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都有着丰富的德治内容。管子虽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但思想中同样具有德治的内容。孔、孟与管子在德治思想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惠民爱民、正名、正身率下、以民为本、善政措施、选贤任能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一致之处。但出于各自学派的立场,孔、孟与管子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的目标与特征、德治的人性论的出发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孟子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为改造社会的手段,而对外在制度的匡正作用重视不够,在实际政治中的可操作性不强,从而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现实政治所接纳。但救世济民这种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层的理念,必然要求后来的儒者强化儒学的现实性与在政治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荀子“法后王”就是对儒学发展要求的一个切实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王”毫无疑义地指“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春秋战国这一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荀子探索出了儒学与政治的契合点,并由此开辟了通向政治实践的巷道。 相似文献
3.
孔子称管仲以"仁"的事件引起了古今学者的诸多争论,至今未有公论。以往的批评和辩护往往不经意间渗入了论者时代特有的观念,显得以今责古,这样不免失去孔子本意。由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思想史事件",从对事件的解释史入手,剔除孟子、荀子和后贤看法中独属于他们而不属于孔子的先行观念,从而使得孔子的评价更为清晰地向我们呈现。孟子贬抑霸道,荀子以礼为最高以及宋儒特重忠君、悌道等,都是后来的观念而不在孔子观念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相反,孔子更多以华夏存续为重,赞许管仲以文明的方式战胜了野蛮,虽指出管仲不"礼",但仍多次、前后一贯地肯定管仲之"仁"。 相似文献
4.
5.
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创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儒家思想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连续性与一体性之关系。这两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其基础正在于人与宇宙万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为其本性。“仁”既内在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又超越于每个个体之上,成为宇宙万物之共同质素。而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连续性与一体观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人“心”之自觉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孔子和孟子的乐理念的各自特点及其异同之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孔子的乐理念具有明显的泛伦理化倾向。他所关注和注重的,乃是乐的社会教化、社会整合的伦理调节功能。孔子视礼仁为乐之魂魄,视至善为乐之归宿和极致。乐的艺术审美特质被淡化和边缘化。孟子对孔子乐理念的最大修正,在于他将其民本的政治诉求贯彻于其乐理念之中,诉诸与民同乐的政治氛围,从而将乐理念平等化、平民化、感性化,扬弃了孔子对乐的种种宗法等级束缚,破除了对乐的雅俗之别的偏见,从而使乐理念向其平等的、感性的审美氛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孔子泛伦理化的乐理念相比较,孟子的乐理念则具有泛政治化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简的圣人观处于孔子、孟子之间的过渡阶段。孔子推崇圣人而强调难以企及;郭店楚简首提圣人之性,指出圣人通过道德修养,正身而治世,能得以实现圣人之道;孟子降低了圣的高远性却广开了成圣之门。先秦儒家从孔子郭店楚简再到孟子,其圣人观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但是一些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对其在为政上和私德方面多有“不仁”的评议,然而,管仲提出的“尊周攘夷”以及“亲邻”的策略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统一,保护了中华文明,促进了各诸侯国的强盛,进而实现了一位政治家在政治上的为“仁”。此外,管仲的所谓诸多“不仁”之行与其政治家的社会角色有关,对他的“仁”与“不仁”的评价亦不能不考虑到其政治家的社会身份以及所处时代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之别的内在根据;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具有超出动物"类性之仁"局限性的独特价值,确立了一种由"辨"而"合"的人禽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以法治国,涵及治农、治政、治军、治贪、治商工等方面,使齐国由弱变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以法治国”思想为现代的“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苏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苏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苏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苏对管仲的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的历史影响以及三苏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苏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其书。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曾给予全面且较高的评价。王世贞关注管仲,与当时朱明王朝取代蒙元政权关系密切,还与王世贞曾在青州任职有关。王世贞的治史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影响。通过分析王世贞对管仲的评价,可以明晰王世贞的治史特点,并为分析明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15.
Dennis L. Krebs Kathy Denton Gillian Wark Rhonda Couch Timothy Racine Danielle L. Krebs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2002,9(4):307-316
Forty-two male–female couples completed Kohlberg's test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made moral judgments about the most recent interpersonal moral conflict they had experienced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Participants made lower stage moral judgments about their interpersonal moral conflicts than about the dilemmas on Kohlberg's test. The type of interpersonal moral conflict participants experienced and their role in the conflict were related to the types of moral judgments they made.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philosophical conflicts made more mature moral judgments than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antisocial conflicts, especially if their role in the antisocial conflict was that of a transgressor. Conflicts were most likely to be resolved when partners' moral judgments about their conflict were similar in moral maturit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models of moral judg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17.
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法,对434名6类犯罪女性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社会支持、负面生活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行为有不同预测力,不同女性犯罪类型有不同的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强度的痛觉刺激对内、外倾者心率、T波幅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内、外倾者在三种不同强度痛觉刺激下心率、T波幅度的变化。通过艾森克个性问卷筛选出15名内倾者和15名外倾者,以8mA、12mA、16mA的电流引起痛觉。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后30秒内.在12mA、16mA痛觉刺激下.内倾组心率反应值与基础值差异显著.外倾组差异不显著;在12mA刺激下.内、外倾组心率变化差异显著。从心率变化上看。两组被试对痛觉刺激均表现出适应,内倾组的适应速度比外倾组慢。在各强度痛觉刺激条件下.二组T波幅度均未随刺激量增大发生显著变化。本实验表明,心脏T波幅度对痛刺激不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