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宗昌 《天风》2006,(5):24-26
我们要用敬仰,谦恭的态度,效法周围人的长处,学习人的优点。在学习中长进,在效法中和谐,尽心爱神,关爱生命。还要和睦人、恩待人、善待人、尊重人、安慰人、服事人、顺服人、怜悯人、体恤人,达到爱人如己。因此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和好、相爱、和平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掘人的创造活力,回归圣经,借助神学,找回人的价值,尊严和完美的人格,只有自我和好才是社会和谐工程的保障和前提。  相似文献   

2.
季剑虹 《天风》2006,(2):2-4
每一个传道人,不只要爱弟兄姊妹,还要爱人,否则就没有资格来事奉神。传道人必须对人类怀有强烈的爱心,才能有可能事奉神。一切讨厌人、轻视人、否定人、贬低人、咒骂人的人决不能作神的仆人。  相似文献   

3.
爱是和谐     
谢劲松 《天风》2005,(6):42-43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内容是可以再简化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和具体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来自人心灵深处的爱,既爱人也爱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最受世人崇敬的人往往都是第一个大有作为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第一个环球航海的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人,第一个摘取某项科技成果的人,第一个在比赛中夺冠的人……敢为天下先、勇创新奇迹的第一个人,其胆量、其智慧、其成就、其业绩,总会吸引众多人津津乐道,赞赏不已。  相似文献   

5.
人的尊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它在哲学上具有两个向度,即人的尊严一方面是普遍性的,这是确保人的生存地位的基本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作为普遍性的人的尊严是授予性的,是平等的、客观的,这是人所共有的生物性使然。另一方面,人的尊严又是独特性的,是我之为我的特殊符号,这是由于每个人在后天的自我发展中都会凸显个我性。作为独特性的人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是差异的、主观的、相对的,这是人所区别的社会性使然。作为独特性的尊严,既可获得,使之丰厚、高尚,也可丧失,使之薄寡、卑劣。  相似文献   

6.
本来面目     
我常常觉得在现在社会里,真实的人愈来愈难见了。所谓“真实的人”,就是有风格的人、特立独行的人、卓尔不群的人、不随同流俗的人——也就是对生活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对生命有一个独立的理想目标的人。  相似文献   

7.
爱的信念     
基督徒生活的信念是爱,因为爱使人精神富有,正视贫穷;爱使人心胸宽广,化解狭隘;爱使人良善心谦,远离邪恶;爱使人处世公正;爱使人正义,剥开虚伪;爱使人生活甘饴,面对痛苦;爱使人勇敢和平,重振懦弱,爱使人心底纯洁,涤荡污秽;爱使人不骄傲,谦虚忍耐;爱使人不嫉妒,亲近宽容;爱使人不谋恶事,向往和平;爱使人不生事,相互理解;爱是生活的底色;爱是慈祥的,爱是忍耐、盼望、相信、包容、奉献、牺牲、无私、良善、诚实、恒心、追求正义、高雅的风度。  相似文献   

8.
谨防“美言”匡天马,程飞“美言”即奉承、赞扬、漂亮、甜蜜、好听之类的言语。它可以给人温馨,给人和睦,给人幸福,给人力量;也可以使人迷糊,使人堕落,使人失败,使人毁灭。某君为了提拔升级,对上司阿谀奉承,吹喇叭,抬轿子,拍马屁,献尽殷勤,终于博得上司的宠...  相似文献   

9.
人是中国儒家所一贯重视的问题。人是天地的中心、有人,天地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便是死物。所以,戴震的哲学批判,便选择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本性的“性”这个范畴,而开始了对人的自我批判。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历来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所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人对人的种种规定,是中国人对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结果;是中国人把自身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和从人兽不别的野蛮原始状态下超越出来的历程。它是人的觉醒。这个觉醒影响整个中  相似文献   

