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司炉工把史建春的尸体送进焚尸炉的时候,他心想,好长大,好沉重的尸体。 世界上只有一件事对所有的人:贫穷的、豪富的、卑贱的、显赫的人,都是公平的,那就是死。 史建春的生命是结束了,还是还在延续? 他留下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恰是他的罪恶之源,他的孽根、孽种! 这是一个难度极大,极复杂的手术。 这不是一个水龙头,或是茶壶嘴儿,而是一个集排泄、繁育,性爱与情爱于一身的光辉刺目的物件。它给予它的主人以雄性的骄傲和自豪,并使它的主人获得人生、人  相似文献   

2.
许瑞 《四川心理科学》2014,(11):111-111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爱中     
以真诚唤起真诚,让生命在主的慈爱中平静地流淌,这或许是生命过程的基本要素。人活在世上只需在天地之间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灵魂,这便是一个人做人并快乐的理由。 对于要做成什么样才是快乐的人,天主给了每个人不同恩宠的同时,也给了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世间上就有了多姿多彩的灵肉组合——生命。而对生命的定位,中国古人就常以“近墨者黑”、“出污泥而不染”等话语作为“视角”,这多少有一种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对比     
人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其它动物比,就是人和人之间也是不能比的,因此就有了“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对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会知道它的内涵是多么言简意赅。然而在很多场合下常常听到一些不自觉的表达,诸如:那个人做了官又咱样?到头来还是没人听他使唤;这个人一天只会做些小善事其实是在收买人心哩;别看他工作那么拼命认真,在领导面前不会说句好话还是白搭?等似是而非的等似是而非的怪语,从而使自己忘掉了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进入生命的误区。圣经上说:“不是任何事为所有的人都有益,也不是任何事,所有的人都喜欢”(德3…  相似文献   

5.
陪圣体     
正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时常会感到压力一直缠绕在自己的心间,信了天主教,我有时候会关起门和暗中的天父进行对话,因为,我知道只有主最了解我的内心。喜怒哀乐在我信了天主之后看来,是天主借此与我交谈,如此坦然地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情绪。把一切都交托给天主,空下来我会经常去我的母教区圣体室一个人安静地坐一会儿,默默地为自己祈祷。人活而朽,生命无常。有一天,我开始疑惑,人觉得身体不断地腐朽,同时又能行动和工作,这怎么可能?因此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在思索着,人究竟是否有灵魂的存在,每次来到圣体间,我始终会寻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的作用大》活动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鱼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条小鱼。(课件出示小鱼图片)谁来说说小鱼是什么样的?2.小鱼在水中那么可爱,那么活泼,我们都很喜欢它。如果没有水,小鱼会怎么样?3.小鱼没有了水,用不了多久就会死去,我们人类虽然不像小鱼那样离开了水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失去生命,但是我们人类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水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恩惠。(课件出示课题)  相似文献   

7.
褚孝泉 《学海》2003,(6):45-55
语言学一般被定义为是一门经验科学 ,但是这门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并不是毫无问题的。在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的经验材料之间没有一种简单而直接的关系。对语言材料的界定、选择和抽象是任何语言学理论工作者所必须做的。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了必要的选择 ,不同的选择即会导致不同的理论构建。而这些有关的选择是与一定的理论预设有关。因此 ,从经验到理论是一个辨证互动的复杂过程。理论观念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所采用的经验材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便开始储蓄,储蓄亲情、储蓄知识。这一储蓄会伴随着他走过一生。亲情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享用它们。有了亲情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人的本性和良心。  相似文献   

9.
主张罗尔斯式政治自由主义的人认为,政治决定的作出需要建立在所有公民都能合情合理接受的基础上,也就是需要满足公共理性的要求。在这一要求背后蕴藏着一个更根本的道德基础,就是“对人的平等尊重”的道德原则。这一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其呈现了综合学说的最低限度内容,因此它能被所有合乎情理的公民共享而超越了合理价值分歧对于综合学说在政治辩护中的排斥。同时,这一道德基础也足以产生实质的公共理性的要求,这需要我们看到真正的对人的平等尊重是一种内容独立而相互承认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等待     
正很多事,是必须要等的。比如:水沸,饭熟,路口的红灯……很多事,如节气,不到时候不会发生,有它精准的时间刻度。如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的相遇,需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需要等机缘成熟。瓜熟,才会蒂落;过完今天,才会是明天;雨过了,才开始晴天;这条路走完,才会拐上另一条路……等待,因为是时间的一部分,所以注定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性急的人,却恨不得省略过程。可没有了过程,还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人的思维发展是有轨迹的,孔子将这一轨迹描述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岁以前,人的思维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也很幼稚的问题,这是由人的年幼无知所造成的。三十岁时,由于人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因此思维趋于成熟,能独立自主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了。到四十岁,年轻时那些稀奇古怪的、幼稚的问题都化解了,所有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不再有浑浑饨饨、疑惑不解的感觉。五十岁时,人的思维发展已达到顶峰,对这个世界已是无所不知了。上至天文,下达地理,社会、入生无所不知…  相似文献   

