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晖 《美与时代》2006,(11):48-5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讲的对客观自然的师法,从本质上看不是再现摹拟,而是更重视“心”的作用,强调主观情思意志的融入,注重主客体的心灵契合,物我同一,与中国传统的重感悟、重表现的美学倾向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王嘉澍 《美与时代》2003,(12):49-50
唐代画家张璪的作品虽已失传,但其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至今,这一传统的绘画思想仍是画家们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响的艺术.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是用自己的声音表达音乐、传递情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不仅需要一定的声乐技巧,演唱者自身的素质在声乐表演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外在的素质包括形象素质与表演素质;内在的素质包括音乐素质、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它们密切协作,共同打造声乐演唱的美妙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舞蹈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道教思想,被誉为"身体化道经"或者"动态版道经"。道教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性舞蹈,同时也是独特的世俗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华传统的美学思想,值得深入探讨和挖掘。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道教舞蹈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舞,其功能是"事无形以舞降神"。(《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5.
师造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丰富的美学命题,历代画家、理论家对这个美学命题一直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处于宋元之交的赵孟頫在师造化这个美学命题上继承了宋格物致知的观察精神而师法古意云山为师,同时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书入画,为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了更强的主观因素,大大加强了绘画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能动性。这种自然观的变化,为元四家及明清以后的画家绘画语言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发展的环境,从而为中国文人画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历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能魅力永驻,成为历史名作,大多得益于师法造化。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说明画家用心感悟世界,也是用心、用眼、用手写生自然的理论依据。一代宗师龚贤之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等,也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写生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第五中精辟论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受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管子》是出现于战国中晚期的一部经济巨著,然而,在这部大谈特谈商品交换的巨著中,却找不到有关土地买卖的记述。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管子》作者们所处时代的土地制度与两汉较为发展的土地私有制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系统探讨《管子》书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这对于研究战国土地制度以及战国至两汉土地制度演变的线索可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经历了楷字定型、石碑雕刻捶拓复制、印章模像捺印等早期复制技术之后,又具备了丰富的纸、墨等物质基础上,雕版印刷术在隋至初唐产生了.而版画是最能代表中国早期印刷品的艺术成就,留存至今的早期版画以敦煌地区最多.敦煌地区版画的刊刻又与信仰紧密相关,在五代宋初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四种版画中均出现了净土信仰的倾向,通过对这四种版画的考察,从而揭示五代宋初之时敦煌乃至整个中国民间净土信仰的热情在雕版印刷术中的传承面貌.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对哲学范畴在确切把握其含义的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对象进行分类研究,也是哲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普遍性并不是脱离特殊性的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着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即如列宁所说:“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哲学笔记》第98页)唯物辩证法之所以不同于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季琴 《宗教学研究》2005,(3):140-141
支谦译经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宝贵材料,本文主要探讨了支谦译经所反映的东汉三国时期的新词.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张公平的考卷,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谱写着自己的人生。纵观历史,一些无名小卒,掌握了历史潮流,应运而起,建功立业,在人生的舞台上一展才华;可也有一些空怀满腹经纶的路学之士,报国无门,或寄情山水,或郁郁寡欢,发出怀才不遇的哀叹。这种命运的差距缘何?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是否会推销自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吸引领导的注意力?人才在未被发现之前,就如同森林中的一株草木一样很不起眼,如何在美美众生中脱颖而出,赢得领导的瞩目?这要求人才具有新颖的见解,与众不同的行为,在常人眼里或许它被视…  相似文献   

12.
13.
汉画像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天、地、人、神四方游戏的世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汉代人对生的热情、对死的虔诚、对自然的依恋、对神界的向往……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都是耐人寻味的。通过探寻汉画像中蕴含的生态美,可以发现它的哲学内涵与海德格尔的生态美学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刘晗 《管子学刊》2007,(1):116-121
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于这一特殊体系,学术界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老子》一书统言“道”“德”,以《老子》原本就是“道”前“德”后顺序作为推论的前提是不可靠的。帛书《老子》的“德”前“道”后体系远在韩非之前的黄老学者那里就已经固定,它反映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开始以篇题分篇的初始面貌,同时也符合时代思维发展的特点。今本体系的《老子》出自战国晚期的法家学者之手,而这个法家学者很可能就是韩非。  相似文献   

15.
陈叶 《学海》2005,(1):173-177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本文指出,"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战国中期,儒墨实力相当,抗争激烈。人们往往注重两家间的差异,而忽视其间的交融。早期墨者原本就脱胎于儒家,交融是情理中事,清华简《邦家之政》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节俭观,包括宫室、衣用、饮食、礼仪、丧葬之简朴,尤其节葬观已脱离儒家正统;二为选贤观,包括不拘一格降人才、规避谗佞小人等,但没能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仍然强调家族弟兄的核心作用;三为民本思想,强调国君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主张平均分配。因此,它所代表的当为根植于民众、主张简朴生活与公平分配、与墨家有更多交融的理想主义者,乃儒、墨交融之产物。  相似文献   

17.
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围绕着君臣关系、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作了许多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同时也寄寓着他们建国、治国的理想。这些建国、治国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后代的政体、国家制度给予了极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儒家思想给时代以影响,反之,变化的、动荡的时代也给儒家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认为:对儒家的与伦理思想交融在一起的建国、治国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从诸侯分封到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演化过程。同孔、孟、苟一样,《谷梁传他对国家政治表示了热切的关注。《谷…  相似文献   

18.
刘一先 《美与时代》2004,(11):68-69
歌唱艺术主要有七大要素:情、气、字、腔、韵、味、形.在这七大要素中,字与腔是表现歌唱艺术魅力的主要手段.因为人们欣赏歌唱艺术的基础在于能听清字,听懂歌词;其次是通过行腔体会歌唱语言的韵味和美.  相似文献   

19.
初闻“德教”,是在我国的一些媒体上,知道这是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流行的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内部盛行扶乩的活动。我们这个“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将以“德教”的主要考察内容。因此,在离开北京飞往泰国曼谷的5个小时的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城市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城市状况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在城市经济结构、市场管理、城市规划与布局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依照《管子》一书的论述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