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影《美丽心灵》是国内观众熟悉的一部心理大片,男主角纳斯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文从电影中纳斯的表现来对纳斯进行心理分析,并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纳斯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原因,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和精神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电影《心灵捕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数学天才——威尔在他人的帮助下摆脱心理障碍,做回自己的故事。影片中蕴含的解放心灵之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威尔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解放心灵的不同途径无疑有深刻意义。一面是数学天才,一面是心灵弱者,这看似矛盾的两种人物形象却意外发生在了威尔的身上。影片《心灵捕手》正是通  相似文献   

3.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希腊文明时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心智(m ind)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心智在哲学中的研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它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甚至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塞尔在他的新作《心智》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笛卡尔传统…  相似文献   

4.
回归心灵的家园——我看电影《阿凡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道 《天风》2010,(3):47-48
<正>前不久热映的《阿凡达》凭着其对现代高科技的巧妙运用,席卷了全球票房,让多年冷场的电影院再次人潮涌动,一票难求,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5.
在米芾所有的书学理论著作中,只有《书评》是以"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书评》中的言辞与批评方法又与他书法批评观的"入人"思想似乎前后矛盾?那么米芾为何要模仿袁昂的《古今书评》写这篇《书评》?通过对《书评》的考释与剖析,揭示出米芾内心深处真正意义上的"倡晋尊古"的书法审美观,这也是他撰写《书评》并用"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阙真 《学海》2001,(4):158-16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梦境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其主张"至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7.
鲁鹏 《哲学动态》2001,(5):34-36
国内哲学界对发展问题的研究迄今大约已有十年时间。与其他学科 (如经济学、社会学 )研究相比 ,哲学工作者对发展问题虽然给予极大关注 ,大量有深度、有价值的论文见诸报刊 ,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专著却出版甚少。刘森林教授《发展哲学引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出版 ,以下简称《引论》)即是这很少几本专著之一。该书展示了一个以理性和合理性问题的反思为发展与哲学的连接点 ,以发展的自主性和动力性问题为中心线索 ,以超越二分法模式为思维方法的分析架构。首先引起我关注的是“自然破坏力”问题。作者认为 ,社会发展是由处于主动…  相似文献   

8.
明代传奇与南戏在民间的演出一直没有衰落,演出本大多是从元剧改编而得,所以演出的内容大多反映忠奸之争,落草之举,才女与才子的江湖恋情,创作是比较调敝的。这些文学史上写得清清楚楚,但反映道教传奇的没有提到,难道真是没有这方面的创作吗?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柢全在道教。明朝以前道教盛行,当时的社会生活必然会在作家、艺人的笔下得到表现。道教题材的作品还是很多的,文学史不载是文学史的事,中国戏曲史收了不少宣传道教义理的传奇。由于许多作品反映的思想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观众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说是歌颂爱情的,有的说是宣传…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风水》这本书,是我在农村集市的书摊上发现的,封面上印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精华珍本”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的字样(以上两名称疑为盗用,笔者注)。我虽不信风水之说,但出于好奇还是买了一本,细读之后,发现该书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该书在印刷、装订、制版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如第52页和53页字迹模糊不清;第73页至119页边裁严重向右倾斜;制版过程中存在的错别字和词序颠倒等问题多达二百余处。其次,是该书的内容共有六章,分别为“第一章,风云人物风水相克趣事传说”;“第二章,风水的起源与演变”;“第三章,阴宅…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大古文明中惟一比较完整地延续下来的文明 ,其他古文明在历史进程中 ,不是消失 ,就是被别的文明所同化。这一现象的产生 ,当然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历史根源 ,不过 ,文化的差异 ,不仅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 ,还在于文化价值取向的相异 ,即文化中最高经典 (或真理 )体系建构的不同。中华文明“敬鬼神而远之” ,没有走向宗教信仰的道路 ,而是尊奉圣人与圣人所创造的经典。圣人在中华文明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从圣的文字本义看 ,《说文·耳部》 :“圣 ,通也。从耳 ,呈声。”圣之本义指一种神秘的听觉 ,具有这种神秘听觉的人能…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在《文学周报》上发表后,便很快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吴晗在《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中说:“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为什么一篇小小的千字短文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心,并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不被忘记?这既不是困为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夫,也不是因为它依仗了作者高超的作文技巧,因为光凭这些是达不到这样的成功的。《背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抒写了人间的至爱真情,具有一种亲情美的强大感人力量。正是由于这种“亲情美”的力量,使《背影》从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在《文学周报》上发表后,便很快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吴晗在《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中说:“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 为什么一篇小小的千字短文竟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9日,由霍建起导演、邹静之编剧、黄晓明主演的电影《大唐玄奘》登陆全国各大影院。《大唐玄奘》讲述的是1300多年前,玄奘法师不顾艰难险阻前往天竺求法取经的故事。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仅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686部),这部佛教高僧传记电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一、《大唐玄奘》展现了一代高僧舍身求法的奉献精神电影《大唐玄奘》用2个小时的镜头语言,真实还原了玄奘历经17载的艰难取经之路,不戏说、不传奇,影片以目前存世的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的《大唐西  相似文献   

14.
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讲授。医学伦理学是多元的,许多伦理问题的答案可有多种选择。许多不同伦理思想之间不仅有其差异,同时又是相容和可通约的。我们在尊重伦理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全球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无神论者与人创造出来的、反过来控制人的虚幻观念作对,但他从不敌视人,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热爱人,才敢于用行动坚定地反对反对人的,观念。千百年来,人们被自己制造的虚幻枷锁禁锢得太厉害了,有时甚至不忍目睹。人的思维需要更为清新的风;人的行动需要打破枷锁的自由、广阔与光明。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无神论者与人创造出来的、反过来控制人的虚幻观念作对,但他从不敌视人,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热爱人,才敢于用行动坚定地反对反对人的观念。千百年来,人们被自己制造的虚幻枷锁禁锢得太厉害了,有时甚至不忍目睹。人的思维需要更为清新的风;人的行动需要打破枷锁的自由、广阔与光明。事实上,这股"清新的风"已经吹了数千年,但很多人似乎一直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思,或者思而无果。我们愿与正直的人们一起为减少人的迷信与怯弱,增加人的自信、力量与荣光尽绵薄之力。在这个新辟的栏目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发展中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对宗教的关系,以助于我们全面审视西方文化,评析其精华和糟粕。  相似文献   

17.
一、《墨辩》逻辑三范畴的含义范畴是人们从某一角度,对事物某一因素、侧面或环节的抽象。人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总是在范畴这一浓缩的形式中得到表现和确定的。一门科学的认识成果,需要集中体现于一定范畴之中,而成为这门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是范畴在思维过程中的功能表现。方法不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而是客观事物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复印《道藏》经,已经三次了,一是商务印书馆、二是新文丰出版公司、三是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每次所印《道藏》经,首卷皆有缘起和序文。然而都没有介绍邵以正其人,涉及此人惟有陈国符老先生的《道藏源流考》,至于《道藏》经有没有序的问题,竟无人述及此事,予则不揣冒昧,先来抛砖引玉!以邵以正生平和正统《道藏》经为上篇,《道藏》经有没有御制序为下篇。  相似文献   

19.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20.
道教重要内丹典籍<道枢>作者曾慥广采博收,约征引古道经100余种,涉及学者140多人;该书编撰体例独特,既辑录古人论述,又有作者评述,可谓准类书;历代共有11种史志、书目收录<道枢>,是书各种版本有所差异,需要参照使用.黄永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