10.
“人”自古至今是一切的目的,是一切行业的终向,伦理神学中:人是所有探讨行为判断的前提,人的基本抉择是伦理生活的中心,人成为一切的中心。从天主教信仰角度看:“人是天主的肖像”这就决定了人的尊贵性、人的意义,人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关系性,有道德、意识、自由的社会存有物、历史存有物、世界存有物。  相似文献   

11.
由日本筑波大学和国际科学促进基金会(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主办的“第八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于1985年8月底在筑波大学举行,应邀参加的各国或地区的学者_达二百零二人,其中南韩七十四人,日本七十六人,中国十九人,台湾十三人,欧洲十二人(西德四人、东德三人、英国一人、法国一人、意大利二人、捷克一人),美国七人,澳大利亚一人。中国学者来自高等学校和社会科学院两个系统,原来都是个别接受邀请的,但到了日本以后,我们一行常被称  相似文献   

12.
<正> 人是中国儒家所一贯重视的问题。人是天地的中心、有人,天地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便是死物。所以,戴震的哲学批判,便选择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本性的“性”这个范畴,而开始了对人的自我批判。一、人是什么人是什么?历来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所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人对人的种种规定,是中国人对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结果;是中国人把自身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尊重人的自由的道德内容 第一,尊重人在各种社会交往中的自由,具体表现为:尊重人的劳动、生产的自由;尊重人的政治自由,尊重人民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尊重人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中的自由。 第二,尊重人在各种私人生活私人交往中的自由。具体表现是:尊重人在选择工作地点和职业上的自由;尊重人在恋爱、结婚、离婚、独身等方面的自由;尊重人的交友、拜师收徒等的自由以及通信交往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物性、生物性、动物性、人之性的统一体。莫言文学从食与性两方面揭示了人的动物性,饥饿与性欲使人产生动物行为,当人被这两种生理需求完全控制时,均会成为动物;从欺侮与人际关系两方面揭示了人的生物性,人的欺侮都是相互的、本能的,人与人永远都是社会上先己后人,家庭里先人后己;从身体破坏揭示人的物性,人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少,都有相同的血肉之躯,都会死亡腐烂。  相似文献   

15.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是国家教育部1983年批准成立的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著名学者徐中舒、缪钺、杨明照、赵振铎、胡昭曦、曾枣庄、刘琳等先后担任学术带头人和行政负责人,现任所长舒大刚、副所长尹波。目前,全所共有在岗教职员工23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14人(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行政资料人员3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人);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历史文献学"2007年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哲学文献、历史文献、文学文献三个研究室和文澜电子出版制作中心,相关研究平台有国  相似文献   

17.
人的非理性和主体性胡敏中非理性是指不受人的理性所支配的人的无意识、直觉和情感等精神因素和精神过程,它是作为人的精神因素和属性而存在的,它和理性一道共同表征着人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的非理性、理性以及自然性和社会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总体的和一般的性质,即人本论意义上的人性。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自为性和创造性,它表征的是人在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处于支配、控制和统治的地位。人的非理性是和人的理性相比较而得以规定自身的。人的理性具有自觉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征,而人的非理性则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瞬时性、非抽象性和非逻辑性等特性。以上说明,非理性和主体性分别是在不同的参照和定义域中来规定自身的含义的。然而它们又都是规定人的,都是人的特性,相互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主体性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之上,并且是它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和集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仅就人的理性、非理性因素和主体性而言,如果说人的能动性和自主自为性的发挥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那么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则主要依赖于人的非理性。在科学和艺术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总是和人的无意识、直党这样  相似文献   

18.
一、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是指现实的、历史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人。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脱离实践的人和脱离人的实践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生态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是国家教育部1983年批准成立的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著名学者徐中舒、缪钺、杨明照、赵振铎、胡昭曦、曾枣庄、刘琳等先后担任学术带头人和行政负责人,现任所长舒大刚、副所长尹波。目前,全所共有在岗教职员工23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14人(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行政资料人员3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人);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历史文献学"2007年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哲学文献、历史文献、文学文献三个研究室和文澜电子出版制作中心,相关研究平台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