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峭《化书》以“化”为核心,认同循环演化的社会历史观,提出了“均食而俭”的道教治国思想,提倡以“俭”治国,认为儒家“五常”并非治世良药,需要以道教治国思想为基础,因此强调统治者应当从自身做起,减少个人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乐、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2.
谭峭,字景升,号紫霄,泉州人,南唐国子司业谭洙之子,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五代后周时期尚见其活动之迹。谭峭无意仕途,学得道教辟谷养气之术,隐入山林,常以酒为乐,以云游传道为业,恣意行事,终其一生。其事迹最早略见载于欧阳修《新五代史》中。①后有宋人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为其立传。据《佛祖统纪》卷四二所记载:“显德四年957年),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与陈抟相师友。著《化书》百十篇,穷括化原。”谭峭所著《化书》是五代时期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同时把道家的寡欲无为和儒家的仁政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南唐道教名士谭峭,出身官宦而酷好黄老,游历名山后修道成仙,著有《化书》。几乎同时代的泉州道士谭紫霄,曾事闽王,被称为"正一先生",南唐封为"金门羽客"。两人所处时代相当,但事迹不同,诸多记载中两人也被分别立传。因明朝谭峭被加上"紫霄真人"之号,后人对两者有不同程度的混淆。东江流域民间信仰中谭公庙供奉的为本地俗神谭公(道),而非谭峭、谭紫霄。港澳一带以及由华侨带到国外如马来西亚等地的谭公应为惠州地区谭公神,而非道教中谭峭或谭紫霄。  相似文献   

4.
谭峭,字景升,福建泉州人,五代南唐著名道士,道教学者,世称紫霄真人,著有《化书》行世。《化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一百一十篇,被收入道教经籍总集《道藏》之中,为研究谭峭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化书》“可以说是对道教中的变化范畴最全面的发挥”(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其世界起于虚,最后复归于虚,一切事物都在永恒变化的自然观等哲学思想受到古今许多学者的注视和研究。明谢肇制《文海披沙》卷四云:“谭景升  相似文献   

5.
《化书》     
道教书名。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共110篇。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谭峭作。见《谭峭》。  相似文献   

6.
<正>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向被称为"帝王之学"。真德秀在《大学衍义序》中说:"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其实,历史上被称为"帝王之学"的,不只是《大学衍义》,如唐太宗所撰的《帝范》、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范祖禹所撰的《帝学》等也属于"帝王之学"。《大学衍义》一书同其它讲"帝王之学"的书,究竟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7.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相似文献   

8.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刘向领校群籍,遵循了以人名书的命名方式。以人名书,仅指其书为一家之学,非指其书为某人所作。以《管子》论,则仅指《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并无《管子》为管仲所作之意。后世学者不明白以人名书的学术意蕴,惑于既以人名书则书必为其人撰的错误认识,纷纷展开《管子》中是否存在管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管仲思想、有哪些思想与管仲本人相对应的古籍真伪之辨。虽然真伪之辨稍有"辩乎其所不必辩者"的徒劳倾向,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看,却代表了《管子》研究的深入。为了坐实《管子》的作者,当代学者提出管子学派说。此说虽有合理性成分,但比起《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的说法来,仍有逊色。《管子》以管仲为名,衍生出诸多可探讨的学术问题,这些均是《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在《管子》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管子》与《齐民要术》表有枝叶之异,而里则本根相连。二书在“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大农业观”、“农时观”、“科技兴农思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相通性,甚至可以说相通相同、一脉相连;然而由于成书年代的不同,在“商业思想”方面却有很大差异。《齐民要术》重农而富民强国的思想是直接受了齐文化深刻影响的。《管子》与《齐民要术》可谓广义齐文化园地里的双璧。二书的智慧都对当今社会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因而,如同《管子》一样,《齐民要术》亟需深入研究、有效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一、陈抟其人及其著述陈抟,字图南,生于五代末。史载其年轻时有奇才经纶,曾以诗著名于后唐,后举进士不第,逐无意于仕禄,但以山水为乐。其间曾就学于隐士孙君仿、獐皮处士,隐居湖北省武当山二十余年。后返归四川,又从蜀中高道何昌一学道。何昌一生平事迹不详,学术思想亦无从查考,但据《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混元仙派传授图》所载,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六卷《化书》的作者谭峭为其弟子,则其道德学问大致可以想见。赵匡胤废周立宋后,陈抟移居华山,最后终老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  相似文献   

12.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仲施政思想的基石,其言论.行动中都展示着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体现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对人才思想有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试以管仲为例,以《管子》一书为中心,来探析其人才思想中的民本因素,即“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的人才原则,包括其产生原因、表现方式、对后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乾坤道家易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本着“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学术立场,在探索古易筮书占筮语言中的人生哲 理,勾勒《易传》哲学观的形成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易传》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重 建道家易学。文章认为,周易经传之间由筮书而哲学化的过程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承先启后的重 要环节。文章以乾坤两卦为主要范围,一方面探讨了古经本意,另一方面又对经传加以对比,指出 《易经》的人生哲理与辩证思维对老子体系形成的启发,以及老子引易入道,对日后《易传》以哲学化 的语言诠释《易经》的影响,描绘了老子及道家各派思想在《易经》哲学化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文章还 揭示出了贯穿《周易》古经──《老子》──《易传》这一思想脉络的二条主轴,即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自然观与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这两条主轴进一步分析了《周易》经传与老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以来学界一般都以《白虎通义》一书杂于谶纬而轻视其思想品质,但事实上《白虎通义》引纬不引谶。在对谶纬的研究中,有以谶纬为一物者,有分谶纬为二者。经过对《白虎通义》之引纬书的研究,可分辨谶与纬在性质与内容上的不同。并且,其所引纬书部分合于《白虎通义》解经之旨,而不同于谶纬本身神话化、迷信化的世界观。《白虎通义》在世界观上合乎五经之义理,又受战国以来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思潮的影响,包含了一个以数度化为特征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观体系。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易学与其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今之论东坡者,多知其为文学家,不知其为易学家,多赞其文学成就之高,而不晓《东坡易传》之重。东坡于其《易》,一曰:“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其他何足道”,一曰:“自有《易》以来,未有此书也。”《东坡易传》的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认为《管子》一书与管仲之人无关和认为《管子》一书是管仲所著,同样不可取,《管子》一书应该是包括管仲及其后学在内的管子学派长期积累的思想和著述成果。《管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囊括了战国诸子各家特色的思想内容,但其中大量和主流的似乎更应该属于法家学派,如重君权、重法治、重制度、重农耕、重富国强兵等,但作为东方法家代表的《管子》与西方法家《商君书》《韩非子》等又有明显差异,如果非要定其学派归属,可将之归于杂家。《管子》应作为一门独立学问来研究,即"管子学"。《管子》有关国家体制及具体行政制度的思想和设计对秦汉行政制度有直接影响,如皇帝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管子》思想对汉代有重大影响,而富国安民的民本思想对后世更是影响长远。  相似文献   

18.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19.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荀子批判性善论,一是认为其"无辨合符验";二是指责其否定了礼义、圣王;三是批评其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其批判的理论根据,则是"性伪之分"。  相似文献   

20.
《周易·系辞传上》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化而裁之谓之变"和"生生之谓易"四个命题,这四个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构成了《周易》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从语言表达、价值取向和矛盾解决方式等方面,可将欧美的辩证法概括为"矛盾斗争辩证法",而中国以《周易》为代表的辩证法,则可概括为"矛盾和通辩证法"。中西方辩证法思想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