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跃 《美与时代》2007,(5):114-117
戏剧与电视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艺术审美特性.有关电视戏剧本体特征方面的论述,虽不乏精见,但大多是零散的、甚至是感情式的,并未构建成一种理论体系.本文不针对电视戏剧本体特征进行阐述,而主要从戏剧本质的角度出发,探讨戏剧与电视媒介的融合与互补.  相似文献   

2.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艺术,它包含了艺术门类中绝大多数品种,如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绘画、甚至电影,魔术等.其中音乐、舞蹈、戏剧和舞美是音乐剧最重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通过这些要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要领、并根据剧情的需要使这些成分在剧中所呈现的比重、面貌有所区别[1].  相似文献   

3.
在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团体,如明斯克音乐——文学协会(1880),格罗德诺音乐——文学协会(1883),波洛茨基音乐——戏剧小组(1884)等等。这些团体促进和孕育了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的成长。它们在白俄罗斯的声乐发展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研究这些团体,对于探究白俄罗斯声乐艺术起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不断深入,戏剧艺术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国戏剧虚拟写意、注重抒情、崇尚天人和谐的审美创作观念逐渐被西方借鉴;而西方求真求实、重叙事的创作传统也逐渐被应用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中西方戏剧艺术之间的交融并蓄,有利于戏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长远发展。通过对英国皇家剧院与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联合制作的《JANE EYER》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简·爱》之间的比较分析,从而展现出中西方戏剧审美交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戏剧艺术样式,样板戏曾一度受到了各种不公正的评价,严重违背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艺术学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样板戏给戏剧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有利于正确认识这一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不少与清教有关的戏剧。在这些戏剧中他批判了清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也把清教中固有的一些宿命因素融入自己的悲剧创作中,使之构成其戏剧艺术的一个要素。以往的评论只涉及到奥尼尔对清教的批判,尚未揭示其批判动因,更未曾关注清教与奥尼尔戏剧创作之间的联系,但这对人们认识奥尼尔的戏剧创作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奥尼尔的清教戏剧进行分析,从中寻绎美国清教对奥尼尔戏剧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旭峰 《美与时代》2014,(3):140-140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戏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营造情感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了的音乐,同时也是区别一个剧种与另一剧种的重要的标志。这种戏曲音乐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根据查阅文献和阅读书籍了解了戏剧艺术,体会了其中的精髓,本研究主要研究幼儿园中的戏剧活动对幼儿产生的影响,选择适合幼儿的戏剧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志中 《学海》2011,(2):178-182
清朝奢华铺张的宫廷戏剧演出活动与耗资巨大的皇家经济投入密不可分。本文从宫廷戏剧演出的专门组织机构设置、宫廷戏剧演出的经济支出结构以及皇家投资修筑戏台戏楼、置备戏班行头切末的经济投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评价了皇家经济投入所引致的示范效应对清代戏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戏剧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戏剧《如梦之梦》是21世纪初期华人剧场最受瞩目的话剧之一,是创始人赖声川个人从事剧场工作二十多年来最大胆的突破,该剧也取得相当高的口碑和相当可观的收益。该剧在创作风格上,有着独创性的剧本、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方式和特色鲜明的舞台布置。在营销策略上,《如梦之梦》启用颇具名气的明星参演,以明星效应开拓戏剧市场。同时在营销中协调公司和市场的关系,是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有机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现象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07,45(4):80-86
物、现象是主体运用自己的先验感知模式整理纯粹本体的结果。它具有现实确定性、质量性、合理性、时间性、空间性、生灭性、特殊性、有用、有利等属性。拥有这些属性的现象是人类知识的对象。现象是相对的,因此它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对的。同时,存在不仅仅有生生不息的纯粹本体,而且它的必然伴随物即现象也是存在的真谛。现象与纯粹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事实本体。纯粹本体、现象的分与合即一三三一圆融构成了存在的综合本体。纯粹本体论、事实本体论和综合本体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史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张帆 《美与时代》2007,(12):110-112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艺术.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1]  相似文献   

13.
张庚等学者在中国传统审美语境里,把戏曲的特质、本体归纳为"剧诗""程式"。董健等学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语境里以西方戏剧为参照系,认为现代戏曲必须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性,以现代文学精神和情节整一性为标志来改造戏曲。针对戏曲的生产体制和当下生存环境,应当保护戏曲"乐"的特质,避免戏曲媚俗、庙堂化的一面,让戏曲回归民间,才能保护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对绘画表达方式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对艺术本体的研究,绘画的本体就是绘画的图像表达方式的研究。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研究,来达到深入了解艺术的目的,理解构成元素与画面构成方式,让艺术得以自由发展。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最重要的是形式,而形式一经产生便不会消失,能以独立的生命存活下去"。绘画史归根结底是一部图像形式的发展史,绘画艺术是通过图画来传达情感的,研究图画的表达方式对研究绘画艺术具有本质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的建立,画  相似文献   

15.
印度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表演艺术能力的民族。自古以来其歌舞和戏剧艺术就极为发达,至今不辍。公元1-5世纪,梵语戏剧即兴盛于印度。并随着当时正向东方强劲传播的佛教文化的一路东来,给中国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发展成分和发展契机。在与东土的实用艺术杂糅与融合之后,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唐代寺院里的俗讲。俗讲直接哺育了后来的中国戏曲,给其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京云锦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林 《学海》2003,(2):167-170
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上 ,凡有帝王将相、王妃公主出场 ,他们身上光彩夺目的服饰 ,总会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它们有力地烘托了人物 ,渲染了剧情气氛。这些雍容华贵的戏剧服饰 ,是以明清帝王后妃和高官贵妇及千金们的服饰为蓝本 ,经过艺术加工而制成的。而这些古代帝王们的服饰 ,其中许多就是用南京云锦缝制而成的。一、作为文物的“南京云锦”按照国际一般惯例 ,文物指一百年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实物。本文探讨的对象是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南京云锦 ,为使作为文物的“南京云锦”和今天仍在生产的南京云锦有所区别 ,故加上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戏剧美学讨论会于1986年5月21日在珠海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港澳的学者、专家、理论工作者近60人。会议历时七天,在大会上作系统发言的有50多人,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现只择其一二简介如下。一、关于中国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各门类艺术作为审美对象,都有其本身的特征,戏剧艺术在艺术之林中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同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分不开的。多数人认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是它的根本特征。戏曲艺术构成的因素主要是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尤其是在艺术界和美学界,将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方向逐渐向生活化靠近。对我国而言,中国传统的美学本身就是生活化的美学,从我国近三十年的艺术发展情况上看,我国的艺术从现实主义到现在主义再到当代主义,其艺术理念逐渐从欧美的艺术观念下回归本体。  相似文献   

20.
马丁·艾思林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广域戏剧观念的确立.在广域戏剧观念下探讨戏剧的本质,提出戏剧本质的情境论;从戏剧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了戏剧的形式要素和戏剧意义的生成,建构了他自己的戏剧符号系统;作为"荒诞派戏剧"理论的命名者和阐释者,他从戏剧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荒诞派戏剧"的戏剧根脉,提出"荒诞派戏剧"既是反理性、反戏剧、反传统的,同时又是对传统戏剧的复归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