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愿尼师俗姓陈氏,广东番禺县四水坑人,生于一九一一年农历八月初二日,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三日示寂,世寿七十一岁。一月十九日,广州市佛教协会同人及四众教友四百余人在六榕寺集会,谨以心香花供之仪,致哀思于师之遗像前曰:师幼年素食,早参佛乘,三十二岁得戒于曹溪南华寺虚云和尚座下。禅净双修,自他两利,护持名山古刹,广结十方善缘。  相似文献   

2.
正1860年5月21日,威廉·爱因托芬出生在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一个医生家庭,他从小由广东新会人洪妈一手带大,洪妈心地善良,待他视如己出,悉心照料。4岁起,爱因托芬先是跟着洪妈到上海居住了6年,并在中国读小学。后来,又跟洪妈到广东乡下小住半月,两人产生了母子般的深厚感情。然而,就在他上中学的时候,一直陪在他身边慈祥勤劳的洪妈,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爱因托芬十分悲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8,(7)
正有这样一个孩子,四岁的时候失去爱他的母亲,父亲因承受不了家庭变故和失业的双重打击而离家出走。年仅四岁的他只能被唯一的亲人姑姑接回家中抚养。本以为从此以后他会有一个温暖的家,但非常不幸的是,进入这个家才一年,姑父就因病去世了。这期间,为了给姑父治病,姑姑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也让这个家负债累累。与他相依为命的姑姑退休后,身体也不好,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  相似文献   

4.
晚清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潮 《现代哲学》2005,2(2):58-63
梁启超曾将清代学术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而将康有为和他本人归入第三期。然而广东学术的发展并不符合这一轨迹。广东学术在道光以前,宋学占主导地位;随着学海堂的创建,汉学成为广东显学,并成为晚清中国经学研究的重镇。道光以前,广东虽治经学的不乏其人,但以《四书》为主,兼及《五经》。学海堂创建后,广东学者以《十三经》为其治经范围,且颇具乾嘉遗风。学海堂创建后,在晚清广东学坛上出现了东塾学派和九江学派.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九江学派后来又分化出康有为一系和简朝亮一系。康有为走向今文经学,简朝亮则与朱次琦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潘默遭神父,圣名玛窦,上海徐汇区人。1931至1933年,先后任江苏省江阴县后滕区和无锡总堂区本堂神父。在短短的二年任内,他中兴了崇真小学,培养了四位修士和不少失学的贫苦教友子女。 1980年江阴复堂后,教友许玉生送我一帧神父的遗照,背面注有忌年月日,方知他已于1956年3月27日逝世,享年56岁。距今已31年了。我面对遗容,追思既往,不禁肃然!  相似文献   

6.
因为成绩极差和家境贫寒,他只读了小学六年级,就去一个建筑工地做小工,当时还只有13岁。他不甘心在充满危险的建筑工地呆一辈子.决定以玩魔术为职业。历尽艰辛,他终于在26岁那年荣获世界魔术比赛亚军,从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魔术大师。他叫翁达智,广东新会人。  相似文献   

7.
蒋宗瀚,字宣富,号得舒,道号清容子。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传人。浙江黄岩市头陀区长潭乡前蒋村后窖人。生于清光绪25年(1901年)8月24日巳时,1979年12月17日羽化,享年七十九岁。蒋宗瀚家境贫寒,父亲是锯板工,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八岁丧父,因家贫无钱营葬,其母忍痛卖了三弟,宗瀚亦被送至长潭乡茅恩路廊“广福宫”当烧火,九岁正式束发,礼蒋理富道长为师,开始了修道生涯,其间师父为培养他,进私塾读了二年书。十二岁时感于山乡僻处,山民贫病交迫,无钱治病而丧生者甚多,他遂立志学医,治病救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8,(9):29-30
1844年,广东顺德人梁廷枏写作了《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一文。两年后,作者将此文与其他三篇研究欧美国家的文章合编成册,刊行于世,取名《海国四说》。梁廷枏何许人也?他生于1796年,卒于1861年,工诗文、善书画。因身处岭南,较早开始从事西洋研究,且因阅读了大量基督教的宣传材料,写成此文。他可被视为中国近代早期研究基督教的代表人物。梁廷枏涉猎之材料多取自天主教,因此其所言之耶稣教,指天主教的情况居多。"故凡尊耶稣者,至称之曰天主,其教亦称天主教。"  相似文献   

9.
早过古稀之年的陈除神父于1995年3月19日被祝圣为广东湛江教区首任主教。在他人生历程中有几次可贵的选择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他选择了神职人员的道路。他小时有一年,当他的三个弟弟因贫病相继离开了人世后,他也正久病不愈奄奄一息,父亲已将他置于竹箕,坐以待毙。他可怜的母亲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于天主,并许下“小陈除如能病愈,他  相似文献   

10.
正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要求广东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宗教工作系统牢记总书记关于"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殷殷嘱托,  相似文献   

