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绿色经济的定义、目标与内容表明,它是一种通过赋予单纯的经济以"绿色"而使之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并具有了伦理底蕴的经济形式,它的伦理底蕴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并且因此指向了人的美好生活。人的美好生活无论从人自身的存在形式以及从人类组成社会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的基本指标看,还是从中西伦理学的探讨主题看,都主要体现在人的感性幸福和理性德性两个方面及其和谐之中,或者说体现在为这两个方面提供条件的经济与伦理两个方面及其和谐之中。由于感性幸福(经济)与理性德性(伦理)常会因人把前者当作唯一目的而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所以,中西伦理学和福利经济学曾经分别从伦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力图解决它们的矛盾或冲突。绿色经济所做的努力正是要在实践上解决它们的矛盾或冲突,它通过把绿色经济提升为社会形态从而在政治、文化(价值)和经济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实现从单纯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推进经济发展的伦理化,在经济与伦理的和谐之中实现人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张宁  张雨青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性格优点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它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及其表现。文章对性格优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崇尚自然、原始、健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受此思潮影响,包装设计不再局限于容纳、保护、促销产品及成本合理化的需求,开始向绿色、简约、人性化和动态包装的方向发展,并在包装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包装废弃物良性循环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约自然资源又不破坏环境,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包装设计发展的一种新导向。  相似文献   

4.
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包装,也叫生态包装.  相似文献   

5.
国内糕点发展的历史悠久,糕点在食品行业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消费者的审美品味不断的提升,包装设计也在加快发展创新的步伐,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糕点的外包装设计,因此,对我国糕点包装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分析已有的国内外糕点包装设计研究,运用逻辑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现有的糕点包装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快递业蓬勃崛起。快递行业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繁荣的消费市场也使快递业的发展欣欣向荣。但随之而来的废旧包装却给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快递纸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持续化"的应用思考和研究成为重要课题,呼吁社会各界都重视并共同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包装工业的纵深应用,绿色包装设计更是日益显示出其积极的环保作用。本文以“绿色包装设计”为主线,从现阶段包装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出发,提出包装设计的绿色设计理念;合理运用绿色包装设计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地球资源遭受极度破坏的严峻形势下,保护环境是所有人的首要重任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包装已成为包装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潮流。在中国茶叶的包装设计中,绿色包装理念也越来越受大众认同。包装要符合绿色包装理念要求,就必须使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加工形成产品的过程应是节能、无污染的,使用后的废弃物应能够方便回收处理、自然降解或循环再造,包装的设计也要求节约资源,增加循环时间。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很多茶叶包装在绿色方面做得不够好,过度包装、空虚包装等现象仍十分突出。因此,绿色包装理念在茶叶礼品包装材料绿色化和包装设计轻量化、小型化、可循环性,以及再利用设计等方面还有较大的运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发展绿色包装是践行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节约资源和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包装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是指由包装材料的采集与配制,包装加工与制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再循环和废弃包装无害处理等环节组成的全部过程的总和。包装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决策阶段、加工制造阶段、运输阶段、使用阶段以及回收再利用或废弃阶段这五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的关注焦点和具体设计策略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绿色包装理念包含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两方面。目前我国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善,人才不足、科研力度不够,生产成本高、国家补贴少、市场推行困难,民众节能环保意识差等原因,包装废弃物的污染十分严重,过度包装、有害包装泛滥。对此,我们要多做调查分析;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业标准;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研发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提高设计能力,增加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感性完善美,理性守护好,美好的感情和公民理性内化为道德品质,将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美好生活蕴含的核心价值至少包括人格独立、生活自由、普遍平等和社会公正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社会矛盾的价值指引。美好生活是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具有更丰富和深刻伦理内涵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了追求美好的价值意义,需要建立维护美好价值的契约伦理规范,培育公民良好的正义感和善观念品质,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最后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12.
邵芷玲 《法音》2021,(3):75-76
绍兴市炉峰禅寺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慈联会)由绍兴市炉峰禅寺住持净芳法师发起,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是经绍兴市民宗局审核、绍兴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正式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慈联会成立以来,秉承“慈悲感恩、弘法人间、造福社会、济世大众”的宗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佛教慈善公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把健康定义为“内心的平静”。但是,生活本身就意味着压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谁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谁就拥有对许多疾病的免疫力,而生活也过得美好。然而,如何才能培育保持内心平静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美好生活"在今日中国文化领域,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格外受关注的语汇,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梳理布洛赫对美好生活的讨论,可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廓出"美好生活"的认知模态,并或可对美好生活理论的构建产生如下启示:"美好生活""未来""乌托邦"这样的概念在布洛赫那里的意义,以及它们同个体存在内在相关的维度;美好生活的肯定内容与否定内容,即真实的美好生活标准与虚幻的美好生活观念;布洛赫对以往美好生活理论误区和观念误区的批判,并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好生活之现实可能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终极目的。正确阐释的美好生活必然是自主的生活、成功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具有内在性、绝对性和统合性三个特征。以美好生活为终极价值依据的伦理学具有目的论的结构和特征,但因其具有内在性而跨越了事实与价值的鸿沟,因其具有绝对性而避免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因其具有统合性而消除了可能突破权利边界的忧虑。由此,至善论可以合理地回应关于善与应当的优先性问题、最大化原则问题以及结果论的问题等问题上所遭到的诸多质疑。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8月15日至16日,基督教全国两会"珍爱上帝创造共建美好生活"神学思想建设讲道交流会东北片区会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吴巍牧师、副会长兼总干事单渭祥牧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24位讲员分别从基督徒要增强环  相似文献   

17.
智宗 《法音》2001,(9):1-5
随着全球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由此也引起了各国佛教界的高度重视。为弘扬佛教的环保理念,兼为选拔参加中韩日三国佛教界拟于今年秋天在北京举办的“佛教与环保”演讲会的中方代表,8月25日至27日,中国佛教协会在浙江普陀山隆重举行“佛教与环保”演讲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青年法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佛教与环保”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阐发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依正不二”、“不杀生”、“护生”、“素食”等佛教的环保理念,提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必须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是大陆佛教界首次就环保问题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盛会。经由佛教界法师和学术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定,智宗、清远、道真三位法师获得本次演讲会优秀奖。本期特将他们的演讲稿发表于此,希望读者和广大佛教徒都来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并就“佛教与环保”问题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皓生 《天风》2018,(7):49-51
《绿·道》,一部反映深圳绿色低碳发展的影片,于2015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国角"边会成功展映。作为国内首部绿色主题的系列纪录电影,该影片在联合国舞台大放异彩,向世界直观展示了中国降低碳排放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穆斯林》2022,(1):35-36
<正>古往今来,平等既是古代的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也是当代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与根基,更是伊斯兰教蕴含的理念与精神。一、人类同源,生而平等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上创造了你们,并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这节经文告诉我们,人类都是阿丹和他的妻子的后裔。尽管我们有语言、肤色的不同,有信仰、文化的差异;或贫穷或富有,或聪慧或笨拙,但彼此之间同根同源、生而平等、休戚与共。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交流沟通,多元共存。不可分三六九等、尊卑贵贱,更不得互相诋毁、攻击冲突。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