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山水画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创新的重要途径,已经被广泛接受,这和传统山水画所提倡的"师造化"一脉相承。然而明清以后乃至近现代的山水画发展仅停留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形成了只重笔墨技巧千篇一律的图式面貌,偏离了山水画的本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打破这种模式,使山水画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笔墨情感,到自然中去,以造化为师,写生已经成为体现时代气息,彰显当代笔墨情感,突破传统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能魅力永驻,成为历史名作,大多得益于师法造化。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说明画家用心感悟世界,也是用心、用眼、用手写生自然的理论依据。一代宗师龚贤之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等,也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写生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第五中精辟论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受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借鉴西方水彩画中的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元素结合,将爱人民、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主题隐于其中,创造出适合于新时代的山水画新意镜、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的的创作离不开写生,故写生一向为历代画家所重视.当代山水画写生画派的开创者李可染先生提倡山水画写生要"走进"自然,而不是"走近"自然.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走进"自然,就是要求画家要得山水之神气,传自然之韵致,要具备把握"造化",创造"造化"之境界并将其升华为艺术创造力.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山水画家的创意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意思维素质是山水画写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葛琳 《美与时代》2006,(4):73-74
华喦是继恽南田之后重举写生花鸟大旗的主将。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用色用墨上以独特的风格,另辟新径,绘画中体现了一种“外柔内刚”的风貌。继承和发展了小写意花鸟画,使写生这一积极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展传承,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认识与技艺均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油画风景写生是感悟大自然、借景抒情的最好方式之一。艺术家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之互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写生过程中汲取天地之灵气,收纳于胸中酝酿整合,吐露于画面之上,凝绘成迤逦之姿,幻化出万千之色。油画中各元素都有其作用:构图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为格调高低奠定了基础;色彩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起到烘托和表现的意味;笔触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象征;想象力为风景写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与此同时,油画写生还从中国画元素中汲取养分,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8.
张腾 《美与时代》2023,(5):88-90
亚明作为新金陵画派的组织者,担起了运用传统中国画服务人民、反映时代的重任。亚明凭借多年的革命经验,在艺术实践中敢于大胆改造传统中国画,为传统中国画表现现实题材找寻新方向。尤其是亚明带领江苏画家外出采风写生,其间创作的人物画作品大多切合时代、主题鲜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不仅如此,亚明在写生中还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试图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表现现实题材,并提出了“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的艺术标准,为中国画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亚明阶段性写生进行梳理,对其人物画作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认识亚明笔墨语言表现现实题材创作的蜕变过程做铺垫,并以此来指导现实题材的主题性创作。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充满自信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资源经过创造实践转变为另一种新的文化事物,借以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创造性转化”是路径与方向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是在吸收学术界“创造的转化”“创造的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要义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它是手段与特征的统一、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统一、发展途径与发展目的的统一,它不仅吸收了“创造的发展”“综合创新”“综合创造”等思想观点,而且集中体现了全党关于文化继承、弘扬与建设的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涵盖范围、社会要求和时间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彼此拥有共同的根本目的和前提性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朱晴晴 《美与时代》2014,(7):112-112
以古今中外的画家对写生的态度来论述写生与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写生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亲自体会阐述写生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奇妙旅程。  相似文献   

11.
上海美专有赴杭州旅行写生的传统,留下了不少作品,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通过对这一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展现民国时期美术院校旅行写生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画家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十分重视,作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源泉,自然生活能够与画家心灵相互融合,使得"与山川神遇而际化"的境界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我国的山水写生,并不是将景物的再现作为目的,对于自然、作者之间的互相深化十分强调。从实际出发,结合创作经验,就山水写生对创作的影响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要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要做到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打破常规的写生对象的选择和组合方式;尝试多种工具、手法进行基础训练;注重对画面各因素构成规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油画发展史中,法国的巴比松画派率先走出画室,直接在大自然中写生,开启了油画创作的“外光写生”时代。法国印象派画家注重表现外光下物象呈现的瞬间色彩印象,对写生色彩学的建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把写生色彩作为一门学科引入学院教学的是19世纪俄罗斯的绘画大师康斯坦丁·科罗温,他把写生色彩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早期的写生色彩学理论。然而,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崛起,写生色彩学理论被逐渐边缘化,其发展也愈加艰难。  相似文献   

15.
室外写生是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室外的环境中体验来自于大自然的美,这是室内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标准。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导,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抑制,使得学习效率不高。室外写生符合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以激发。文章主要对引入室外写生,提高初中美术写生教学有效性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中,通常是把写生课和创造课程分开进行教学的,且比较重视造型基础和技法的训练,无形中割裂了写生和创造的关系。我们所进行的水彩风景写生是利用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手法反映生活、表现社会的一种形式或者手段,创作出具有真善美的作品才是最终目的。如何在水彩风景写生中培养创作意识,成为文章研究的重点,尝试在水彩风景写生中加入创作意识,使小幅水彩写生作品也能趋向于创作作品,力求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中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娟 《美与时代》2014,(4):88-88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绘画高峰的出现。北宋时扩大了“翰林图画院”的规模,并确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绘画考试升级制度,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工笔花鸟画家。他们在绘画上重视写生,即:外师造化。故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风格各异。这一时期文人画也逐步形成,并涌现出-大批以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属偏工一路。徐熙之子徐崇嗣承其祖业,创立了没骨工笔花鸟画,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所谓写生并不是单纯地用相机将景物拍摄下来带回画室,而是需要用心去体验。我觉得写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方法,更需要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绘画观念来对绘画实践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传统绘画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西画的传入给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创作形式和和绘画材料,使中国画家有了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但与此同时,很多画家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写生对中国花鸟画创作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就中国花鸟画写生独特性以及写生与创作的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