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因消费和旅游的推动而得到重生。通过新乡市关帝庙历史文化街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向现当代历史街区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多元文化主体的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发生了演变,并且这些不同主体需要的功能之间,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域文化的变迁十分明显.这种变迁,是海洋文化冲击内陆文化的产物,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互相碰撞的结果.(一)感性型文化大量产生与传统的重理性、重思辨的文化相反,大量的感性型文化出现在广东,以各种艺术媒体和艺术手法来宣扬人的官能感受并且满足这种感受.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大凡市场经济发达、商品意识浓厚、消费水平居高的地域,其文化的精神层面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多重实惠与效益,反映到娱乐生活圈中则常为寻找舒适、刺激、开心.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连云港市遗留下的老建筑、形成的老街区,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缩影,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连云港市南城街道古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从中挖掘能够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建筑装饰符号,应用在城市文化的塑造上,能够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打造出能够承载连云港人乡思乡愁、代表连云港厚重历史文化、体现新时代精神的现代连云港。  相似文献   

4.
文化适应是一个描述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相互影响而造成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本文透过中亚东干人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其语言变迁的过程,对人类文化适应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笔者认为,东干人学习使用范围较广的其他民族语言的事实,不仅表现出其自身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反映出一种对本民族成员所需社会文化资源和未来发展机会的积极争取。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文化变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也可促使同一民族的文化朝不同方向发展。对于独联体(СНГ)的回族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远离本民族生活区域,生活在多族群的环境中。中亚东干人的文化变迁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877—1917年第一阶段是东干人进入中亚初期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6.
契约精神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约束着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着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礼"的文化属性: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互通性;契约的互惠性表现为从利己到利他的变迁且贯穿于从个人、家庭、宗族、国家的形成及维持的整个过程中;契约精神中道德约束与利益约束并存。唤醒现代人内化在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尊重自身优秀文化传统,敬畏中华文明的心理,是此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8.
张玉霞 《管子学刊》2009,(3):110-114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宗教心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社会文化的内涵正孕育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文化变迁在青少年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与上一代明显相异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它既是文化变迁的产物, 又是文化变迁的见证。现代青年人对宗教的关注渐趋增强,正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一、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的青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并成熟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具有思想开放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现代意识,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青年人表现出了心理适应能力强、社会角色转换快、思想观念更新及…  相似文献   

11.
吴忠市作为宁夏回族人口相对集中的一个地区,回族社区的变迁呈现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其文化发展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回族社区文化呈现出新的气象。在吴忠市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的改造、重建,使得维系原来传统回族社区的精神价值发生了变化,社区中原有的宗教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许多宗教文化功能渐渐减弱或消失。吴忠市回族社区文化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变化及其相互建构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社会变迁研究通常涉及和变迁相关的时间效应、时代效应以及和变迁无关的年龄效应。在考察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时,常用的研究设计有跨时间比较、跨代际比较、跨地区比较(历史重构)等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传统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和现代的时间序列分析(比如交叉滞后相关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由于每一种设计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可操作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可能,最好同时采用多种方法,以寻求基于不同方法的聚合证据。  相似文献   

13.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社会文化变迁对众多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形成了文化震荡,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由于不同个体的经历和应付方式不同,其对文化震荡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深入研究文化震荡的形成及其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充分挖掘各种文化有益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宝贵遗产,建立个体心理健康防卫、救护机制和社会安定预警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饮食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城市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大不相同。上海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是比较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变迁的典型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慢慢包容、适应和创新,同时按照文化自身的规律渐渐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上海城市文化中的饮食文化,通过城市饮食文化的变化发现社会发展的轨迹,由点及面地从一个微观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方面,反映宏观的城市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及"中医热"的全球升温,体现精神文化变迁和社会性的现代性价值与现代性语境,给孕育着深奥传统哲学思想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注入了新的意识、观念和精神内涵,为其在"中学西进"、建构与国际对话以及同西方表达接轨的进程中拥有本土性与民族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现代性语义与框架,探寻如何有效转换过度聚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理念,进一步合理完善语境沟通和传播手段,从而建立基于民族特质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策略,构建融通中医药对外话语体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及伦理逻辑遭遇解构,国家作为最基本的伦理实体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变迁对中国大众国家伦理认同的影响及其精神形态,关系国家伦理安全和文明精神命脉。调查表明,中国大众对国家的伦理认同呈现为新的精神形态:以"从实体性出发"的高度伦理觉悟,对涣散国家精神的"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现象保持严峻的伦理关切,并以"社会公正"的伦理诉求守望国家实体性。个体以匹夫之责、之忧、之力捍卫遭遇多重变迁力量裹挟中的国家实体,这是社会急剧变迁中所迸发的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和国家昌盛的深刻伦理力量。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10)
<正>汉藏文化交流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关系及其变迁的总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发端,源于唐朝与吐蕃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然而,汉藏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当受到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的时候,不断的调整完善自我,吸收和融合相异的文化,最终达到自身文化与相异文化之间的平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汉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6):152-156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史地学巨著,也是一部呈现众多异域形象及表现文化观念变迁的作品,在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来探析《海国图志》,笔者发现,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夷"的套话囊括了众多的"他者"形象。由于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变革,《海国图志》中"夷"的套话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体现了古近之交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也彰显了魏源卓越的文化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