11.
周波  徐静 《中国道教》1988,(2):17-18
武当山有一位年届八旬的老道长,他历经三朝四代,晨钟暮鼓六十年。他就是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王教化道长。一九○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王教化生于河南郑州市郊一个穷苦农家。他八岁丧父,十岁亡母。十二岁即外出做工。帮人放牛。一九二○年,年仅十九岁的王教化来到了武当山。在武当山下扛长工。一九二六年秋,王教化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困境中,祈祷真武神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病愈之后,他决心皈依玄门,在紫霄宫拜郑合玉道长为师,被授混元宗坛谱牒,成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王教化皈依玄门之后。因其勤劳朴实。不久即被委为紫霄宫司库。  相似文献   

12.
句读断冤     
佚名 《思维与智慧》2004,(11):34-34
清乾隆年间,青州府有一富户张容钟,家大业大,在邻近州府都有他的买卖铺户,生意十分兴隆。这位张容钟生意场上事事如意,回到家中却有无尽的烦恼。原来,他的妻子李氏只生了一个女儿阿英,一直没有儿子。阿英长大后,张老只好招了一个女婿胡七。又过了几年,张老的一个小妾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张老爱若掌上明珠,取名叫一飞,一家人还算和睦。等到张一飞四岁时,张老得了一场重病,半年后病情愈来愈重,张老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在病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化》2011,(3):120-122
黄庭坚,北宋人士,聪明勤奋,博览群书,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考取进士。但仕途不顺,都为外任。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病逝于宜州,终年六十一岁。不平的遭遇,坎坷的仕途,令他寄情山水,由此也寻访了不少高僧。苦难人生是他皈敬三宝,参悟生命真谛的资粮。他与世俗人不同,虽然在红尘大浪中飘沉,却没有迷失;  相似文献   

14.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正在北京白云观四御殿大院内,矫健地表演着道教“太和拳”的套路。下午和风丽日,阳光透过古槐的枝叶,配合着他的每一个动作,不停地洒在那肃穆严正的脸上,使那内敛的眼睛也不断放射着神光。围观者为他精彩的表演,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是被聘请来京担任白云观传戒引请大师、八十七岁高龄的四川鹄鸣山张至益道长。由于工作的方便,笔者有幸多次与他接触、交谈,得知他入道、访师、受戒、勤修的一些情况。公元1919年的一个黄昏,四川成都大邑县城一条胡同的酒铺中,走进一位满发大领五绺胡须,四十岁年纪左右的精干瘦高道士,他在空位上坐下后,年约十七岁左右的小伙计勤快  相似文献   

15.
志鸿 《中国道教》1990,(2):17-17
李高智道长,辽宁丹东市人,现年七十五岁。他长身卓立,须发如银,自然流露出文静儒雅的书生气质。他十三岁起上学读书,初中肄业后又在师范学校就学,毕业后教了十年书。他的父祖辈是来自山东的移民,因而李高智道长童年时代家境穷困。他讨过饭,也给财主放过猪。其父兄长年在鸭绿江上从事水上运输,后来家境稍有好转后,才能送他读书。他们全家信神奉道,其母尤甚,因而李道长从小就受父母信仰之薰陶。一九四七年他在沈阳太清宫拜在孙崇礼道长门下为俗家弟子。一九五一年父母先后逝世,李高智道长其年三十五岁,觉得自己俗缘已了,红尘无牵。  相似文献   

16.
中大二十年     
已经是70岁的老年人了,回忆一生,以三分之一的壮年时间,消磨在广东中山大学,广东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从1932年到1952年整整20年,除了1949年10月广东解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和1942年休假一年在广西以外,所有时间都在中山大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学界泰斗,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翻译家饶宗颐先生,于2018年2月6日凌晨1点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饶宗颐,字固庵、伯濂,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曾在中山大学、无锡国专、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门大学等校任教,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出版各类专著逾八十种,发表论文五百余篇。饶先生是一代硕学通儒,他学贯  相似文献   

18.
李嶷 《中国宗教》2013,(1):24-27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先生,近年来多次回国参加佛教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11月,成先生现身羊城,出席"2012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暨广东佛教协会30年庆典"系列活动。在此期间,本刊记者有幸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9.
马相伯先生,名良(原名建常),圣名若瑟,是中国天主教界中的爱国老前辈。他生于1840年,殁于1939年,享年一百岁。这一百年,正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他从青年时代起即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策勉自己,六十岁后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后改名为震旦大学,即今上海市第二医学院的前身)和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他还当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九十岁后,为抗日救国,扶杖奔走,作演讲,写文章,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遗著有《国难言论集》。他一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后人称他为“爱国老人”。  相似文献   

20.
这里要谈的就是被称为“清凉国师”的唐代和尚澄观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澄观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圆寂,活了一百零二岁,可算是位长寿的和尚了。他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段传奇式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