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虽然具有大量论述“天道”问题的内容,但人道才是它关注的中心所在,所以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由忧患而思天下之和谐,而思一人伦秩序之建立,而思探求一安身立命之道,这实为作易者的用心之所在。同时,《周易》中固然也涉及到许多条祀鬼神、占筮卜问的内容,但在作《易》者那里,隆重的祭礼、繁琐的程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待神灵的那份诚敬之心。对此,李鼎祚道:“鬼神害盈祸淫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诚感鬼神,则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观龠而不观盥,飨其诚信也,斯即‘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龠祭,实受其福’之义也。”…  相似文献   

2.
荀子《非十二子》对子思、孟轲的批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里的“五行”,荀子没有明言是什么。唐人杨倞释为“五常”,是为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3.
干春松 《哲学动态》2007,5(9):28-33
三子思思想的特质:“诚”及其他郭沫若在同一文章中将《尚书》中的《洪范》、《尧典》、《皋陶谟》、《禹贡》诸篇作为思孟学派的作品,多少有些陈义过于宽泛。不过,他是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考虑问题的。由五行到“诚”涉及到了子思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并非考据家单纯的“五行”的追索。近代对子思思想的义理层面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康有为和章太炎。出于其经学立场,康有为之思孟论述是今文经学的路数,因此有许多托古改制和微言大义的因素。他在《中庸注》中说:“天下之为道术多矣,而折衷于孔子;孔子之道大矣,荡荡如天,民难名之,唯圣孙子思,…  相似文献   

4.
谈谈写文章     
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在他的名作《典论·论文》里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个话一直传诵丁一千多年。对不对呢?不能简单地说它对,也不能简单地说它不对。首先要问,什么文章?的确有不少文章,称得起是关系到国家盛哀的大业,的确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不朽的盛事。然而,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这样。那些骈四俪六,“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寄”的文字游戏,那些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嘲风雪,弄花草”的陈词滥调,那些专为应付科考,东拼西凑,言不由衷,一个模子扣出来  相似文献   

5.
《中庸》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庸》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自司马迁、郑玄以至程、朱等皆以此文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清代的崔述却认为,“《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盖子思以后,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子思;或传之久而误姒为子思也。”(《洙泗考信录余录》)其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庸》一文中“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辞小异。论者谓此子思传之孟子者。如果是子思传于孟子者,文中应有“子思日”字样,但文中却未有。孟子凡述孔子之言,必称“孔子曰”。如果此十六句确系引述子思之言,亦必称“子思曰”,不会将子思之言掠为已有。可见此十六句并非子思传之孟子者,实为以子思为宗的后学抄自孟子。故《中庸》一文应出此辈之手。今人对《中庸》的作者亦有争论。笔者姑以《中庸》为战国至秦汉  相似文献   

6.
人们大都不喜欢来朝理学家的文字。姑不论其内容,就是那种训喻的口吻也往往惹人生厌。但同样是理学家的训喻文章,周敦颐的一篇短短的《爱莲说》却胜炙人口,千古传诵。其中描写莲花的那一段特别著名:……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因清谁而不好,中通外直、不枉不核,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没玩泻。宋代大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有写莲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风荷举。”描摹莲花的风神如画。而周敦颐却更写出了一种精神。实际上莲花不过是比喻。他写的是人,~种人格,一种风格。这种“出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7.
《中庸》作者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庸》作于汉代,因此作者不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子思。除了继续前辈学者的工作,从《中庸》的一些提法如“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确定其写作年代外,作者还着重孟子、荀子与子思的关系。他指出,孟子师事子思,荀子批评子思,但二人都未提《中庸》,也未褒扬或批评《中庸》内容。《孟子》与《中庸》都谈到“中”、“诚”、“仁者人也”,但据其思想内容看,是《中庸》抄袭并发展《孟子》而不是相反。作者还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作《中庸》”一语,不是司马迁所说,而是后人所增窜。  相似文献   

8.
庾潍诚 《周易研究》2002,30(5):22-29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9.
思孟五行说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非十二号》对子思、孟轲的批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抵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于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音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河之罪也。”这里的“五行”,苟子没有明言是什么。唐人杨惊释为“五常”,是为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从章太炎开始,人们对苟子的思孟五行说提出了许多新看法。章太炎、郭沫若、范文澜。杨荣…  相似文献   