12.
(一)生命是一种缘。人若漂泊在外,故土和亲人总是永驻心中,难以割舍。特别是当夜阑人静、所有的喧闹都退尽之际,那些往事便会在不经意的叹息与回眸之中,常常拨动你敏感的心弦。年近80的台湾穆斯林老兵穆溪老先生,40多年来就一直沉浸在这种深深的怀念之中。这似...  相似文献   

13.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4.
善待失望     
一个人容易在黄昏中被伤感笼罩,是因为他有着太多的失望。 一个人之所以会失望是因为他曾经热烈地希望过。人是靠希望活着的。希望给人的生命带来了热情和动力,即使希望不幸破灭,但那种希望的感情过程仍不失为生命的一段辉煌。因此,失望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从来不曾失望过。 没有过失望的人,生活的滋味不会完全,生命的过程不能完整。生命是由无数行为过程构成的,有行为就必有成功与失败;生活是酸甜苦辣酿造的,大凡七  相似文献   

15.
“给,都给,全部都给。”这正是基督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不但那时做了,现在还在做“全部都给”的工作。他给我们的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法律式的缚束,而给我们的是他的爱。 基督的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泉源。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师保一圣神在不断地呼唤,引领我们去接受拥有此泉。此泉使我们能够战胜并且拥有一切的以及无所不能的法宝。谁若拥有并已会用此法宝,他将会拥有所有的一切。 这是因为:基督的爱是一种催生生命的伟大力量,它能催生出人的真正幸福与快乐。倘若你真的拥有并善用了它,你就会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你若拥有了…  相似文献   

16.
人类基因技术对传统道德哲学破坏,并非由于这一技术实践活动改变了人类生育活动的自然法则,而是因为它在精神和意识的层面突破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人和家庭之"自然性"的规定。人类基因技术是在传统道德哲学与伦理精神已经遭到破坏的现代性境遇中才会发生的实践活动,但它在另一方面又构成了精神辩证运动的自我否定性环节。人类基因技术事件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将所有道德理论都还原到它们自身的时间性当中,它因此也给人类赋予了一个重大的机遇,使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最典型、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案例,来对道德哲学传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感到忧虑吗?然而你们忧虑得还不够。这实在是等于要人们用更多的时间为某一个问题而忧虑。为什么要发表这样一篇报导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鼓励的是忧虑,而不是行动。假如所有的人都更加拼命的忧虑,问题说不定会自然消失。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过程本求就是随意的。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路上走着,说不定哪灭在这条路上就会有故事发生。在这条路上,我们会匆匆上下班,匆匆接送孩子,而闲下来的时候,我们会在这条路是散散心。可是,千万不要征每次散步时都幻想着会有一次美丽的邂逅,会有什么故事在树荫下发生。你慢慢地走过那条路,看到的只是美景,  相似文献   

19.
安隐的行者     
吕晨 《佛教文化》2013,(1):69-69
有时觉得自己像一个孤独的看客,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安然地旁观这世间的一切。有时又觉日子过得好惭愧,怎么样拂去万千纷扰,做一个不属于世间的人呢?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渐渐不能很好地对待自我了。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拼命地为我而奔忙,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忙得不亦乐乎。另一方面却又感觉人生不应如此忙碌,生命的意义,究竟不是仅仅为忙碌辛劳而来呀。生活在今时的人,脚步似乎永远都无法休停稍许。  相似文献   

20.
谈起“改革”这个题目,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反对,因为在这个改革的时期和转型的社会,改革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没有人会对此持异议的。但是具体到宗教改革,这毕竟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与世俗的社会改革、经济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是不大相同的,而且还有一些更大难度,而这个难度又是由宗教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牵涉到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所以真正一谈起宗教改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与接受。宗教是什么?宗教就是上层建筑,宗教就是意识形态,宗教就是社会实体,宗教就是传统文化……,总之,宗教就是长期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