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把人理解为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的生命存在,而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行为规范。德性生命的自我圆成需要"致礼乐之道",礼乐之道是在礼乐文化—礼乐生活—礼乐政治的思想逻辑中展开的,因而礼乐精神的现代重光也需要在这样一种思想逻辑中作整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伦理学的维度审视影像叙事,探究医疗纪录片中讲述者如何进行"自我生命再现",实现个人身份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进而使受众产生生命与情感体验,从而完成社会伦理的建构。医疗纪录片创作的标准不只是真实与客观,还要关注人的生命故事,通过叙事者的故事讲述,完成对记忆与经验的重构,整合成新的生命故事,这一过程不仅是叙事者个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感知人生真谛的途径,也会激发叙事对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实现叙事伦理建构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对于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儒家伦理提供了一种理论资源和研究进路,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一方面,儒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儒家伦理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文化相对性,另方面,生命伦理学有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因此,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儒家伦理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儒家伦理不能自发地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核心价值.只有在认真地清理传统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或称之为"儒学创新"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儒家生命伦理学才能在后现代多元文化处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身体性(生命性)与文化性的融合统一。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生命伦理的主体形态中,体育是人身体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我存在的行为展示,是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是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身体的自由是通过生命的积极活动对外在的与内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束缚的克服而得以展开和实现的。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来看,体育包含了人的生理自在、生物自知、生存自我、生活自觉与存在自由的不同层面,它们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底层到高端的递进提升的紧密结构。人作为体育的主体,其生命伦理价值的维系主要体现在生理自在的身体属性、生物自知的存在基础、生存自我的本性解释、生活自觉的文化关怀和生命自由的本质实现中。  相似文献   

7.
食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根据,人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回避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问题。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食物伦理规则追求运用食物保持生命的自然目的,此为自然之善。自我在追求善(或好)的生活的生命历程中,把食物的自然之善提升为维系人性尊严的自我之善,此为人与自我关系中的食物伦理规则。自我之善与自我之恶的矛盾蕴含着超越主观的自我善恶的客观伦理法则——食物权及其相应责任所共同构成的人类之善,即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规则。食物伦理规则本质上是人类扬弃自然的实践活动所彰显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8.
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生命伦理的形成与生存环境的危机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在道教看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关系。保持自身形体的完整与健康 ,这不仅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天道流转人间的必然体现。道教生命伦理有自己的思想特点 :“劝善成仙”精神奠定了道教生命伦理的主调 ;神明监督是道教生命伦理的强化手段 ;在道教劝善成仙与神明监督的生命伦理中还有配套的符号示范。道教生命伦理把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 ,强调行善去恶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注重药物治疗 ,这种内心道德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思想为现代生命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道教生命伦理建立了修道的整体性原则 ,把个人的身心健康置于宏观环境之中来加以考察 ,这为当今人类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系。道教生命伦理 ,强调阴阳协调 ,和合美善 ,这对于维持社会人口生态的良性发展而言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功效。道教生命伦理以“自然无为”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理路 ,这对于维护全球的自然生态平衡而言具有深刻的道德方法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出世与入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既是宗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实践的指导,是宗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原则。因此宗教伦理思想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学理论,在教徒中有着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对教徒的精神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道教伦理是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道教以其“仙道贵生”的生命伦理、“尊道贵德”的社会伦理、“敬神感通”的神学伦理以及“道法自然”与“知和曰常”的生态伦理,涵盖了人与个体(自我)生命、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多重道德关系,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社会系统的思…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权利的维护和对饮食健康或无害的保障。食品安全权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善(存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自我善(发展)、为他人的食品安全之善生成共在的伦理世界(完善)等多重伦理深蕴,是自然善、自我善、他人善和社会善的有机统一,构成人们道德生活中其他善的始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伦理的理念之思,并非一种脱离具体主体性人格和现实情景的抽象玄思,而是有着具体的所指,是基于对教育实践活动之自我纯粹性境界的道德理性诉求与伦理价值期许。面对来自技术、市场和资本等的冲击,现代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始终面临着不仅仅基本伦理观念层面的道德困惑与冲突,而且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内部,同样面临着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生态(有机)观念的恢复与重建的伦理使命。着眼教育的本质,现代社会的教育伦理观念的建构以及实践展开,必须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结合变动了、变革着的当代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现实,着眼并始终贯彻"教育是通向人类美好生活的通途"之一崇高的教育价值理想,着眼健康生命与健全人格养成,以创制、引领新的文明形态的气度,创建具有典范性、超越性的优良的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现代教育伦理文化的高度,切实推定以灵动的整全性生命、丰盈性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康高尚人格的养成为基本伦理价值追求的"美好生活"本位的现代教育伦理建构以及相应的高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女性主义哲学家朱迪斯·巴特勒把学术研究重心转向政治伦理,出版多部著作探讨政治伦理问题。"可生存性"是贯穿于她所有著作的一个核心概念。巴特勒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角度分析这一概念,进行一系列追问:"谁的生命值得哀悼?""什么人的生命可以算作生命?""为什么某些生命不被理解为生命?"这些问题旨在揭示人类共有的易受伤害性和相互依赖性本质,为政治和伦理生活寻找规范性条件,主张非暴力的全球政治伦理。面临新冠病毒(2019-nCoV)疫情,她也借"可生存性"概念探讨对研制中的新冠病毒疫苗的公正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3.
