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中,因受大的文化语境之影响,以陈独秀、鲁迅、于右任、沈尹默、毛泽东、朱光潜与宗白华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矛盾文化思维。透过这些矛盾文化思维,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书法与政治、实用、审美以及现代学术方法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的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诠释了影视服装的含义,分析了古装剧中唐朝服装的特点及唐朝文化走向T型展台的过程.通过大众媒体--影视,向世人宣扬中国的唐朝服装及其与现代服装特点结合,使我们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让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非基运动发生后,作为基督教徒知识分子,马相伯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他站在护教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以及历史的事实,对当时反教一方所持的宗教与科学进步不相容的理论观点以及"科学万能"、"宗教是束缚自由的"、"宗教是麻醉民众的鸦片"等论调一一进行了驳斥;他又从政治的角度对反基督教运动的动机予以揭示,指出当时非基运动的政治实质是一些反教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反基督教作为宣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的符号对象。在回应过程中,马相伯所发表的见解、思想观点以及所表现出的理性态度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思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在西非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功能与最新发展趋势.首先探讨卡迪里教团和提加尼教团在西非的发展过程,认为以这两个苏非教团为代表的苏非主义主导了近代以来西非的伊斯兰教;其次,苏非主义与西非的政治关系密切,西非现代政治背后也有明显的苏非主义因素;第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非苏非主义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宗教政治环境,瓦哈比主义的到来与世俗民族主义思潮对其构成一定的挑战,但是新苏非主义的发展趋向继续成为破解困局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海》2001,(4):38-43
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动的时代。戊戍变法的失败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清了旧的封建王朝的腐朽本质,酝酿了世纪初从思想文化上彻底摒除传统模式、寻求新思路的巨大震荡,一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西方列强即将肢解这个数千年文明古国的危机的压力下,为民族生存探索一条拯救之道的忧世情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猛烈地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梁启超、严复等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大量引进,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身体力行,及辛亥革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解放和精神启蒙的浪潮。正是在…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培峰 《学海》2005,(5):49-57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低参与的社会,民间组织处于被抑制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间组织经历一个政治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体制改革和社会利益的分化,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问题重新凸显于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在环保、计划生育等低政治性领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行动与政府的互动,将推动中国政治从控制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范式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分别是从开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工具论、钱中文与童庆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文化政治诗学。通过这三种文艺理论范式的比较阐述可以发现,中国文论是随着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共同发展的,而文化政治诗学,正是最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当下语境的文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09,(3):115-118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在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伊斯兰是一种具有多元性而非完全一致的运动。21世纪政治伊斯兰将往何处去,这取决于不同的政治伊斯兰组织本身,也取决于它们所处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决定政治伊斯兰未来走向的因素是政治,而非宗教本身。而且,一旦政治与社会格局发生变迁,宗教的形态、趋向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政治伊斯兰不是伊斯兰教的常态。  相似文献   

12.
《原道》2015,(4)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复兴一直是一个让国人充满忧虑和希望的主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进行社会建设。民族复兴的主题为何以及如何在百余年来的历史时空中已经并且继续深入而广泛地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回望历史。20世纪初期,老大中国面临着民族与文化层面的双重危机,国人希望通过社会革命与文化运动的方式纾解时难。"辛亥革命"确立共和体制是民族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年代末21世纪初,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国内外形势的逐渐明朗化,我国在高校教育方面注入的精力明显较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而在高校教育发展中,除了基础教育,比如英语、数学、政治思想教育等,各项专业的专业课教育显然逐渐与基础教育平起平坐了。高校大学生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求严格,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思修、中国近现代史、毛概以及马哲的学习都是最基础的关于学生德智的教育;每年一次的体育测试是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保证和提升;而对于美、艺术这一项因素,是一个大学生今后基本眼光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是对于培养出一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教育,以综合素质为中心,发展其个人素质的各个方面,是这个社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部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学者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对当时个别艺术天才的研究,而是力图通过一大批艺术家的境遇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这是一幅个人追求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交织的画卷。苏立文的著作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内容涵盖大陆、港台、海外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关涉的艺术类型除了绘画还有雕塑、戏剧、文学等,既像一本文学作品,又像他的个人笔记。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22,(1)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史和考古学界对上古文明起源及其演进格局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其间新说迭出,既有民国时期的西来说、东西二元说和三元说,又有1949年以后的中原中心说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满天星斗说、重瓣花朵说、新夷夏东西说、新疑古说和新中原中心说。而在上古文明的诠释架构不断更新的背后,不仅有非学术性因素在起牵引和制约作用,还有各种学术性因素在支配人们的认知和解读过程。各个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一直是驱动学术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但如何把握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始终是最令人困惑而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贾玉民、刘凤艳主编的国内首部《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从2004年至今,终于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是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鲜明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工业文学"这个概念,为人们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崭新而有趣的视角,为人们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视界与非常别致的风景。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把此前文学史遮蔽了的这方面的内容给敞开来了,使我们对这个文学的专题史有了前所末有的新的认识与深入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高平 《美与时代》2023,(8):15-17
相比古代美术,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不管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品类与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该时期的中国美术具有新旧交替和中西交融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我国美术与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画的内涵入手,讨论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分析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指出论争从宏观性命题向微观性命题的转化,并就中国绘画现代化发展进行思考,表达看法。  相似文献   

19.
钱宁峰 《学海》2007,(6):130-134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中国政治现实发展的产物.这一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萌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度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在中央层面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地方层面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施.与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这一制度还缺乏应有的作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不是违宪审查制度,其未来的命运应回归宪政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20.
政治极化是当前美国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宗教是促成美国政治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后期,天主教、犹太教及摩门教等宗教及教派积极参与美国政治,成为塑造美国政治文化、丰富政治议题、重构政党政治基础、强化意识形态分野的重要因素。基于不同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理念以及独特的历史境遇,美国边缘性宗教(教派)在相同的政治议题上往往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其政治参与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宗教因素强化了此后以种族、族裔、性别等为基础的身份认同政治的发展,加剧美国意识形态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分野。宗教与种族、族裔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促使美国民主及共和两个主要政党呈非对称逆向发展态势。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宗教政治参与仍将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会受到美国体制框架和政治结构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