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控制源期望的认知-知识系统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登峰 《心理学报》1996,29(1):70-75
在总结了有关心理控制源期望的理论与实证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在责备、辩解、生活事件知觉与心身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将心理控制源期望重新界定为一种“认知-知识系统模型”:个体的心理控制源期望既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一般性的内控或外控的倾向性,又受对情境特点的认知的影响,两者有交互作用,而且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也起重要的作用。这一模型总结了中国被试的研究结果,并且在人格、社会心理及临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凤炎  郑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4-244,241
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中华民族是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心理特质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若只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手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难免会断章取义,造成研究上的偏差。只有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即心理学研究走中国化的道路,才能揭示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 (心理控制源: 外控型、内控型)×2 (自我道德感: 内疚感、羞耻感) 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外控和内控大学生在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不同的自我道德情感下反事实思维内容的差异。结果表明:(1) 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不同内容的诱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外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2) 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受到了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自我道德情感的交互影响:外控者在羞耻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羞耻感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中西方不同被试而得出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与反事实思维关系的矛盾结论。  相似文献   

4.
郭庆科  姜晶  王洪友 《心理科学》2012,35(6):1491-1496
以某民族大学的2006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MMCS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性能。结果表明MMCS的信度与国外基本相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在分解出正向和反向陈述效应后MMCS呈现出较好的模型拟合度。对MMCS的8个分量表总分所做的因素分析发现了清晰的因素结构,与理论假设非常符合。这些结果说明中国人也存在内外控的心理结构。但不同的是中国被试中内控和外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关的,且表现出内控强于外控的倾向。通过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相关分析发现外控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过强的内控也不好,而既不过分外控也不过分内控的适度控制方式可能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最理想的心理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5.
1.儒家思想和心理咨询 杨国枢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资源。研究中国人或者解决中国人的问题是不能回避儒家的。”由此可见,从儒家经典中找出有利于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促进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彭慰慰 《心理科学》2012,35(2):498-502
考察模拟法官决策中心理控制源对后见偏差的影响。实验采用2(心理控制源:外控型、内控型)×3(有无策略:后见组、分散注意组、指导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自编两个案例及问卷测查模拟法官决策中后见效应的差异。实验结果发现,不同心理控制源是导致模拟法官决策中后见偏差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同时,两种策略都能够有效减少模拟法官决策中的后见偏差。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比较研究。被试为北京1434人,大阪608人,洛杉矶1409人。在3方共同研讨基础上编制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共67个项目。采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解析。结果表明:(1)三国国民的社会规范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4个维度。其中,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组成内控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组成外控规范。(2)中日两国的社会规范都是以内控规范为主,外控规范为辅。中国人在内控规范中,以伦理道德为主,价值取向为次;在外控规范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辅。而日本人的内控规范中却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3)美国人的社会规范以外控为主,内控为辅。在外控的两大维度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次;在内控规范中,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尽管三国之间有着相同的规范维度,但组成各规范维度的具体规范,既有超越特定文化的共同规范,又存在着依存于特定文化的特殊规范。社会规范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管理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纪丽君  吴莹  杨宜音 《心理学报》2023,55(3):421-434
时间知觉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映射,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涵。本文聚焦时间知觉广度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人的时间知觉广度及其对自我连续性和社会变化观等心理过程的影响。通过综合讨论诸多实验发现提出,中国人具有较大的时间知觉广度,包括具有显著的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较大的时间知觉广度提升了中国人跨时间的自我连续性,并且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事变化的变化观,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到其它心理过程,例如对苦难和幸福的解读,在股票市场中的决策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可能是中国人在应对不确定性和重大危机时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和复原力的心理基础。本研究还指出中国人时间知觉广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包括整体性思维、过去现在未来互嵌互动和双向延展、与自我连续性和社会结构相关联以及具有道德属性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时间知觉广度的文化心理比较模型,并分析了时间知觉广度对自我同一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影响结果。希望本文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应对历史危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 史无前例的快速社会变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探讨了中国人在十多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包括文化价值、人格特征、自我建构、人际信任、幸福感、情绪、动机、关系、心理健康以及其他社会态度和行为等。总体上, 这些研究勾画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心理变化的总体倾向:(1)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个体主义价值和心理行为日益盛行; (2)传统社会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虽日渐衰落, 但其部分仍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中占有一席之地; (3)多元文化共存将是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些具体的变化还包括:中国人的一般信任在下降、幸福感先下降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迹象、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升但是不同社会群体升降不一致、总体的负性情绪在增加、性观念更为开放和包容等。未来的研究应在广度(内容、领域)和深度(原因、机制和过程)上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 努力建构能同时解释心理和行为变化一般规律及中国人的变化独特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受欺负状况与心理控制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自陈问卷方法,考察了108名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感与受欺负状况的关系。结果:在生活外控、社交内控、受身体欺负上,男高于女。高中生受身体欺负比初中生少,而未知控制更多。受社会性欺负与外部控制有正相关。受言语欺负与社交外控、生活外控、外部控制有正相关;与社交内控、躯体内控有负相关。受财产欺负与外部控制有正相关。外部控制对受社会性欺负、言语欺负和财产欺负有预测作用;躯体内控对受言语欺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田芊  邓士昌 《心理科学》2011,34(2):348-354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以6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本研究考察了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对唤起性、回避性2类拖延行为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唤起性拖延,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有负向直接影响,而机遇控制型则有正向直接影响;对于回避性拖延,权威控制型有正向直接影响。同时,时间管理倾向负向影响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其中对唤起性拖延的影响是通过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和机遇控制型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以内控型为中介是其主要影响路径;对回避性拖延的影响则是存在着直接影响和以心理控制源中的权威控制型为中介来间接影响两条路径,直接影响是主要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后现代文化理念的叙事心理治疗,其主要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体现在:问题外化的治疗手段顺应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更适合具有关系自我观的中国人;关注差异的治疗模式与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不谋而合;重视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可充分发挥中国人善于自律和反思的特长。  相似文献   

