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哲学教科书一般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近年来,一些同志对实践形式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以实践是否具有开拓性而作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把实践划分为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这两种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普遍发展形  相似文献   

2.
乔茂林 《哲学动态》2023,(7):32-40+126-127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谱系的关键之维,近年来受到学界密切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解读关键理论家的相关思想成果,从而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研究主题以具体规定性,是将此项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必要环节。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和继承性三大理论特征。其创造性体现为对“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性区分,对“两个决定论”的创新性解读,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阐释。胡绳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两种身份”,前者为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理论”,属于一个“历史事实”;后者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方案”,属于一个“历史事件”。其中所蕴含的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主意识、对教条主义束缚的破除、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释,均体现了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自主性特征。其继承性体现为这一新知识体系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五形态论、生产力发展论、社会进步途径、人类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深刻理解,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一脉相承,共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架构。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通常所说的“实践哲学”有两种含义, 即“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和“关于实践的哲学”, 前者包括伦理学、道德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各种行为学科, 后者是把实践本身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一般来说, 在这两种实践哲学中, “关于实践的哲学”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即各种规范人类行为和关于人类行为的学科之基本原理和形上根据, 而“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则是“关于实践的哲学”的体现者。我们所说的实践哲学主要侧重于后者。实践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源远流长, 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方哲学的开端———古希腊哲学。实践概念虽然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专门考察“社会-经济成分”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列宁把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产成分、社会经济成分)理解为以一定生产力为其基础的、在不同程度上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生产成分”概念和“社会经济体系”概念是等同的。成分是特殊的生产关系体系。有多少种基本的生产关系类型,就有多少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对应,也有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成分。此外,小规模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是两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成分。在某个社会中所有的生产关系都可纳入一种成分和形成一种社会经济体系的条件下,“特殊的社会生活成分”概念就完全与“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相吻合。在氏族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和共产主义形态存在与发展时期,只存在一种社会生产成分。除此以外,在人类社会中通常存在着好几种社会生产成分,其中有一种成分占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在一个社会中,所有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一定的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属于社会的基础。但是,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成分,才是那个具体社会的基础。在某些时代中,任何一个基本的社会生产成分都不占统治地位,都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就完全不适用了,而“社会-经济成分”范畴则具有特殊意义。在一定具体条件下,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能够形成一种包含有这两种生产关系的特征的社会经济体系,如封建-奴隶制成分、封建-资本主义成分等等。目前拉丁美洲的大庄园属于封建-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特点房良钧: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的问题。他敏锐地看到时代主题的转换,多次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明确指出“发展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他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汇集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以...  相似文献   

6.
常识是人们广泛认同并得到检验的信念。常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受到检验,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常识的主体。人类在生命活动中形成“我”的生命意识,“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概括了人类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最终追求,成为两个最具普遍性的常识。我们可以把常识划分为“与感觉和知觉相联系的常识”和“与观念相联系的常识”,后者包括“知识类型的常识”和“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与目的形成相联系的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比“与方法形成相联系的知识类型的常识”更为重要。同人生最根本的“利害”相联系的“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是常识世界的核心。人文精神作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是由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了的“世界精神”。作为常识世界核心的生命意识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这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人文精神通过常识世界中的生命意识,以集体意识的方式、“共鸣”的方式、“范式”的方式和归宿感的方式成为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常识,认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常识世界的敬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崇高的信仰意味。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结论与基本观点之上。邓小平突破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和主观条件。他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突破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彩范例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宝贵财富。今天 ,我们应当沿着邓小平所开辟的道路 ,秉承其突破性思维与创造性精神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当代跃迁 ,从而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是康德所论的人类三个精神生活领域;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是康德所论的人类三种精神能力。进一步研究康德的思想体系,发现有两种类型的理智隐含且贯串于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之中。迄今为止,康德对人类精神之诸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剖析,依然有着经典的意义。如果说,两种类型的理智因其对称性和互补性而具有整合性,因其受到过康德的严格批判而具有典型性,那么,用来作为对理智之分析的一种模型,无疑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康德的两种判断力 康德为了寻找连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相似文献   

11.
没有现代化素质的人,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叶选平“民族文化素质与现代化”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努力奋斗的美好理想。近十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我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是南斯拉夫《哲学》杂志的总编辑。作者在文中大肆攻击所谓“斯大林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他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说明什么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并说“最高价值就是总体的人”。而“总体的人就是真正遵守道德的人”、“真正的人的个性”。“人生最高意义就在于能够无限制地……发挥个人的社会主动精神”和“个人的创造性”。“社会革命的最高目的”就是形成具有自我创造性的个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是为个人而斗争的”等等。  相似文献   

13.
尽管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尽管创造性的培养已成为世界上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但在很多时候,创造性的培养仍被说成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至多是一种“课外活动”,甚至被看成一种“无法把握的教育过程”。这种谬见的形成有着实践、理论和社会历史三方面的原因。从教育实践方面看,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实践,要“凭借出色的教育过程,出色的教师的指导”,但从我国的教育投入、师资状况和师范生源质量上看,要造就一支庞大的出色教师队伍是很难的。在高校中,除少数院校外,很少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崇尚经验型教学。在中学教育中…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的治国新思维吴鹏森所谓治国新思维,就是一种新的治国思维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思维的出发点和参照系才能谈所谓的"新"思维。邓小平同志的治国新思维正是通过上述两点实现和表现的。首先,在思维出发点上,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立场上,坚持民族本位的思维方式,始终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从民族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邓小平同志治国新思维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他的思维参照系上。他明确强调,要从现代化的角度,世界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小平治国新思维的两方面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邓小平的治国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务实性、时代性、开放性、战略性特点。邓小平治国新思维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争取民族振兴、民族翻身的思想结晶。其"次,它也是在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邓小平治国新思维是源于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及世界关系本质(仍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所展开的全球性竞争)的正确看法。最后,邓小平治国新思维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治国新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理解邓小平全部治国思想的基础。第二,它是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5.
“哲学出发点”的提法有几种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为了什么”,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我们就说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有时是指“从什么出发来解释”问题,解释世界,即是指哲学解释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出发点在皙学世界观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和地位,它体现着一种哲学的基本路线,它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所说的哲学出发点,就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一词至少指称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即由万事万物的本真存在组成的“自然界”和万事万物背后蕴含的本性、规律或万物“所以自己而然”之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呈现出迷信的、理性的和德性的三种形态。德性式的“敬畏”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重新审视及对前两种“敬畏”形式的扬弃和超越,对于构建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邓小平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可以说,科学的社会实践观是邓小平全部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原则的核心。今天,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进一步学习、探讨邓小平社会实践观的丰富内涵,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邓小平社会实践观的本质特征及其方法论意义的论述。一、开拓性与求实性的统一邓小平在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其规律性时,反复提出并一再要求全党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何中华在“世纪换千”的历史转折关头,选择并建构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决定整个人类在21世纪历史际遇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其实践后果必将极大地改变并优化人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