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静  沈宁波 《美与时代》2004,(10):56-58
一、引言 只有深刻把握作品内涵,演奏者才能从中受到某种情绪的感召,促使其心理机制处于活跃状态而引发多种审美心理活动,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审美情感体验及表现力度.其中,理性(分析)与感性(表现)、意识(存在)与浅意识(理解)的相互交织契合共同构成了演奏者的作品表现基础.  相似文献   

2.
梁冰 《美与时代》2007,(10):105-107
琵琶演奏效果是否成功与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琵琶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3.
梁莹 《美与时代》2014,(5):116-116
琵琶是演奏者表达感情的一种介质,通过这种介质,琵琶演奏者可以追求最高境界,即音乐美。然而实际中,琵琶演奏者会被演奏的技巧所阻碍去追求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只是单纯的想在演奏技巧上突破,整个音乐作品是演奏完整了,但是让人感觉作品没有了应该有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歌唱是一门情感艺术。人的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的运动形态,在歌唱中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的变化上。歌唱是演唱者通过对声音的强弱、高低、快慢、长短、明暗来表现歌曲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纯声音、节奏、旋律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丝绸之路宗教艺术为视野,研究新疆有品乐器的渊源、发展及其与宗教艺术的关联。融汇多元宗教艺术的丝绸之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佛教与伊斯兰教艺术,而在此变迁历程中,有品乐器以实物的形式作为其音乐流变的见证之一。从声音的角度而言,乐器的发展是人类听觉审美倾向的物化显现,而从这一物化显现能够见得其隐含的宗教艺术背景。  相似文献   

6.
张璇 《美与时代》2014,(5):106-107
琵琶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演奏过程中,应该有合适的情感体验方法,能够让琵琶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更好的提升演奏者的弹奏水平和演奏效果。着重分析琵琶演奏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其在琵琶演奏中的灵魂作用,使演奏出来的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金淑芳  李志 《美与时代》2015,(1):127-128
"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在通识美育中的作用不同。一方面艺术史、绘画类课程的"纯艺术"性教育满足了有高雅审美需求的部分学生自我修养的建构,能够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一定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另一方面生活化和普及性的设计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应该将其纳入通识美育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设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行将能够通过提升受众审美品位来形成保障中国设计艺术自身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时、演奏时体会到的乐感、美感、情感和情绪,是音乐作品中表现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在钢琴艺术中,演奏者用内在的歌唱感觉来弹钢琴,并且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旋律.可见,歌唱性处理是钢琴演奏者在学习与实践中要解决的难点,也是钢琴演奏者所追求的最完美的艺术境界与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9.
虽然音乐没有色彩,绘画没有声音,艺术家却要超越物质媒介的局限,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音乐与绘画在很多审美构成方面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实践证明,绘画中音乐的感受或是印象可以激发对绘画更高的表现能力和意识。音乐中节奏、旋律等因素对画面的构成以及表现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歌唱发声的技术是为歌唱的内容而服务的.尽管科学的歌唱声音本身就已经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我们审美的意识和追求,体现了人生美的艺术价值,但作为歌唱艺术,歌唱的内容,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体验的东西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指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构成一种已经形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艺术审美体验是有一个意义上或观念上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界限的审美对象。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观察者没有使用操纵或设计如何操纵自然,他有审美性,但不同于艺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双排键电子琴是一种具有庞大功能的新型电子键盘乐器,处理声音强弱变化的功能多种多样。演奏者可以利用双排键电子琴这些特有的功能,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演奏中,从而使自己对音乐用品的处理更加细腻与深邃,表现的音乐更加有情感、有生命。  相似文献   

13.
各种乐器根据自身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音质、音色,这种声音上的不同品质,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结构,不同演奏方法所形成的独特时声音个性。古筝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筝就已经流行于秦国。长期以来,筝之所以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大概就是被古筝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色所吸引。“如何运用古筝技巧,使古筝艺术表现得更完善”,我认为这是每个演奏者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威廉斯从其经验主义出发,敏锐地捕捉到英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显著变化,将大众文化这种新兴的知识对象纳入美学研究视野,不但打破了封闭性的审美自律性,而且是对后现代转向中的社会生活世界和文化现实的某种积极的回应。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已经相互渗透,审美、艺术不再以孤傲自律的面孔出现,而是与日常生活浑然不分。甚至可以说,在后现代社会,审美因素向日常生活渗透播撒,这是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徐华秋 《美与时代》2006,(12):32-34
党校作为培养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学校,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又有普通学校的一些共性,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都应遵循普通学校的共同规律。在党校的教学中也应该把审美和艺术的手段融入进去,使抽象的理念变得形象可感,使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设美的环境,激发学员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审美和艺术的方式引进课堂;3.增设艺术鉴赏课,提高学员的艺术和审美修养。让审美教育走进党校的课堂,让艺术和审美进入党校,这是我们作为党校人当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的沟通越来越多,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西方国家的一些艺术文化融合到了其中。我国装饰艺术传统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装饰艺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丰富人类视觉文化和发展视觉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是飞速发展着,所以开始在审美方面下大力度,进行审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想象都是人们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歌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内容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必须依靠对歌词正确的理解,才能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正确理解来自人们的思维活动,一个歌唱者,只有启动思维和想象,才能把握和领悟歌词内容,才能用歌声表现出语义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才能为欣赏者所接受,产生审美共鸣,因而歌唱中的这种思维和想象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经历和完成的心理过程。人们在参与歌唱的实践当中,得到了感性知识经验的积累,经过概括、加工,形成了对声乐理解的概念。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是与思维、内耳听觉、感性知识分不开的。歌唱…  相似文献   

18.
中华美学精神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艺术美学不只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美学精神,所以阐扬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必将成为艺术美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艺术美学研究中,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梳理和阐扬,又要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从审美价值层面,宏观上观照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不难体会到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真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国建 《美与时代》2003,1(10):95-96
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是和现实中感性的人分不开的。审美教育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和纯粹知识的灌输,而是要以具体感性的形象去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艺术的审美判断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供自由交流思想情感的平台,从而调节心理状态,健全自己的人格,充分展示个人的魅力和风采。  相似文献   

20.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