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的代表,最具有地方色彩。信阳民歌的所有演唱韵味特色、技巧的表现和音律形态都是建立在地域语言之上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合作的整体。因而笔者主张通过调整腔音,控制人体技术(方法)及一些发声规律,使地域性的歌唱从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获得借鉴,并发挥整合效能,从而提高民歌的艺术演唱层次。  相似文献   

2.
音乐图像学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正式诞生于70年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保存下来丰富的图像资料。研究探讨音乐图像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较完整地认识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乐队的配置以及音乐与戏剧、舞蹈的关系等,还有助我们了解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生活风貌。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一般具有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练、旋律清新易于上口、音色风格具有地方色彩等特点。现代民族声乐作品调性丰富,多为七声调式,多转调,结构庞大,内容丰富,音域较宽,大部分现代民族声乐作品音域都超过十三度。它节奏较为复杂,节拍以复拍子为主,变换拍子也很常见,演唱速度多变化,一般都是慢快慢模式。  相似文献   

4.
民歌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王志信的民歌新编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融入了时代的特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用事实证明了民歌的改编与再创作能够给原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民歌新编永远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前进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解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直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炎黄风情》是鲍元恺先生创作的一部大型的优秀音乐作品,鲍元恺先生在第一乐章中共采用了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个主题取自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二个主题是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旋律重新改编、创作的。他通过改变旋律的音区、变换旋律的调性等作曲技术发展旋律,使得旋律的音区、调性都富有色彩变化,同时也加强了音乐对比。纵向的和声创作,通过同宫系统的旋律与和声及不同宫系统的旋律与和声两种方法,并运用了各种近现代的和声语言和多调性的语言,使得原本民族风格的旋律与和声变化多端,但又与西方的大小调迥然不同。他的这一成功创举,对中国民歌的改编,对弘扬我国民族音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高校声乐专业方向的师生作为教育系统内民歌的学习者和传承者,他们对民歌的掌握程度将决定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在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河南民歌生态,我们对河南高校声乐专业方向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一项深入的社会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河南民歌在河南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声乐专业的受教育者对河南民歌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意向、河南高校声乐教师对与河南民歌的认知情况等,并针对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为河南民歌在河南高校中的进一步推广、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萍 《美与时代》2007,(7):77-78
信阳民歌唱腔音乐是产生于江淮之间的信阳的乡音乡情和土腔土调.信阳民歌有独腔韵、对腔韵、帮腔调等丰富的种类,信阳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完美的统一,有独到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音乐创作以体现民族性为根本发展方向.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新音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生音乐教育中推广、实施音乐母语教育,是体现音乐发展民族性的有效措施之一,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由学唱民歌做起.  相似文献   

10.
黄明珠 《美与时代》2006,(12):75-76
从学科综合的高度,以音乐学、舞蹈学、舞蹈教育学为理论依据,对在高等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将民间舞的动律学习、舞蹈表现力的开发及即兴舞的训练与相关联的音乐节奏、旋律、调式等要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器乐、传统民歌、传统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具有增强剧情表现力、烘托故事情节气氛、深化电影主题思想、完善人物性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国的音乐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港台流行歌曲泛滥,涉及到了大,中,小、幼校园。这种状况使广大学生失去了接受民族音乐教育的土壤和条件,对自己的民族音乐越来越陌生,对祖国传统艺术越来越淡漠。如果继续下去,后果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涉及到民族音乐的欣赏者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将导致音乐教育走入误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不应该受当前形势的影响。为了加强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我把我国的民歌列入课堂教学。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弘扬了祖国的优…  相似文献   

13.
歌曲总体来讲是一种声乐的艺术,可以借助于器乐演奏来表达.曲调和唱词应是构成歌曲的两大基本及核心因素,因此歌曲具有音乐内涵和文学内涵.笔者认为传统歌曲在音乐内涵上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如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戏曲、民歌在演唱方式、音乐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地方民歌是千百年来各地区劳动人民言传心授留下的音乐艺术瑰宝,反映着各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日常叙事。在演唱地方民歌时,其歌曲背景、音乐风格、语言语调及演唱情感几个方面是唱好地方民歌的关键。若忽略这些方面,千篇一律过度讲究"科学发声方法",歌曲就很容易由于太过"洋气"从而缺滋少味。要想真正唱好一首地方民歌,了解歌曲背景,掌握该地区语言的特点、作品风格以及演唱情感是必不可少。地方民歌《咕噜山歌》是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背景,把握曲调的风格和歌曲情感,正确理解歌词含义,并结合当地的方言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无锡道教音乐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民间音乐、苏南戏曲等元素,形成了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积淀着江南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道教音乐长河一个不可小觑的支脉。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作为一种滋养心灵的文化形式,道教音乐同道教自身的源起、绽放、再生相依相伴,在传道慰藉、文艺中兴中,留下了波澜壮阔、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灯红歌》是福建泉州民间小调的典型代表之一。泉州地区在地处闽南的地理环境和"闽台音乐文化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民歌。传统民歌是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很多有着较强地域色彩的民歌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正一点点面临着流失的危险。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学习,及时保护和挽救地方民歌,使之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热爱音乐,是个出色的歌手,在作曲方面也十分在行.无论在故乡、在修道院、还是在德国的其他地方,回荡在他耳边的除了弥撒曲或经文歌以外,就是民歌.因而在如何营造理想的新教圣乐方面,路德无疑是从民歌那里受到莫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国内动态     
《茉莉花》曲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最近,经过专家们的论证,认定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起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编导们在一次欣赏五台山佛教音乐时,偶然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摩演奏后,认为《茉莉花》曲调是颂扬茉莉花的,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而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五台山的佛教则是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的。从此茉莉…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在一定空间飘飞的美丽的花朵,是拂动我们心扉的春风。”民歌,作为一切音乐作品的基础,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本文就七首凉山民歌,一歌一论,七歌七论,不作全面评说,只就其美丽动人的侧面,从某一角度加以研究,希冀挖掘出更多的意蕴,展示更多的色彩,突出更多的民族特点与地方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