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多次提到无声的音乐,如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潜的无弦琴,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及礼记中的"无声之乐"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命题均是对有声之乐的排斥,而对无声之乐备加推崇.然而它们深层次的内涵与美学意义则大相径庭.若不仔细分析,极易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集中对这些命题做了分析,以期对它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心理疾病是指心理因素或精神紧张因素引起人体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变化的一组疾病。佛教医学主张寻找疾病因果,修心性,除烦恼,从而超脱生老病死。对现代文明病的治疗,应在自身内部努力的基础上,加以外部治疗。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者基于幸福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指出孔颜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带给他们的不是乐而是苦,孔颜二人只有或超越或辩证地转化这些外在条件才能获得"道德之乐"。从这一幸福观出发,"孔颜之乐"就是从"物质之苦"中获得的"道德之乐",是"苦中作乐"。而从《论语》文本出发,孔颜二人拥有知足常乐、视贫贱如富贵的幸福观,他们能够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箪食、瓢饮、陋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获得幸福。在这一幸福观下,"孔颜之乐"不仅是"道德之乐",亦是"物质之乐",即是"乐中之乐"。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在认识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认识主体主观上着意排斥纯粹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力求使认识对象在人的整个精神对其观照中得以呈现并进而把握,当然这种意向性并不是无根据的,相反倒是建立在理性对自己认识能力的认识基础上的;二是因为理性融入经验中之后的精神观照在客观上缺乏可描述性,以及个体的经验存在着不具普遍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认识结果上具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这两个认识特征,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对“道”的阐释上,而“道”在中国哲学中是最高的范畴。关于对“道”的阐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相似文献   

5.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教,然而儒、道、佛三教这种格局,又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后,天子衰微、诸侯力政的局面改变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想文化亦出现百家归一统之势.首先是自商鞅变法以来“为秦开帝业”的法家学说当令,“言无二贵,法不两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实践法家的文化专制思想,焚《诗》、《书》,明法令,将统一的秦政和“言无二贵”的法家学说  相似文献   

6.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7.
(一) 盘古开天,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结绳织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中国自古流传着三皇五帝三王的传说。而在这类传说中很多都涉及到“先王之乐”,并且记载于周秦汉以来的历史文献上,神话与历史混合在一起。把这些材料都当成历史事实看待固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家异常安静的面包店。店里的收银员、面点师、咖啡师全都是聋哑人士,他们与顾客只用纸笔交谈,但是彼此间每一次目光的交流、会心的微笑,都充满融融的暖意。开业不久,这家店的生意便异常火爆,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在微博上争相报道。它便是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无声的Cake"烘焙坊,创始人是"80后"小伙儿邱俊坤。邱俊坤与聋哑人的结缘始于2008年。那时,身为广州法蓝西烘焙学校校长的他接收了一位听障学员刘良州。凭着一点就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文章从儒道佛三教的角度来谈它们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进而更能体现传统美术教育的价值。我们只有对儒家、道家、佛家这些传统文化有了公允的学术态度和深辟的见解,才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传统文化,把它们运用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进而在美术教育领域能受到更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11.
吴根友 《哲学研究》2015,(3):50-57,128,129
孔子将"仁"的德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及其弟子将在家庭中实践孝悌之伦看作实践仁德的出发点,进而看作建构良序社会的出发点。孔子及其弟子对"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两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行为与良序社会的内在关系。与儒家的这一思考路径相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重要继承、发扬者庄子,更加重视"道序"的作用,以及人对"道序"遵守的重要性。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道家提出每个人都应当"尽性",在"做人的起点"上,更重视个人生命之于政治活动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应当奠定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儒道两家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理论回答并非完全过时,而是不够充分。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新的思想维度里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形式逻辑里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科学,掌握形式逻辑的规则和规律,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论辩能力。《庄子.秋水》中有一个故事:庄子写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员出还从容,易虽2乐也。]勇于日:一子非由工业,安知国2乐—」庄子日:「于非我,安知我非知更2乐?」惠子日:「我非子,因不知于美。于固非国美,子2不知国2乐全美。」在于日:「清谓真本,于日r于安知更2乐J云香,既已知三D知2而同我,我知ZW上也」。庄子通过观禀分析,从定水中的巨快乐。思于国民庄子知国乐,使用了省阳大一剧奖的必要条件假霎推理:*恤R育是显下才知…  相似文献   

13.
汉字作为一种意义符号和文化载体,除了和其它现象相互联系、彼此依存以外,还有其自身的文字体系与发展规律。所谓文字体系是指“体现记录原则的作为该体系的基础的表达方法。”(王风阳:《汉字学》第259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在汉字体系的音乐表达话语中,“奏”是最常用的词之一。它还常常与其他的词联缀在一起组成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词组。比如:“独奏”、“节奏”、“奏乐”、“演奏”等等。  相似文献   

14.
<正>一"认识自己"本是写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自从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带到了人间,它就成为哲学对于人生提出的最高课题。但人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一个无限开放、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概念。人就是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创造、自由生成。人自始至终都在扩展自己的生命,并无始无终地创造着生命的意义。自我创造是永远的,认识自我因此也  相似文献   

15.
正刘芳菲: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叫作"儒道两行,文化自信"。关于这个题目,我想听听许嘉璐先生您是如何来理解的。许嘉璐:这个问题啊,我把这八个字颠倒过来。首先是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才谈得到儒道行、不行。什么叫文化自信?用通常的语言说,当你知道自己家里的家底有什么宝,同时这个家底应该跟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作比较,我们有没有特长。如果没特长,你也有这个宝,我也有这个宝,就不称为宝了。所以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应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如何的,同时他的确在很多的方面是区别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1)
正泰国可以说是个佛教国家,从古至今老百姓所信仰崇拜的宗教大多是佛教,当今约95%的泰国人是佛教徒。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泰国的旅游业也跟着发达,接触暹罗习俗和文化的游客逐渐增加。在泰国既有佛教寺庙,也有印度寺庙可以参观,无论在佛寺或印度庙,都可以见到一尊华人耳熟能详的四面佛。有很多华人来泰国旅游,一旦到曼谷就被朋友或导游介绍去拜四面佛,求财求福。通过口耳相传,泰国的  相似文献   

17.
18.
儒道互补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但两家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身与心、技与艺,就代表着两家不同的关怀侧重;而天性与德性,则代表着它们不同的思考取向。如果立足于不同的思想主张而言,人们往往因为其不同而更加注意它们互绌的一面,但如果从文明自身互动相谐的角度看,则儒道两家又正好是从自然与人伦的不同立场,共同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成立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仁者之乐",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显现。中国美学在先秦儒家肯定生命真谛之乐的思想滋养中,也将人生作为美学思想的起点和归宿,赋予人与自然更多的生命意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一体的和谐,在审美意境中不断探求一种完美自由的、道德与审美并存的乐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正德国比勒菲尔德有一个叫波恩的年轻人,他和妻子凯瑟琳开了一家餐厅。餐厅位置选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虽然开张没多久,客人却一拨接着一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餐厅主人竟然是一对聋哑人!当年,一场高烧夺去了凯瑟琳说话的权利,先天性耳聋把波恩推向了无声世界。因为沟通上的障碍,很多厂家婉拒了他们的工作请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