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降之中华美学的现代格局,以美学的守成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为其基本构成.这一点迄今大致依然如此.它们均因时代之需应运而生,可以构成21世纪及其未来中华美学的基本走向. 其间守成主义美学,尤为重视美学遗产、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五四”以来,以“儒”为宗要、以梁漱溟为代表之“现代新儒学”的美学精神,作为东渐之西土“德、赛二先生”的一种人文应答,主要对传统儒学之美学,充满“同情与敬意”.  相似文献   

2.
《小城之春》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推上中国电影的巅峰,获得重新的认知。《小城之春》的声画语言立象以尽意,以物象来表征人物的心理、情思;电影的构图,较多地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静照等美学思想,使人们品味到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观照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2,54(2):205-218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综合了欧洲文化传统的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批判精神和救世情怀这些基本要素, 他试图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标准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工具来剖析他所处的社会和身边的人, 并探索实现理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途径。这一事业的价值实际上是启蒙。他从现代人的不安全感处境出发, 深刻分析了威权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的病理机制, 进而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原则的社会改革方案。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问题的解决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初中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之际,梁漱溟为复兴儒学,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引入儒学,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他从儒家思想中发掘出不为特定时期和社会形态限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这构成了20世纪新人本主义的初始环节。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了西方社会的弊病和极端唯科学主义的危机,试图以人文关切扫除理智的冷酷,让伦理情谊温暖人心。同时重建儒家道德主义传统,给现代化事业筑立一个精神根基,为人们找回安身立命之所,以回应西化派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数据化催生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数据化的一种哲学表达。数据主义主张数据流最大化和信息自由是至善,其实质是从以人为本走向以数为本,用数本主义取代人本主义,从强调人的自由走向强调数据的自由,用数据主义取代自由主义。为避免数据主义的弊端,应倡导人本主义数据伦理,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7.
灵知主义构成了西方经典体系的隐秘传统。经由几条途径,灵知主义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进入德国。灵知主义的复兴强有力地塑造了18世纪德意志精神。到黑格尔创建其综合的辩证思想体系时代,灵知主义汇入复杂的思想网络,形成了后宗教改革、后启蒙时代一股精神动力。莱辛设定了对立于基督教的理解历史的架构,进而将"教育"定义为"灵知"的开启,意在唤醒和发挥寓涵在学徒心灵之中的属灵潜能。在哈曼的美学叙事中,狄奥尼索斯与耶稣基督构成了重影。狄奥尼索斯与基督的合体,构成了德国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新神话的核心意象。启蒙主义、虔诚派传统、柏拉图主义,在赫尔德的宏大思辨之中完成了一次灵知主义的综合。将神圣的救恩历史化为人性的历史,赫尔德为约阿西莫的千禧年主义缔造了世俗形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位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用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故而研究尼采美学,同时也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正因为此,尼采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之初,西方美学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中国知识者通过种种选择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术语、观念和思维方式,梳理解释传统美学与美育思想,完成了中国美学形态的转换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主体""历史"和"国家"是福柯思想中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论题。福柯的反人类学主体主义决定了其采取政治历史主义立场。此种政治历史主义不仅实施"区域批判",构建"反科学"和"反历史",以拯救"边缘知识"和"被征服的知识",还依据战争图式来探索历史-政治场域内权力关系的运作,阐发了以布兰维里耶为代表的、不同于以往哲学-法律话语的历史-政治话语,勾勒了西方生命权力形式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现代演变史,展现了福柯政治历史主义之反普遍主义、反主体主义、反柏拉图主义、反霍布斯主义、反卢梭主义和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创新。现代性批判的重点主要因福柯的思想工作而从19世纪的经济关系转移到20世纪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的工业化时代,物质品类的多样化,机械化大生产模式,促使复制性的艺术产生。在哲学思想方面,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物质主义,虚无主义等影响。纵观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作品,其艺术题材包含了日常物品、肖像、花卉装饰等。在形式上进行复制、重生、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审美视觉形象。这对当今的平面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邵静 《美与时代》2004,(8):14-16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它哲学问题.在历史进入一个新世纪之后,回首百年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并认真地进行哲学反思,的确是一项十分及时而紧迫的学术要求.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影响.如果说,19世纪西方音乐在唯意志论、超人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音乐创作实践为基础,突破了古典主义风格的束缚,形成了以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为主流的音乐风格,那么,20世纪西方艺术及音乐则在当代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冲击与推动下,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新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我想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以音乐与人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结合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汉学家马利奥·沙巴蒂尼曾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作过一番评价,直言其"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文艺思想传统(主要是道家)之木"。对此,朱光潜在20世纪80年代数度作出回应,表明自己实则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儒家传统之木"。本文对朱光潜思想展开重新考察与梳理,认为其实际上有一个由偏于道家向偏于儒家的发展过程,及至20世纪40年代,其儒家文化立场已经非常成熟、稳固。此时他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之木接西方近代美学之花,在中西文化互释中阐发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并寓以自己"美善合一"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近日拜读邓绍秋先生的新著《道神生态美学智慧》(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深受启迪。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审美关系及人自身动态平衡的美学学科。邓先生将生态美学与道神美学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见邓先生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具有探索创新精  相似文献   

17.
深描20世纪分析美学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学”(analytic aesthetics)是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及欧洲诸国占主流地位的美学派别,也是该世纪历时最长的美学思潮之一。这种秉承了上世纪新哲学精神的美学思潮之“分析”视角,是同更具历史深度的“大陆”视角相对而言的;它倚重于对美学问题采取语言分析的方法,或者说,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作为具有语言学性质的问题来解决。一、分析美学的界定和分期就历史范围而言,对分析美学思潮可以作出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如果按照狭义的界定,分析美学是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5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并进而步入60年代这一阶段欧美美学所累积…  相似文献   

18.
莫迪里阿尼将雕塑美学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就了其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和"高贵单纯"的美学格调。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之美具有精神之美和形式之美,其画作的雕塑美学特征在不同绘画时期有具体的表现。年少的经历和审美倾向奠定了莫迪里阿尼绘画中雕塑之美的形成基础,这种雕塑美学特征的形成还受到雕塑家布朗库西以及20世纪初以巴黎为中心的艺术环境的影响。探究他粗狂原始与高贵典雅之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创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10):71-72
2007年7月9~13日,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召开,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学者参加了盛会。本次会议以“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为主题,现综述如下:一、艺术与哲学:分析美学的东西视界艺术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重心,分析美学在20世纪为此做出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有目共睹,分析美学的研究者们仍在该问题上逡巡反思。当代哲学家约瑟夫·马戈利斯在开幕式上以《艺术的状态》,明确反对康德“超验的转向”及其所形成的一种“普世性”追求,认为这种普世性抽掉了历史,最终要回到一种“后康德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主义”那里来重新…  相似文献   

20.
美学是什么?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定义不尽相同,对其感知也不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美学的雏形到后来的18世纪及20世纪初的各个流派学说的成形,莫不如此。而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中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格之美,充斥和围绕在我们的身边,美对于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解除了我们生活中的精神负担,更是具有将我们的身心引领到自由境地的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