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实践结构     
近年来,由于开展实践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较之过去深入得多了。不少同志对实践的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要素说:主体、工具、客体,或目的、手段、结果;四要素说:人、手段、对象、结果;五要素说:目的、手段、对象、过程、结果。我的观点和上述观点都有所不同。下面谈谈我对实践结构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哲学界曾展开过生产力二要素和三要素以及多要素的争论。这里就二要素和三要素论谈几点不同的看法和质疑。二要素和三要素的争论是一种同质异量的争论。三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只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其实,承认二要素,必然要发展到承认三要素,而否定三要素,也就必然否定二要素。因此,两者要决出真谬,似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天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天论”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构基础.董子之天的性质,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自然”说(以李民先生为代表)、“人格化的自然”说(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至上神”说(侯外庐先生为代表)三种.本文大体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以董子之天为人格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理论界,有些问题的争论常与争论的双方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关于“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道德(“德性”)问题的争论,就属于这种情况。 本来,关于私,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此处仅举五种。一是“私下”,即“背地里”或“一人独处”的意思。孔子说,颜回听他讲学从不提问,也不发表不同意见,但回  相似文献   

5.
关于审美本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这场争论已经不只是在专题著作和小册子里进行。五种杂志——《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文学问题》、《十月》和《艺术》——都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供了篇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场论战中来,——不仅有美学专家,而且有哲学家、文艺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美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大家也都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臂之力。现在可以说,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完全清楚了:在美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每一个新战士都站在其中一种观点的旗帜下,剑拔弩张地、猛烈地攻击着另一种观点。“自然派”和“社会派”之间的战斗已经延续六年之久了,但是,我国的美学科学比  相似文献   

6.
在新生资产阶级分子问题的讨论中,对什么是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是有激烈争论的。它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分析原理的不同理解。现将争论各方的不同观点整理如下: 一、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含义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纯粹  相似文献   

7.
“虚概念”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概念”问题是近几年逻辑界争论意见较多的问题,现将各种不同意见概述于后。一概念有无虚、实之分?“虚概念”是不是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概念无所谓虚实之分。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者持两种理由:(1) “概念”一词在逻辑学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作为理性认识 (思维) 的一种形式,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和终结;第二,它作为语词的思想内容,是判断的组成部分——主词、谓词等。虚概念中的“概念”属第一种含义,所以虚概念实质上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称为概念的错误观念;(2) 为了确定一个概念是否是虚概念,重要的先决条件在于必须确定使用概念的论域。有的概念就客观世界的论域来讲是空类,但就另外的论域,比如人们的主观世界的论域来讲,并不都是空类。那些在确定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伦理学界的重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争论,出现了不同的提法。在此,我们也就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谈些看法,并对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规定为“道德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及“善恶问题”这两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附带地说一点不同意见。不当之处,恳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塔斯基语义性真理论是否为符合论是一个争论的热点。目前有两种观点认为它是符合论,其一是根据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区分,到目前为止此观点已受到激烈批评,其二是根据“满足”概念的递归定义,此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人详细地阐明。本文认为塔斯基的语义性真理论是符合论,为此将首先对第一种观点及其反对意见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该观点不能成立,继而详细阐明第二种观点,表明它是塔斯基本人的意图。在讨论中本文将对一系列的逻辑哲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哲学教科书一般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近年来,一些同志对实践形式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以实践是否具有开拓性而作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把实践划分为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这两种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普遍发展形  相似文献   

11.
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高光主编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一书,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生产力理论专著,它对目前生产力理论前沿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从新的角度作了探索性研究。生产力的要素构成问题,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建国到70年代末,主要是“两要素”和“三要素”的争论。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作者吸收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并不满足于确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是致力于探索各构成要素在生产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力结构要素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结构要素研究近况王孔雀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探讨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下面是近期学术界的一些代表性意见,供研究者参考。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  相似文献   

13.
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   总被引:110,自引:0,他引:110  
汪玲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该文就元认知的本质和要素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已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元认知的内涵界定为“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并确定了元认知活动的三要素,即元认知技能、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论述了每一要素在元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并以元认知三要素关系示意图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介绍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不少同志开始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股客观存在的思潮?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可以说是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 1、“客观思潮——非马克思主义”说。徐崇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具体特征:反对教条主义;存在两种相反的倾向,各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的一面或科学实证的一面;强调利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脱离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彼此缺乏联系和交流。并且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思潮,这股思潮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近年的争论中,徐进一步强调和发挥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刘节先生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孔子的“唯仁论”》、《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等文。刘节先生在这些文章中发表的意见,在我看来,是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实际上是用他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唯仁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他认为,只有用他这样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才能揭示“历史真象”,才能“古为今用”,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不少同志已对刘节先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刘节先生在不久前的发言中,还坚持己见,继续争鸣。为了明辩是非,为了追求真理,争论应当继续下去。本文拟对刘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波普的“世界3”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在这方面,有两种意见值得商榷。第一种意见:完全肯定“世界3”,说“世界3”是既不属于物质又不属于精神的“第三态”,“世界3”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模式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实践模式可分为优化模式和非优化模式。凡具有正确目的、主体客体和手段组合严密、能及时协调和正确解决运行中各种矛盾、能取得满意结果的实践模式,都属于实践优化模式。目的在实践前是以观念形态筹划和设定着未来的实践。实践优化模式必须以正确目的为先导。实践必须要有优化的结构。一方面实践要素质量高、素质好;另一方面实践要素要达到最佳组合。实践的运行一要有序,二要稳定,三要能持续。从功能方面说,实践优化模式必定呈现出大而好的实践效益。所谓实践优化模式,就是由正…  相似文献   

18.
实践具有客观性:1、实践的要素和前提(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2、作为实践结果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3、实践的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因此,我们说,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存在学说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主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即主观性,无客观性可言,否则就是“六经注我”。另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虽然表现为主观性,但不排斥客观性,否则就是“只知有秦,不知有汉”。双方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对主体性的不同理解上,但究其底蕴,实质是对客观性片面理解的分歧。他们都没  相似文献   

20.
《哲学争论》是一本学术性的资料书。它介绍了我国哲学界当前争论的主要问题和每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及其主要论据。内容丰富,既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争论问题,也有自然辩证法、中外哲学史、逻辑学、美学等其它学科中有争论的重要问题。全书共分28个专题,其中,有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就争论过,现在又重新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冲破“四人帮”禁区后新开展讨论的问题;还有的曾是理论界的冤案,现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对其学术问题继续进行探讨的;也有的是随着自然科学和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