略论道教伦理思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伦理思维是中国道教认识伦理本体、完善自我和协调自然的特有的方式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道德智慧的独特体现.自我性思维、人本性思维和生态性思维是道教伦理思维的三大特征,它折射出道教抗命逆修、抱朴守真、清静恬淡、慈爱和同、度人济世、性命双修、顺应自然和力行不止的主体精神.道教伦理思维和主体精神的最终旨趣是对自我完满、人我和谐和人物(自然)和顺的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道教伦理思维及其主体精神是人类精神资源宝库中使生命得以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重要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4.
人工合成生命触动了生命的自然性、主体性、自主性与内在价值,给认识人工合 成生命的伦理属性带来了诸多困惑。原有从目的论出发对生命伦理地位得出的认识不能直接 适用于人工合成生命,而只有依据目的论的推理逻辑对人工合成生命的目的性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其目的的有无或程度如何进行重新判断才能得出合理结论。从发生目的的维度看,人 工合成生命是自然物和制作物之外的“制作的自然物”,具有自然物的属性;从功能目的的 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建造留下了生命自组织的空间,使其主体性在 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从行为目的的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仍然具有“有目的的行为”,决 定了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整体目的的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和生物圈其他部分具有发生 多种联系的可能,体现了其内在价值的存在。因此,从总体上看,应当将人工合成生命作为 与自然生命相同的伦理对象看待。  相似文献   

15.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技术伦理致力于建立生命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动态平衡的契合点,以应对现代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带来的复杂社会伦理问题。中国的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传统的技术伦理思想在疏解当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伦理困惑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鉴于中西方科技文化背景迥异,中国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学研究应在汲取西方优秀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贴近中国实际的本土化研究,促进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研究和伦理规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生命伦理学的当代研究,应该在原有成就基础上,突破唯人本中心论的生物医学伦理学模式,追求对包括生物医学伦理学在内的世界生命伦理学、地球生命伦理学的构建,使生命伦理学成为引导当代人类走向未来、健康生存的真正桥梁.因而,生命伦理学的当代研究,首先须重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打通人类生命与世界生命、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命之间的血缘通道,弘扬生命的亲生命本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开以自然宇宙、历史演化、人类存在为三维向度的生命伦理认知视阈,探索构建生态化综合的生命伦理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宰食野生动物的关注。这次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考验,也是对健康伦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的拷问。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道德义务,与其说是人类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同情,还不如说是人类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自保。滥食"野味"已经彻底挣脱人的"需求"范围,进入了无限膨胀"欲求"的程度,从人的本性或本质出发,不可能找到滥食"野味"的合理向度,即使是对于野生动物的伤害,也只有在为保全人类基本利益时才具有消极的较弱合理性。因此,健康伦理要求我们坚持健康饮食的原则,履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的伦理责任;消费伦理要求我们坚持消费文明的原则,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生态伦理要求我们坚持生态文明的原则,重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所有生物构建"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生命道德是人的生命关系的应然,心理健康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实然反映,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都是为了追求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精神信仰的和谐关系。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在"关系性"上的统一性使得生命道德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支持;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生命意义感能促进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产生主观幸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信仰的和谐,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现、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