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纪念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 (公元 1150— 12 2 3)诞辰 850周年 ,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叶适诞辰 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2 0 0 0年 11月 7日至 10日在温州市举行。来自加拿大、日本及台湾、大陆的专家学者 6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论点综述如下。一、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批判精神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思想中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其批判精神。叶适对自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学说皆有批判 ,其锋芒直指宋儒的理学 (心性之学 )。对此 ,…  相似文献   

2.
<正> 南宋时期,浙江儒学极盛,形成了地区性的三个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地区,历史上称为“浙东”,所以有“浙东学派”之称。浙江三派的思想倾向有同有异:陈亮专言事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历史上称为“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以陈亮、叶适为首的浙东学派,往往冠以“功利主义”、“功利学派”的称呼。“功利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陈亮思想的代名词。作为价值评价,这种所谓“功利主义”是指浙东学派只重功利而忽视道义。与此相应,陈亮与朱熹的学术辩论也被称为“义利王霸之辩”。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轫者可推北宋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宋时的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事功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时,叶适接过事功派所另树的一帜,把这派学说推向一个新水平,确立了与理学、心学鼎足而立的地位。然而,作为事功派集大成者,必有其思想渊源。我们重视对叶适哲学思想的研究,当然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先驱、永嘉学派的导源者薛季宣和陈傅良哲学思想,本文试就对他们作一点初探。  相似文献   

6.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叶适对道统的批判及其知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动者可推北来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已、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者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一般说来,无论是朱惠的理学还是…  相似文献   

8.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正> 素称“文物之邦”的浙江,不仅是中国古越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到南宋时期,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公元十六世纪前后,江浙一带又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使浙江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宋代以后的浙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学术思想异常繁荣活跃。所谓“浙学”,主要是指宋以后的“浙东学术”。这种学术思想发端于北宋,那时就有“永嘉九先生”和“明州杨杜五子”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被称为浙东“儒林之草昧”。到南宋,逐步形成了浙东各学派,其中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甬上四先生”为代表的“四明学派”。明代中叶,王守仁集中国古代心学之大成,创立了“姚江学派”,可以说是以心学为主要内容的浙东学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从已有的和可能的解释看 ,大致包含三重意蕴 :在知识论层面 ,孟子的命题并未建构一种主—客之间对象性关系框架和主体性姿态 ,而是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 ,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及其对立意义上的心物关系 ;在道德哲学层面 ,它从性善论和道德的自足性角度给出了道德的内在理由 ,并从境界和功夫两个方面说明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伦理学意义 ;在形而上学层面 ,它彰显了人的存在论基础 ,“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和“万物皆备于吾心”从不同侧面阐释并发挥了孟子的命题 ,从而凸显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叶适以经制言事功的思想有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坚实的本体论基础。永嘉学能与朱、陆相抗衡 ,就在于它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道学本体论又不同于心本论的社会历史本体观 ,而叶适用皇极一元的观念把这些思想整合为一体 ,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使之上升到了相当高的历史理性水平。前人语焉不详 ,这里愿抛砖引玉 ,供同仁参考。一、皇极一元论《水心别集》之“进卷”部分有一个明显的逻辑系统 ,这就是以“皇极”为中心 ,以“大学”、“中庸”为两翼 ,以君德、治势、国本、民事、财计、官法、士学、兵权等外王事功为叙事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论说过程的三个关键动词语式进行语义上的分析与厘清,有助于揭示王阳明思想之中的“体知”性特质。“视”、“见”、“知”在王阳明一体论说之中,都属于生存论、道德论的范畴,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领会王阳明生命智慧的工夫论性质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派别,是上继先秦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而形成的中国哲学特有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它对明清之际及近代启蒙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对宋明学研究的深入,陆王心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下面择其要而述之。一、心学界定与陆王比较“陆王心学”是历史沿续下来的关于陆九渊学派与王阳明学派的合称,但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4.
陶清 《中国哲学史》2003,(1):112-115
新安理学 ,是指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所组成的、尊奉祖籍徽州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为开山宗师 ,以传承和光大“朱子学”为宗旨的理学学派 ;因古徽州府治旧称“新安” ,故名“新安理学”。新安理学 ,源于南宋朱熹 ,中经门人生徒、私淑弟子的传承护持、旁征博引以求其真乃至超越门户、回归本经以求其是的发展演衍过程 ,其终结者为戴震。新安理学的演衍流变 ,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派内部围绕“朱子学”的传承关系而展开的思想理论的矛盾运动 ,表现为初始的护持宗本、归本返宗 ,进而由本诸经典、而求真是之归 ,终因戴震提出本经求是的治经旨归而变…  相似文献   

15.
诚与凿     
诚与凿两字作何解释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了《孟子》的两段文字就明白了。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朱熹注 :“此章言万物之理 ,具于吾身 ;体之而实 ,则道在我而乐有余 ;行之以恕 ,则私不容而仁可得。”朱注主观臆断之词有违孟子原意 ,甚至是背道而驰 ,不足信也。“诚”是客观事物 (万物 )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诚”谓“实其心之所识也” ,与笔者给“诚”下的定义基本一致。人们要想认识客观存在于我面前 (皆备于我 )的万物 ,就…  相似文献   

16.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之,以至于其究竟的实现,便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作为孟子性善论的一种确认方式,是思想的前提;"反身而诚"作为孟子成德之学的一种表述方式,是工夫的道路。从思想的前提到工夫的道路一以贯之,并无半点神秘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孟玲 《法音》2022,(10):7-13
<正>胡宏(1105-1161),字仁仲,人称五峰先生,南宋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1]从全祖望的这一评价中,足见胡宏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胡宏在宋明理学史上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以“性”为本体的思想。“性本论”继而成为湖湘学派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19.
万事万物各具其理,其本原又与天地同归一气,气绵延统贯于万象,道承载于“天地之气”,“道体”亦即内在于主体的故有本性、规律。万事万物的本体自性俱足,无须孜孜向外求道,只需求诸于内。“自性”即主体自我反省时的迥然一念明觉,自性呈露既是“天道”,又是独具的“生成之理”,是“道”与“理”的统合。万物但能清虚自守,复归自性,“万物一体”之“道”即如如显现。纵然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所待,但当境自足,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万象归复自性,又实则趋向于“道”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论模态与本体论体系。由自我本性之朗现,人之自性与物之自性和谐感应,故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意见皆无不对,而得出万物齐同平等,主体精神生命“自由”实现的圆融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20.
朱子在道体思想的论述中,提出了所谓“与道为体”思想。万物“与道为体”指道体之发见流行处,在此意义上“与道为体”可谓道体之“用”。但是,“与道为体”之“体”指形体,道之本然之体无形体,有形体之万物不能成为道体,万物只能成为道体通过此形体体现自已的一种场所。朱子为解决以上两种论点之冲突,不采取如“太极为体,阴阳五行为用”的说法,而采取“无体之体”与“与道为体”。这对待关系更胜于单纯的体用模式。这关系更具体体现于“道底骨子”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