化工具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反对用科学话语来解释工具之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明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明是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一种自觉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儒家文明是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古代中华文明。它不但有其民族性、时代性,还有其主体性。无论就其现实层面、理想追求还是价值观念,它都是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明类型与文化系统。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建构现代中华文明体系,既要继承儒家传统,又要超越儒家传统,从而保证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与时代更新。儒家文明在现代化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而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对世界文明的未来亦将做出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严瑜  曹照雪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906-1916
工作场所文明行为是一种在组织文化下, 基于社会和组织角色义务的, 传达礼貌和尊重的主动性行为, 是一种向内要求自我控制, 向外主张尊重传达的行为, 它对于个体自身性格的塑造、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文明氛围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员工-员工、领导-下属、员工-顾客等关系中, 工作场所文明行为发挥着增进同事情谊、促进合作、增强领导力、建立信任、提升绩效等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厘清工作场所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关系, 运用动态视角研究它们发生、发展和被感知的机制, 以及这两种行为能否相互转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统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互补赖传祥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不同的文明形式。传统的更新,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与外来文明成果的融合互补,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从中国这块土壤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传统。这种现代形态的传统应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新铸造,是中国传统的真正更新。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融合,必须从传统出发,以传统作为自我更新的逻辑起点。同时,借助外来文明的力量,以最大的气魄去容纳中外文明的冲突,使传统中的各种文化要素发生变化,重新塑造在中国本土传统的基点上的互补结构。这种互补结构,既不是坚守传统,也不是照搬外来文明成果,而是在中国本土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中外文明优点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新结构。互补结构的形成,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介。必须具备一种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的特定的文化社会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必须造就作为主体的能接通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的强大的社会力量;二是必须全力找到并大力扶植中国本土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融合的生长点。传统与外来文明的互补,包含着双重改铸。即引进外来文明成果对传统进行现代化的改铸和立足于本国国情对外来文明进行民族化的改铸。这两种改铸是同步并进的。虽然这两种  相似文献   

8.
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的问题,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特别注意坚持文化自信。从文明论视角来看,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坚持文化自信,主要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与文明是否在国际竞争和文明博弈中具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在“后西方”时代讲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肯定各大文明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经验智慧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敢于进行各种创新行动,包括建构一套既有其文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话语体系,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又可反过来增强文化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时坚持文化自信需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学术的思想资源,二是深刻体认和阐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三是自觉养成中国学术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与政治文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自斌 《学海》2006,4(2):10-14
任何国家政治文明建设都以特定的文化为背景。文化和传统是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活水,是政治行为文明的内在根据,是政治制度文明的思想基础,对政治文明主体具有塑造功能。因此,文化和传统是政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每个文明社会都很重视通过民间传说和民间神话将其土著部族生活的概貌作为衡量文化的标准保存下来。部族不仅仅对我们的文化起一种陪衬作用,而且还证实它本身是存在的,并且能测量我们所确认的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程度。这种相互依存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文明社会既然是建立在从各自的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距离上,那么,一个没有本部族历史的文明社会便会引起人们对其进步和演变过程提出质疑。所以,为了得到一个自我保存的论据,我们那样珍视我们的部族祖先在时空两方面发展至今的历程,那样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国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文明,并从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的言论中总结耻的内涵:耻与道德相联系;耻不信;耻体现一种担当精神;其次对知耻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发;再次,对现代社会的“无耻”倾向进行了反思并申明研究耻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最后针对中国文化为耻文化还是乐文化问题,对两种观点作一粗浅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两种文化的目标都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略论佛学的语言观(佛法沉思录之三)胡晓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语言生命存在。语言文字都是符号,而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有符号思维。人世间的一切文明文化都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人类。由于语言文字符号对于人类而言至关重要,因而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学海》2004,(3):79-84
现代化的全球性进程 ,生发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 ,构成了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面对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后现代思潮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之间的冲突 ,以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为条件 ,寻找文化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分类、过滤和选择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而它在实践中的兼容与变异则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动力 ,其平等眼光与内部眼光更是对普适性现代化观念和进程的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14.
瓷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都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各大瓷器中,禹州钧瓷作为河南瓷器文化的代表瓷种,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钧瓷文化却受到了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各种冲击。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继承祖先文明精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能够在当代再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许章润 《学海》2014,(6):114-121
对当下中国而言,以"以自由立国"为鹄的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已然在中国生根开花,转化、涵化、泛化为一般大众的心智,蔚为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将之恰予制度肉身化,结成政治成果,还尚待努力。而儒家文明恰为之提供了一个比较能适应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混融、整合和凝聚多族群信仰的公共框架。正可谓,制度是文化的肉身化,一如习俗是文化的实践形式。因而,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落实政策导向,而且从大视野来看,更在于贯彻文化理念,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合纵连横,云蒸霞蔚,成就的是一种文明格局和文明气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要有“文明依托”。一、关于“文明依托”纵览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仅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其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的盛唐以儒释道文化、文明为依托。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文化、文明为依托。近代西方之所以强大,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往往有一个全民的宗教(基督教)作为其联络民众情感精神的核心。因此,康有为曾主张,中国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与素质教育施铁如追求现代化是当今所有国家都面临的挑战。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排斥民族传统;它应当是民族优秀传统中所体现的社会文明的继续和延伸。现代化也不是物质富裕化,它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在内的工业化新文明,因而是一...  相似文献   

18.
复兴取向规约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方向、路径与样式,构成中华民族再度兴盛的灵魂。相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前列。绝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品质重达时代高度。后者构成中华民族当代复兴更深刻的涵义。文明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结果(尤其是积极成果)的总体,本质上为人“文化”的结果与条件,具有“文化而明”的深层意涵。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皆要求中华民族开拓一种在根本上超越作为物性文明之资本文明的崭新文明。从文明视角看,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取向就在于创造更有益于中华儿女生存发展,更有助于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新文明,并持之以恒地发展与升华之;在于开创当代历史可能范围内最有益于人之存在及其升华的文明形态。中华新文明不仅是人的文明,而且是“文化”的人的文明,需要“文化”的人与之相辅相成,创造进而升华文明,从而“配享”文明。  相似文献   

19.
论助困文明     
助困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包括助困观念文明、助困制度文明与助困行为文明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助困文明传承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济困帮贫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是升华的助困理念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和对助困行为的健康引领,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和发展现代助困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转型时期助困行为的社会坐标,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创造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正>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近现代史上,东西方文化之间实际存在的只是一种单向交流,差不多都是东方人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时至今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西方文化固然导致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高度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弊端。西方高度工业技术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西方文化优越论发生了动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哲人和有识之士,转而瞩目于东方文化,希望从中寻找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