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音乐美的评价关乎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关于音乐美评价观念的转变可开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和欣赏时代,不合时宜的音乐美评价观念则必然会阻碍音乐的进步.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音乐美与不美,以及美在何处,因何而美,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是人创造的,渗透着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可以在与其他艺术样式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它不同于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等空间艺术,将美诉诸人的视觉;音乐是流动性的时间艺术,欣赏音乐主要依靠人的听觉.  相似文献   

2.
论影视艺术音乐语言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艺术音乐语言是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影视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相似文献   

3.
诗歌产生之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诗歌是为音乐和舞蹈服务的,因此它的音乐美特征十分显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诗歌逐步从音乐中分离出来,诗歌的音乐美特征也开始逐渐丧失:诗歌脱离音乐而独立,独立的诗歌要具备审美价值,仍需音乐为其服务;从齐、梁时期的"声律说"到唐代律诗,诗歌虽然保持着音乐美特征,但是音乐的作用始终是处于边缘地带;而随着宋诗的发展,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凸显,使得诗歌音乐美特征进一步丧失。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习得音乐技能,同时要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一、奠定音乐审美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感知是学生音乐审美的门户。作为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不仅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的音乐聆听,同时还要充分激活学生的音乐律动,让学生捕获到音乐作品的内在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马芳  顾振宇 《美与时代》2003,(12):34-36
我们应构建一个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音乐灵性,让学生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如何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之一。学习音乐不仅能丰富想象力,培养崇高的理想,增强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而且也是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体验,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促进音乐教学达到至高至美境界的一种手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体验有着独特的优势,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感知体验、形象体验、情感体验、意趣体验和遐思体验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西方音乐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净化论音乐思想、美德论音乐思想、情理协调论音乐思想。其特点是:它是特定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民族性格的产物,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强调从美与善的关系角度审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音乐的伦理功效,并主张严格规范音乐。西方音乐伦理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在音乐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要重视音乐的伦理性与艺术性的问题研究;要重视音乐的美与善的关系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薇 《美与时代》2004,(10):87-88
音乐素质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音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崇高的理想,增强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而且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新世纪人才和全民素质的激烈竞争,音乐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0.
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其目标是通过音乐艺术对人的"美感"的潜移默化,进而影响到实际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从我国以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我们在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的美感发展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长进和突出的收获。原因在于,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重知识的、技能的、理性的和实用的教育太多,而重情感的、体验的、形象的和审美的教育则太少。音乐美感的培养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必需注重音乐美,具体包括注重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二是必需具有音乐审美批判意识,具体包括发现美和创造美以及不断优化自我审美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11.
在音乐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实践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参与模拟课堂竞赛的实践,在音乐课<渴望春天>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运用情景对比、启迪聆听思维、深入分析作品、带动主体歌唱、激发创作热情和强化训练等方法,把美育贯穿于音乐课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剖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是其以哲学的慧眼,对音乐美的深刻推断,本文从音声相和-音乐美的哲学,大音希声-音乐美的境界,探讨老子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体验,是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其基本意义就在于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因此,不断更深刻地获得较高层次的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我们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中,为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美,增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美,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面。首先,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即它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审美体验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像得以深化。在这之中,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  相似文献   

14.
音乐之美     
有不少大师曾对音乐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德国作曲家舒曼如是说:"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里希特曾对浪漫时期的音乐有这样的评述:"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当我们在仔细聆听一首作品,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或交响曲,甚至一首短小歌曲的时候,无不为音乐的美而感动,而震撼,而陶醉.音乐是在流动,是在诉说,它可以引起你无穷无尽的联想,漾起你的感情波澜.音乐是美的,是一种升腾的不能言喻的美,是一种看不到而感觉得到的美.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服务窗口。本文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以环境美、形象美、行为美、音乐美、仪表美、语言美等方面,做出表率,为美育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试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大歌在侗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侗族大歌内容纯洁、音乐形式多样,"和谐之美"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审美特征。这种和谐之美既体现了侗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喜爱音乐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前提,对音乐感兴趣是终身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只有保持学习的愉悦心情,学习才能够持之以恒。音乐教学要增强对学生信心和意志的磨练,用美妙的音乐激励他们去追求、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审美,即美感的产生与体验。音乐的美与人类的健康到底有何关系?患者在音乐治疗中体验到美的感受又是如何影响音乐治疗的进程呢?音乐与人类的生存有没有关系?作为音乐治疗师,如何透过案例来理解这些问题,又如何通过与其他音乐应用类学科的结合来共同探讨?本文将尝试通过两个音乐治疗的案例,从以下两个角度浅析心得。  相似文献   

19.
古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源于它独树一帜的音色传达出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本文从古筝音色特点入手,阐述它清脆悦耳、风格多样和美不胜收的特征。进而借助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进一步探讨古筝音色与美的关系。笔者以为,古筝音色和美学之间,从总体而言是辩证的、统一的;分别而言,古筝音色是古筝音乐之美的源泉,而音乐之美又是多姿多彩的古筝音色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是最擅长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很重要.经典的音乐艺术精品会使人获得美好的审美享受,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促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