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正东 《学海》2007,42(3):17-24
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曼彻斯特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相关著作的文本学考察,剖析了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物质生产”等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指出了马克思思想分期的认识论断裂,即早期的意识形态阶段和成熟时期的科学阶段。阿尔都塞认为,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总问题中,即在一种人本学或旧人道主义意义上来谈论现实问题,纯属抽象和幻想,因为它不曾研究真正的社会现实,而是在幻想的对象中,以一种抽象和思辨的方式展开其虚假  相似文献   

3.
雷勇 《世界哲学》2012,(5):79-87
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无视人的现实本质,即社会关系,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却对费尔巴哈人的社会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马克思前后的评价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本文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费尔巴哈,主要是基于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性的明确肯定。但是,随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发现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那里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向了"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把"实践"作为其世界观的核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5.
在1843年"克罗伊茨纳赫时期",马克思主要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两部作品。苏联马克思主义者Н.И.拉宾在《青年马克思》(第二版,1976年)一书中提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中穿插了《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摘录。这一推断引起国际上马克思文献学界的争论,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编者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拉宾于1986年出版的《青年马克思》第三版对此给予了全面回应,并进一步明确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结构,手稿和笔记两者穿插写作的时间和原因,以及补充了新的推断论据。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7.
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主要部分形成于1845年至1846年之间,1846年其主要部分曾送交出版社,但因故没有出版。全文第一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完成,加上手稿的部分佚失和损坏,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以后,各种版本各持己见对此进行了不同的编辑。我们在此发表两篇《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讨论的文章,以纪念其主要手稿形成160周年。  相似文献   

8.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排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克俭 《哲学动态》2006,3(2):13-16
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主要部分形成于1845年至1846年之间,1846年其主要部分曾送交出版社,但因故没有出版。全文第一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完成,加上手稿的部分佚失和损坏,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以后,各种版本各持己见对此进行了不同的编辑。我们在此发表两篇《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讨论的文章,以纪念其主要手稿形成160周年。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并未出版。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作的有关"两厚册八开本"未能在威斯特伐里亚出版的说明就成为困扰学界的历史之谜。本文通过对MEGA~2第Ⅲ部分即书信部分,特别是对他人在1845—1847年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的考证研究,基本重建了那段历史,从而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这有助于学人更深刻地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认为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是因为“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铁道师院学报》1989年第1—2期合刊,第29页);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租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29页)。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目的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目的性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在1845年的哲学革命中将这一目的性原则注入到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实践"概念中。由此,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实质上孕育了一种新的目的概念。将这一目的概念阐发和界定出来,可以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目的论的"合理形态"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算(上)萧灼基求索 1982年第4期青年黑格尔运动与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的关系蒋申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2年第4期存在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解释——评《辩证理性批判》 [法]R·阿隆哲学译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例介绍了MEGA2即历史上第二次启动的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纂工作和特征。作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差异,以及马克思研究工作方式的开放性,是MEGA2这一历史考证版力图展现的两个重点,这一全集版本将开启通向马克思与恩格斯及其浩瀚著作的新入口。文章主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为例考察了马克思的工作方式,即他在研究写作中体现出的作为修改者和收集者的特征;第二部分以MEGA2中《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纂为例,介绍了这一历史考证版是如何展现马克思的工作方式,以及作者马克思和编者恩格斯之间差异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目前网络空间里MEGA2的发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进行文本分析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出发、在原始语境中分析马克思对上层建筑概念的使用 ,分析马克思在长达 30余年的使用过程中上层建筑概念的含义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其意义中心发生过什么样的转移 ,才能对这一概念有真正的理解。下面就从文本出发来考察马克思是怎样具体使用上层建筑概念的 ,在使用过程中赋予了这一概念以何种不同的意义。一从历史过程看 ,在 1845年至 1879年的 34年间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至少有十次使用了上层建筑概念并对之进行论述。1. 1845 -1846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中,他并没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观点,从德文原文看,马克思用以表征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原则的概念是社会定在和定在方式。虽然在1845—1847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回避使用定在概念,但是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重新启用社会定在等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并由此揭露资产阶级经济拜物教的秘密。社会定在决定人们的一切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唯物论通信的特点高清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4期对胡秋原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批判的批判(国外专稿) 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刘惠林《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注: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A·马鲁阿尼著《辩证法的决定性影响——论<资本论>第一章》黄德兴《文摘》1980年第5期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齐世荣  相似文献   

20.
<正>在《希望的原理》(1959年)、《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左翼》(1963年)、《图宾根哲学导论》(1970年)、《唯物主义问题》(1972年)、《世界的实验》(1975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布洛赫(E.Bloch,1885—1977年)遵循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马克思,第89页)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