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概念。视觉的生理因素、情感的心理因素、美学的思想因素,是形成留白的原因。探讨留白带给中国绘画的形式之美与内在之美。它的恰当运用使得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具有气韵生动、虚实相生、意境悠远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4.
赵婧 《中国宗教》2024,(3):72-73
<正>“薄肉塑”是一种绘塑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浅浮雕的形式塑出面部、手、脚等身体部位,以平涂的手法彩绘出飞天的衣裙、手持器物等部分,生动表现出飞天的凹凸起伏的立体感,反映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美学特征。麦积山石窟北周第4窟的“薄肉塑”飞天壁画将绘画与浅浮雕艺术创作手法结合起来,通过造型、构图、体积、光影、线条、色彩和虚实的处理赋予了“薄肉塑”壁画生动、丰富和独特的意象美,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非对象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象尽意的美学特征和必须借助于审美主体的想象、联想和心象的创构才可以被体悟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在造型原则、色彩构成、透视及虚实关系处理上,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究根溯源,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不在于逼真地再现自然;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则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丰富艺术的审美内涵、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备受艺术创作者青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虚实相生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形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馆身的空间设计、展馆的空间设计以及展品的展示方式中都体现了虚实相生之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王华 《美与时代》2006,(8):30-32
形式美是美的重要表现形态。山水画的形式美是形式因素线条、空间、色彩、笔墨的组合美。同时,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艺术门类,其形式美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不同艺术作品在意境上的虚实相生,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法上的虚实处理而产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其中的山石水体、园林建筑物和构筑物、动植物、气象和天象等载体的艺术处理,并借助人的空间想象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2.
画界通常认为,只有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西方绘画中缺乏对这一美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从中西方绘画的技巧层面和语义层面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表明“虚实”这一审美概念并非中国绘画的专利,而是东西方绘画所共享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最高境界的美,艺术模仿了理念的现实,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艺术本就源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将艺术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既是对艺术的探索,也是哲学的延伸。文章通过分析和阐释柏拉图美的理念、"艺术即模仿"的哲学观点,论述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道"是其精神追求,也是其固有的哲学品格,中国艺术的最高精神追求就是道、自己与宇宙。道家思想作为山水画艺术的思想根基和源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文章从"天人本一"的审美观、虚实相生与大象无形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受道家思想美学影响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态和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是对中国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最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于隋唐时期,成熟于五代、北宋,为中国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艺术风格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影响,传递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山水这一事物特有的东方哲学理解和表述。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既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时的一种绘画创作技巧,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哲学理念——阴阳、变化、虚实与意境等。  相似文献   

16.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意是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它起源于文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都以自然风景作为描绘对象,由于我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体会,形成了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观念,油画自传入中国后,画家就自然的在作品中追寻中国绘画的精神,营造中国式的审美趣味。论文想通过对绘画中"诗意"的探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诗意"一词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切影响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婴戏题材为切入点,从古代、当代,东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形式、构图方式,做了一些分析和阐述。在构图方面,选择了宋代苏汉臣的作品《长春百子图》为研究对象,探讨此构图对于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虚实相生的意蕴、群体式形象的出现,以及诗意的追求,这些鲜明的绘画特点,与其全景式构图和意境营造也很好地契合了散点式透视的原理,即为大场景的叙事形式做了充分的铺垫。通过对现当代孩童题材绘画和自身创作的研究,探讨古代绘画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笪重光,清代回族书画理论家,著有《书笺》、《画筌》两部书画论著,其中《画筌》是一部关于山水画画论的著述,以论述山水画的布局、笔法、墨法、设色及品评等为主要内容.其中关于画面有无、虚实的关系阐述是重点内容,虚实相生之法与境界的关系是其重要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0.
留白是以国画中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绘画理论为依照对画面进行留白处理,最早被中国传统绘画所选择继承与发展,并且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精髓。从思想、审美、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留白的价值,针对留白的特征和表现手法展开研究,提出在中国画中适当的留白,不仅提升了神韵美,提高了画面的节奏感,也凸显了空白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利用留白来引导人们的视觉心理,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来达到留白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