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然而,哪一种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基本的或主要的来源呢?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生产实践是主要来源,而包括科学实验在内的其他实践形式则处于次要的地位。本文仅就此问题谈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工人阶级同集体农民的联盟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领域,不仅通过经济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基于这些关系和形式,这一联盟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因素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一致的基础。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是工农联盟作用的最重要领域。这是由下面一点决定的,即:政治是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而首先是它们之间在国家政权和为本阶级利益去夺取、保持和运用政权问题上发生的关系。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社会划分为阶级同时产生的,并且只要阶级存在,政治就发生作用,而随着社会阶级划分的消失,政治也将不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是工人阶级同农民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并运用它来为建成共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诉求是超越阶级分析的主观与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等二元对立。从他的关系主义思维模式切入,理清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思想起源,并从他对马克思主义与韦伯的阶级理论的继承与断裂中,考察布迪厄阶级理论的总体特点,最后从三个方面具体梳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基于资本的阶级、在社会空间中的阶级、阶级惯习。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只是对"实践的关系体系"阶级实现了第一个层次对二元的超越,即发现文化在阶级划分中的合法标准,也可以说心智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却没有从强关系的实践角度说明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性,因而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只是实现了一种折中的自洽。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感性客观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以掌握自然或社会的力量为其内容,表现人与世界关系的特点,表现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广义的实践,而首先是物质实践(物质生产),是认识和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  相似文献   

5.
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每一个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和民主的现实问题。这是自然的和客观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权利和自由总是表现和反映了处于整个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的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及其权利和自由的性质、范围和保障,对于每个公民的生活、个性发展和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在每一个国家中,就成为衡量社会制度、政体与国体的民主与进步的决定性的标准之一,就成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激进批判理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向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意识形式领域转向现实的社会关系领域,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交往关系,后者是交换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这一纵向维度中人一物双重关系的横向维度分析,尝试着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实际上不同社会形式的变化从双重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包含着两种基本的不同性质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承认不承认个性?承认不承认个性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共产党宣言》里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恩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还指出真  相似文献   

8.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矛盾论》)。阶级对抗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外部冲突。那么,在人类历史中,是否还存在别的社会对抗呢?它和阶级对抗又是什么关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克复在来稿中对此作了探讨。他提出:  相似文献   

9.
把一切让会关系都说成是道德关系,那是唯心论,必然导致道德万能论。否定道德关系的存在,把社会关系仅仅归结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不科学的非道德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论所不取的。区别各种社会关系的分界,就是对其特殊矛盾的认识。经济关系的特殊矛盾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对产品的分配方式;政治关系的特殊矛盾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在权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王德峰:交往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以一种与近代哲学的逻辑主义完全不同的思路去揭示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感性的本体论地位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性而获得的,不能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来谈论感性的第一性。人不能离开自身的感性存在而去直...  相似文献   

11.
论坛荟萃     
康文斌: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过去并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作出回答,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导致了一系列错误,这种错误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在很长时期里,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推演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阶段,作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造成这种错误在理论上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没有把社会改革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关于社会阶级的一切论述中,实际占统洽地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社会有哪些阶级;第二、社会各阶级既经确定以后,这些阶级划分对于不同阶级的不同态度,特别是政治态度,有什么关系。为便于叙述,我们按C.白蒂尔海姆的说法,称第一项(社会有哪些阶级)为阶级划分,第二项(政治态度)为阶级立场。显然,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具有相同阶级划分的阶级,其阶级立场并不一样(例  相似文献   

13.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仁”、“礼”、“政”概括孔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仁”,“礼”、“政”的基本精神是以“贵和”为指导,通过“仁”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以和谐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以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熔伦理、宗法、政治为一炉的思想理论,对春秋末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起着缓和作用。“仁”、“礼”、“政”思想还以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到古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养成了统治者因循守成和小生产者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并增强着统治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政治调节的应变能力,延缓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感性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的表现,体现了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从感性活动方面来理解人,又从人的实践来理解感性世界。实践是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础。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包含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本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指导人们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的管理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道德是协调和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管理实质上也是协调和处理关系的活动。协调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伦理道德和管理共同的价值指向。在协调这一点上,伦理与管理得以同构。这决定了伦理道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或方式。就社会管理而言。伦理道德可以弥补规章制度之不足并克服其局限性,提高组织的有效性,通过降低管理成本、创造合作效益、克服“外部性”等来提高管理效率,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就个体管理而言,伦理道德可以促进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协调人际关系,理性地控制自身,促进自身成长,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当兵要当吃亏兵,一生能吃亏为人民。”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为沈阳部队的题词。这里,提出了—个富有人生哲理的重要问题,即怎样处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提高社会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吃亏”呢?“吃亏”就是为了他人的或民族、阶级、社会的幸福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出自善良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是为了成全非我而牺牲自我的一种道德选择;这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贡献,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说,吃亏的行为是道德的,是为他人谋幸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人际关系,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大大提倡和广为宣传的一种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8.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群体能否被识为主体?刘福森,付丽芬贵刊1992年第12期发表了王南堤同志的《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一文。王文认为,主体只能是个人。社会、群体都不能识为主体。"否则,将导致二元论甚至历史唯心论。""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王文认为社会、群体不能被视为主体的第一个论据是:"社会或群体缺少作为主体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自我意识性"。我们认为,"没有自我意识就不能成为主体"。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说社会、群体不能达到自我意识,就让人无法同意了。这是因为,不仅个人的自觉活动要在个人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而且任何社会群体的自觉行动也都必须在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因此,如果承认有自觉的社会群体活动,就必须承认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如果否定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就必然否定任何社会集体的活动。以阶级活动为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当无产阶级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时,它还只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这时,只有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老板的斗争,还没有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有当  相似文献   

20.
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忠华 《学海》2004,(3):48-54
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 ,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在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 ,吉登斯以一种二重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权力观。一方面 ,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体所具有的“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 ,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另一方面 ,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 ,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控制辩证法”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