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析论--以《声无哀乐论》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是建立在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之上的,旨在取消音乐与道德教化之间的必然关联,强调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的文化”的”心的音乐”,亦即心的艺术。这个”心”,表现为以道家(自然)为主,糅合儒家(纯真)思想的偏激的正始玄学思想,冲破儒家《乐记》音乐的政治功利境界,将音乐引向艺术的美学境界,也即是从”声有哀乐”到”声无哀乐”,其音乐本体表现为”和”。嵇康所说之”和”是艺术的纯音乐范畴,是客观乐音引起人内心原有感情的共鸣而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4.
一嵇康的思想特征嵇康(公元223—263年)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的特征。汉代以降,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思想本身的发展,两汉时期的经学已经逐渐失去其维系思想统治的作用。一些精于思考的人们开始重新探讨和估价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种探索导致了对世界本身(包括人本身)的复归,即对“自然”的复归。崇尚“自然”可以说是魏晋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在阮籍、嵇康那里又可以说是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5.
嵇康与乐教     
《礼记·乐记》篇对乐教作出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嵇康批评地继承了乐教的传统,并借由音乐问题阐发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及《养生论》等文献的相关段落,探究乐教思想,并借此理解嵇康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6.
在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一文本的持续千年的解读过程中,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颇具深度的耕耘,产生了一些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点和误读.要想真正把握<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最基本和正确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事",即把对<声无哀乐论>的解读放在其产生时的社会、人文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并从嵇康本人的生存状态、个性性格及其论文写作的基本逻辑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7.
“和”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并很早就出现的音乐审美范畴,从先秦的《左传》、《国语》到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各个时期的美学史料都对“和”的美学内涵有多种辩论,它是民族音乐美学核心范畴之一。先秦齐地是诸子百家学术活动频繁的地区,诸子将“和”作为重要音乐美学观层层论述,管子、晏子等人在“和”的音乐观基础上,树立“五声为和”、“心平德和”的美学观,总结出齐乐论之“音声之和”、“乐与人和”的至纯境界,为后世学者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在魏晋玄学中大行其道。阮籍和嵇康是两位在任自然的旗帜下发挥庄子思想的名士。分析发现,阮籍对庄子的理解,大致来自《齐物论》。然《齐物论》对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排遣其对现实的不满,又给因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而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提供掩饰。嵇康学理上的表现在于,其“声无哀乐”的见解,以乐论的形式,对《齐物论》中齐是非的观点作独特的补充,同时,却又在讨论人格的公(诚)私(伪)之分时,把它同是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显露自己无法掩饰的价值立场。阮、嵇无论是言还是行的矛盾,都与庄子齐是非的悖论有关。  相似文献   

9.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10.
一、缘起 “此方真教体,清静在声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楞严经》)。娑婆世界,声尘国土,然世尊即在声尘说法。古之大德,称通音声为小悟。天下沙门,皆以音声为佛事。但音声之所以成为修行法门,“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  相似文献   

11.
<正>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人们对于自然的观照和参与,是社会文化的无尽源泉。现代哲学认为,人作为自然物生存于“自然世界”,但同时人又能超越自然,生存于其自身创造的“文化世界”当中。于是,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人的活动为中介而扔弃了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抽象对立,并把社会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本体。  相似文献   

12.
根据德国音乐美学家伽茨的《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一书,《声无哀乐论》只能说带有形式美学色彩,仍属于内容美学,是一种他律论,完全不属于自律论美学。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是其以哲学的慧眼,对音乐美的深刻推断,本文从音声相和-音乐美的哲学,大音希声-音乐美的境界,探讨老子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包含诸多"音声"意象,"托音寄声"是其喻事明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深受老子的影响,庄子的音声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无声"的推崇上,即认为道体不可言、不可称。庄子既认为道体"无声",又以得道为终极归宿,故体悟与契合"无声"遂转化为主体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及修道、进道之工夫。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道既生万有之后的世界不可能"鸦雀无声"。《庄子》中或显或隐的众多音声论述中,大多内在包含着或合道或悖道的价值评判。庄子的音声思想对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音声思想的视角解读《庄子》,不失为同情理解庄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约翰·巴勒斯是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他在《接受宇宙》中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他的自然思想。他认为自然应当被作为整体的、运动的一个总体来看待,它是无限的,也是辩证的、随意的,人类以自然为家,却是自然这个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自然并不偏私于人。但他也认可人类具有的地位,没有放弃人类在自然中的优先级。他在散文中保持对卡茨基尔山区的关注,体现出当时美国文学中小规模的生态整体主义,即生物区域主义的影响,但这并不违背生态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乐 《美与时代》2004,(10):60-61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并生动地表现着人类的情感.人们从不同的视野探索情感开发与培养的奥秘,其中艺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钢琴音乐也是如此.钢琴演奏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它以特定的艺术符号及音响结构的运动形式直接展示着人的内心情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审美和情感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强化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顾宪成是明末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的理学思想虽是“恪遵洛闽”,“以朱为宗”,但又是对朱陆两派的思想加以融合的。他对陆王学派所力加抨击和斥责的仅是其末流所倡导的心体“无善无恶”说,对陆王学说本身并不否定。本文仅就顾宪成对朱陆两派的融合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试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交流的特殊工具。音乐无国界,可以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感受与情绪。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以其神奇而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所以,大学生群体普及音乐教育尤为重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迫切渴望能够掌握这种可以沟通人类思想的交流工具。因为知识愈丰富,对音乐的理解愈深,情感上的共鸣就愈强烈,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没有机会得…  相似文献   

19.
陈艳 《美与时代》2003,(10):22-23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交流的特殊工具.音乐无国界,可以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感受与情绪.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以其神奇而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所以,大学生群体普及音乐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有它的道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若人们通过音乐活动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那他当然不会学坏咯。人们要在音乐中抒发情感,就必然要采用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演唱(奏),但音乐的创作往往是与演唱(奏)同时存在的。可以这样讲,演唱(奏)是音乐情感直接地表达方式,而音乐创作的作品则是音乐情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