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蔺学才 《美与时代》2007,(11):125-126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一个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1888年生于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1965年去世.<荒原>通过物欲的故事,借助充满欲望与绝望的矛盾意象,如"荒原"、"岩石"、"枯井"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一幅幅衰败的画面,以现实和幻想有机结合的形式,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无法掩饰的精神的荒芜.枯萎的精神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灵魂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表现了物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和万物萧瑟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2.
3.
李展 《美与时代》2004,(1):73-74
在<诗经>时代,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还没有被人充分认识,其作品的大多数是人们自发的创作.不过,<诗经·秦风·蒹葭>倒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展现了一种朦胧美,这在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相当少见.  相似文献   

4.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与"因"一体两面,"因宜"即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可以"随宜"来概括,可以"巧妙"来形容,此为审美创造论的操作性原则;最高的造园理想即对"境界"的追求,此为审美创造论的超越性原则。这三方面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论的精要表达。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对我国空间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以致原本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园林、居室等空间创造与民族情感产生了疏离。而当前空间艺术的研究往往容易忽略空间创作的地域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以及空间创造时暗含的集体无意识。在此情形之下,民俗空间文化、地域空间审美的研究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空间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并非源起于一时一地、一家一言,也绝非突然而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骚"作品中的空间维度、空间观念、空间展现方式、空间与文化的交织等方面的特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南北方空间审美的共性与差异。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比较、探析,对于系统研究中国空间审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诗歌作为时代的号角、人类的良心、的艺术形式,仅有对历史的怀疑、对文明的批判、对人性的分析、对人类文化的全面清理和消解,仍是不够的,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崇高历史使命在于,他必须以自己潜心不懈的写作重构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精神的王国、一个超乎现实之上的伟大幻象。所以,一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创世者、受难者,一个创造历史和人类美好未来的战士。《山和海》就是这样的诗,其作者陈敬容也正是这样的诗人。《山和海》是“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的代表作之一。“九叶派”(…  相似文献   

7.
从1983年的处女作《红高梁》到2018年的新作《影》,作为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现代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影像表达的极致化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特殊的美学特征,在视觉图谱的建构上显得富有个性。作为张艺谋审美艺术表达的最新突破,《影》为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传递文化审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徐文泽似乎有几份“偏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对此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兴趣.1995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他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充、丰富、完稿的《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析》.于今,他又完成了在他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数易其稿、增删而成的著作《现代视野的审美形式: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反思》.对于一位非专业研究者,能够如此,确为不易!  相似文献   

9.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这是现在很多唐诗爱好者所熟悉的.然而,从唐朝到明朝的一千年间,张若虚其人及他的《春江花月夜》却是默默无闻的.到了明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才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史书对于张若虚的记录,也仅是寥寥数语.清《全唐诗》第117卷仅有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附带提了一下张若虚,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或许,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名者,实之宾也",即名声也好,名气也罢,别人给的名誉等都只不过是附属物而已,谓之"虚"也,而最真实的是人自己,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所知、所感、所悟.张若虚以其诗作《春江花月夜》,记录了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认真地感受了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欣读《医学审美心理学》江西宜春医学专科学校(336000)彭庆星金河柳我们怀着如同欣赏医学美一样的愉悦心情,读完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由景生保主编的《医学审美心理学》,掩卷凝思,欣喜犹存。我们认为,该著是一本成功的新作。首先,《医学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周易》审美价值取向初探周山《周易》的绝大多数卦爻辞,都有吉、凶、利、悔、吝、无咎一类判断语。通过这些卦爻辞与判断语之间关系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到《周易》作者的审美观点及其价值取向。《周易》作者赞扬、肯定真、善、美,斥责、否定、假、恶、丑的立场观点,是...  相似文献   

12.
《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其深速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美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包含在《周易》中的美学智慧和美学价值,已经引起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启迪下,对《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关系展开初步的探讨,求教于各位专家。一、原型与定势每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逐步展开的。民族的早期文化积累,往往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记录着生长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从原始游群、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最…  相似文献   

13.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被认为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者,他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诗艺》中。《诗艺》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三方面:合式、摹仿、创造。"合式"是贺拉斯为文学创作制定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物语言要符合情感、符合身份,人物性格要符合年龄、符合传统。合式原则体现了贺拉斯和谐统一、求真唯美的艺术追求。贺拉斯主张摹仿希腊,沿用希腊的诗歌音律、题材与手法。在摹仿的基础上,贺拉斯提出了"创造",即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边城》和《红高粱》的审美取向是相逆的。《边城》是向往和谐、幽静、诚信;而《红高粱》却呼唤野性,向往敢爱敢恨。如果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便会发现两位作家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希望中国民众有健全健康的性格,那便是既讲和谐、诚信,又不当奴才、反对奴性。今天,这种民族性格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主要论述古希腊悲剧创作的诗学理论著作。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亚里士多德遵循古希腊道德主义的传统,主要从道德标准的角度来论述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性格和悲剧的情感效果。但是,亚里士多德已经洞察到了悲剧创作中的一些重要艺术手法,意识到并且提出了艺术标准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其中包括悲剧情节的普遍性和整一性、悲剧人物的典型性格刻画、悲剧的特有情感艺术效果。总体而言,在论述创制悲剧的技艺时,亚里士多德遵循了道德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17.
<正>穆达先生是南京回族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白河逝水》完稿后,曾两次请我审读小说中所涉民族宗教内容,于是我有机会成了这部小说最早的读者。当我读完小说时,内心有一种隐隐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止于小说真实典型地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不止于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生活的生动描述,还在于小说的结构形式以及这种结构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叔本华指出:"无论是从效果巨大的方面看或者是从写作的困难这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1]朱光潜也说过:"如果美学理论忽略了历来正当地受到尊重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就够不上称为美学.[2]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新旧书风的交替期,在新旧书风相互影响的环境中,铭石书的形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书风繁盛的东晋,这种新旧混杂的现象在铭刻书迹中表现很突出,隶书有楷意,楷书遗留隶书的痕迹,而《爨宝子碑》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它以极高的美学价值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20.
一个伟大的国家中、不仅从数量上讲、而且从质量上讲伟大的国家中,对我的著作<审美价值的本质>和<美的哲学>有兴趣,这不能不使我感到高兴.我首次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表述的思想还能引起注意,获悉这一点我当然欣慰.从那时迄今,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变化,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我仍然坚持差不多30年前在这些著作中所阐述的审美价值的观点.译者简介:凌继尧,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