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任务分离范式动向叶阁蔚,杨治良(华东师大心理系)一、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够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重复启动效应是当前内隐记忆研究的主流。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内隐记忆的性质和理论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阐述了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深入分析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并将其与一些相关概念(诸如外显记忆,无意识记,内隐学习,启动效应,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了比较;概略地介绍了内隐记忆的研究状况及理论解释;最后提出应建立一个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相统一、各种合理的理论解释和理论模型相一致的记忆系统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采用120张情绪效价人物图片,运用加工分离范式研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相似文献   

4.
内隐记忆的证明逻辑与加工分离说(PDP)的修正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阁蔚 《心理学报》1994,27(4):410-416
讨论了内隐记忆的证明逻辑和内隐与外显测验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影响问题。间接证明内隐记忆的逻辑应用在功能分离实验中。它的前提假设是记忆测验都是"纯净"的。直接证明逻辑应用在匹配比较实验中。它认为测验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影响是并存的,Jacoby等人近期提出的加工分离说(PDP)在匹配比较法的基础上,将测验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影响进行了分离,并借用经典测验理论的公式计算这两种影响。作者认为,按照概率论关于两个随机独立事件之和与积的运算法则,必须把包含测验(inclusiontest)的公式修正为Inclusion=R(1-a)+A(1-R)。修正过的PDP由四个方程组成。它不仅考虑了原PDP忽视的外显条件下的无意识缺失(1-a),而且可以更加确切地估计回忆概率(R)。这在数学理论上已找到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郭力平 《心理学报》1997,30(4):357-36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再从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成分与内隐记忆成分的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具有心境一致性记忆倾向。结果表明: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具有心境一致性倾向,而内隐记忆不存在心境一致性倾向,表明心境一致性记忆需要精细加工机制的参与。另外发现,抑郁个体存在外显记忆缺损而没有出现内隐记忆缺损。最后就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计量初学后潜留的内隐记忆效应和探索内隐记忆叠加效应的内在机制,创用了“重学──分离法”。结果发现:“重学──分离法”能有效地测得初学后内隐记忆的保存量;重学后内隐记忆的叠加效应明显,增值为63.4%;内隐记忆效应与年龄、学历(知识水平)之间无确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测验中图片的社会性特征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外显记忆现人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是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还是相反。结果表明: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另外在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关于内隐记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周爱保,杨治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0引言内隐记忆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结果,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直至最近,心理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关注仍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9.
内隐记忆的年老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川云  吴振云 《心理科学》1997,20(6):555-556
1引言记忆研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直接测量(如回忆和再认等)和间接测量(启动)。利用直接测量法对青年和老年记忆功能(外显记忆)的研究,大都表现出成年至老年记忆随增龄而有所减退.利用间接测量法进行项目性内隐记忆的年龄差异研究,大多报告两组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确实存在青年组成绩略好于老年组的现象;有的研究亦报道内隐记忆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一方面可能因内隐记忆的年龄差异比较小,而大多数研究样本太小,不足以将这种差异显示出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青年被试意识到了测验性质,间接测量时进行了主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选取30名被试,采用任务分离实验研究范式探讨不同表面特征图片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以32张动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其中鱼类和鸟类图片各半。两类图片中一半为黑白图片,另一半为彩色图片,所有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呈现在电脑上。结果表明:(1)不同表面特征图片的再认成绩(外显记忆)显著好于偏好再认成绩(内隐记忆),即外显记忆成绩好于内隐记忆;(2)在再认测验和偏好判断测验中,再认成绩和偏好再认成绩在图片表面特征的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控制组的偏好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实验组的偏好再认成绩,即控制组的内隐记忆好于实验组。结论: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既是外显记忆的内容,也是影响外显记忆的重要因素;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高度依赖于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是影响两种记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脑出血病人外显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模糊字辨认、自由回忆和再认的方法分别测试脑梗塞、脑出血病人(实验组)与无脑部病变者(对照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外显记忆降低,内隐记忆存在。提出病人其记忆功能呈外显记忆损害,内隐记忆保存的特点。这种记忆功能的双重性为此种病人记忆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非言语信息的启动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信息的启动效应研究综述钟毅平,杨治良(华东师大心理系)内隐记忆研究是当今认知心理学的热点之一。如果以研究材料来对内隐记忆研究进行分类,那么,当前内隐记忆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言语材料为研究的刺激材料,这些材料包括熟悉词、假词、成对词、字母...  相似文献   

13.
知觉表征系统最近被认知心理学家广泛认同,Schacter认为知觉表征系统在内隐记忆测验中起重要作用,知觉表征系统又与失语、失认、失读有密切联系屈此深入分析它们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明确内隐记忆。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对从多种记忆系统方向进一步明确内隐记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近年来,记忆研究中最吸引人的结果就是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重大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对这种分离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例如激活话、加工说、知觉表征系统、多种记忆系统等等[1.2.3.4]。本文仅探讨启动效应与知觉表征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实验鉴定了常规的启动效应计量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并为客观地计量启动效应,创用了“超意识广度法”、“二次比较法”等.结果发现:(1)如被试数量较少,以不同补笔率为“基线值”所求得的启动效应之间发生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存在;(2)超意识广度法能克服“阈下呈现刺激法”“分散注意法”的不足,为内隐记忆提供有利的识记情境;(3)“二次比较法”能为正常人内隐记忆的存在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证据,并能客观、精确地计量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牛盾  赵婷 《心理学探新》2005,25(4):26-30
研究探讨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外昱、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不同认知风格(言语型和表象型)的被试,以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为测验材料,运用了Jacoby加工分离程序。结果发现: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与外显记忆不同。(1)表象型被试和言语型被试在识记抽象名词时外显记忆成绩差异显著;(2)言语型-表象型认知风格没有导致内隐记忆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任务分离程序(DRM)和实验室诱发情绪的方法,通过2(抑郁组、正常组)×3(积极、中性、消极词汇)×2(回忆、残词补全)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来深入探讨抑郁作为一个个体变量,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何影响作用。实验1中首先考察了外显记忆中的心境一致性效应,结果显示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实验2中考察了内隐记忆中的心境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在内隐记忆中也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使原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无法实证研究的内部心理过程得到了直接的实验室观察。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8,21(4):319-323
采用Buchner等人(1995)提出的加工分离范式的修正模型,对内隐和外显记忆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的双重特征:损伤与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探讨了中─重型闭合性脑外伤患者及对照被试(各17名)在对单个汉字不同水平的加工后,其外显记忆(自由回忆、再认)和内隐记忆(汉字补笔起动效应)的若干特点。发现:患者组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记忆正常;两组被试在深层意义加工中的外显记忆均强于在浅层表面加工中的外显记忆,这种语义易化现象以耗费更多的认知努力为代价,其中患者组耗费的尤多,而记忆效率却不及对照组。综上,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呈损伤和保存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Ⅰ)──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四个2×2×2方差设计实验,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偏好判断任务)在形式上进行匹配,考察了汉字的注意因素,测量任务因素和时程因素经过不同组合构成的10种情况,其中测量任务因素的间接测量根据汉字的局部加工(字形、字义、字音)和整体加工(整体特征)分为四种子任务,试图寻找汉字认知范畴里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的处理对所有被试都相同。测验阶段的不同指导语形成不同的测量任务。结果发现了内隐记忆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是非注意(目标)汉字,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偏好判断任务后阶段。匹配方法的使用是发现内隐记忆的保证。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