10.
“思” (cogito,“意识”或“语言”)之外有没有“在” (being,“有”或“是”)? “思”外之“在”是否只是“思”为自身所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合理性根据? 如果“思”外有“在”, 它如何在“思”中显现、如何被言说? 如果“思”外无“在”, 我们的意识为何能自觉到自身的非自足性而去寻索一个“思”外的存在论基础? 如同康德所言人性中潜存着形而上学的本能冲动, 言说不可言说者成为哲学的千古悖论。古代哲学撇开其显现方式而直接断言终极实在, 当代哲学注目于语言和意识的显现而拒绝言说终极实在, 笛卡尔则居于二者之中。人们一般认为笛卡尔…  相似文献   

11.
在《荀子·非十二子》中,有一段批评子思、孟子的话:“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在《...  相似文献   

12.
王畿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是使阳明之学风行天下的关键人物,“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黄宗羲语)。王畿一生讲学,一生论战,同时也是使王学蒙受诟病的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史上的复杂的人物如何分析评价,人们虽然见仁见智,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深入堂奥、系统梳理而又抉精发微的实不多见。方祖猷先生积平生深厚的学术之功,对王畿思想作了长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终于写出37万字的煌煌大作——《王畿评传》,令人可敬可叹!纵观全书,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王畿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天泉证道人手,系…  相似文献   

13.
《五行》、《中庸》皆为子思所作。对于《中庸》,司马迁明确指出:“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的这种看法得到比较普遍的承认,如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假作之。”  相似文献   

14.
论焦循易学     
<正> 焦循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写出《易学三书》。焦循的《易》学研究颇有自己的特色,为清代阮元、王引之等学者推崇,被誉为“石破天惊”之作,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震动。此后,皮锡瑞、章太炎也认为其书“独僻畦町”而“足以名其家”。焦循的《易》学究竟独特在哪里?前人往往语焉不详。本文旨在就焦循的《易》学体系和特色,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性命说——由孔子到思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孔子之孙,又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可是子思言性命与孔子不同,倒与他身后的孟子接近。可以说子思的性命说违背了孔子,启发了孟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已,孟子则大讲性善,变化不为小,其间子思起了大作用。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意谓孔子常讲如《诗》、《书》、《礼》、《乐》等属于硬件的东西;至于深层的,属于软件的东西,如性与天道的精义,孔子不讲。子贡所言可能属实,《论语》二十篇记孔子语至多,而记孔子言性者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两句。《论语》记孔子言…  相似文献   

16.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入道之慈航。是道教徒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故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严以积功累行。三洞诸经中说戒甚多:有《初真戒》、《三皈依戒》、《中极三百大戒》、《积功归根五戒》、《天仙大戒》……这些戒律皆为前贤祖师所授。对道教弟子的言行举止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详细说明。上述戒律中《积功归根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是每一位玄门弟子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戒律之一。《老君戒经》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  相似文献   

17.
《中庸》一解曾孝传“中庸”之道,众说不一,由来已久。《中庸》朱熹注中引用“子程子曰,子思恐其久而差矣,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今人对“中庸”的理解与子思的原意是否一致,值得深入探讨。看来子思“恐其久而差矣”之忧,不无道理。山西师大学报有一篇文章说“‘...  相似文献   

18.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19.
《中庸》成书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旧说献疑关于《中庸》成书问题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庸》乃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浪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以史记·孔子世家》)以后,郑玄、《孔丛子》、沈约、孔颖达、李翱、二程、未熹等皆述之。唐代以前,概无异议。这种观点为太史公所载,故其权威性和说服力不言而喻,但无法解决另外两种观点所提出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庸》晚出,非子思所作。首先提出疑问的,是来人欧阳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店楚简10种儒家的著述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孔子之作,它们是《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第二类是孔子弟子之作,它们是《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其中《忠信之道》是子张之作,《性自命出》是子游之作,《成之闻之》、《六德》可能是县成之作。第三类是《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它们是《缁衣》篇,《五行》篇、《鲁穆公问子思》。简文主流,当出于子游、子思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