13.
心理控制源与抑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钟慧  李鸣 《心理科学》2004,27(1):171-174
本文回顾了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心理控制源的几种理论.重点介绍了罗特的心理控制源理论。此外,还介绍了关于心理控制源与抑郁之间相关性,以及心理控制源与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抑郁症之间相关性的以往研究结果,并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后现代文化理念的叙事心理治疗,其主要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体现在:问题外化的治疗手段顺应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更适合具有关系自我观的中国人;关注差异的治疗模式与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不谋而合;重视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可充分发挥中国人善于自律和反思的特长.  相似文献   

15.
对生活事件知觉的认知──知识系统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中测量了263名大学生被试对60项生活事件的控制力知觉及其心理控制源倾向(IE)和抑郁水平(BDI)。生活事件的实际可控性分为高、中、低三组。相关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当事件的实际可控性介于中间时,抑郁水平与心理控制源倾向对控制力知觉有显著的影响;当事件的实际可控性较低时,抑郁的作用不显著,心理控制源的作用显著;性别的作用在各种事件的控制力知觉中都有显著的作用;性别、内外控及抑郁水平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良  郑雪  严标宾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41-1045
幸福感本质上是文化定位的,然而以往的幸福感研究大都只关注中西幸福感的共同性,而很少考虑两者的差异性。以中西自我建构的差异代表个人—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中西自我建构与幸福感的差异,发现中西幸福感在本源、意义、联系与时间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人的幸福感具有明显的和谐性、价值性、社会性与未来性四个特征。中国人幸福感四个特征的确认为我国幸福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中国大学生控制源测量问卷、职业成熟度量表和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调查问卷对重庆、北京、吉林、天津4地4所高校的386名聋人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聋人大学生心理控制源、职业成熟度与求职行为的关系,揭示职业成熟度在心理控制源与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内控对职业成熟度和求职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职业成熟度在内控与求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职业成熟度在外控对求职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杨林会  张瑾  王滔 《心理科学》2019,(5):1209-1216
采用中国大学生控制源测量问卷、职业成熟度量表和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调查问卷对重庆、北京、吉林、天津4地4所高校的386名聋人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聋人大学生心理控制源、职业成熟度与求职行为的关系,揭示职业成熟度在心理控制源与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内控对职业成熟度和求职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职业成熟度在内控与求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职业成熟度在外控对求职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受到自我概念文化价值影响,中国人对正性情绪的取向和调节与西方人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正性情绪更多指向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现出对情绪的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的正性情绪更多与个人、内在的因素相关,体现出对情绪的个人取向。受到正性情绪的不同取向的影响,中国人对正性情绪持有非享乐主义的情绪调节模式;而西方人则持有享乐主义的情绪调节模式。在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从本土化视角、内隐测量、社会文化神经研究范式以及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价值等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改进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