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是一切“有”的出发点。“无”中生“有”,是一般规律。你看,因为无“忧”,所以才有“乐”; 因为无“私”,所以才有“德”;因为“空”,所以才“盈”;因为有所“不为”,所以才有所“为”。只有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繁尘世而不贪、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的“大无”,才会拥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大有”。这就是具有东方色彩的辩证法。然而,要真正做到“无”却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老惦记着“有”。如果老惦记着“索取”,老惦记着“占有”,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人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君道感通天下而治天下的惟一途径,做到绝对不欺亦是无妄。程颐基于《周易》从天道、人道两方面对“诚”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描述为“诚”,由此建构了关于“诚”的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5.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相似文献   

6.
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干净了。现代人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却使这个星球堆满了垃圾与废物,现代人可以把居室弄得异常清净,却不管公共场所活水横流、垃圾遍地;更不必提大气环境污染,江河湖海的变质了。如今真是天不“高”、不“蓝”;山不“青”、不“翠”;人不“清”不“爽”。可怜的现代人,他们到哪里去寻找一块“净土”呢?我登上了火车,来了杭州,希望能觅得一块“净土”。杭州的街道非常洁净,但川流不息的人潮与车流似乎毫不在乎。人们边走边弃下无数的食品包装纸、各式各样的盒子、塑料袋;大车小车肆无忌惮地向空中、朝行火喷射…  相似文献   

7.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科学》2004,27(2):392-394
检查了“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本文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最后.该框架部分也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想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后悔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一个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心理学报》2003,35(5):701-710
首先回顾了假设思维及后悔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的结果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总结先前研究对“做/不做”这对概念的界定。再探讨“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作者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的提出改变了先前研究思路,并扩大了标准理论的解释能力,将“做-不做”效应和“特例-常规”效应整合成“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同时,该框架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数字中最普通的“4”竟然成了人们最忌讳的符号。车牌号忌讳有“4”;结婚绝对不选带“4”的日子。有些人对“4”的忌讳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遇“4”“14”“24”日时而谨慎出门;就餐时“4”号桌绝对不坐;四层带“4”号的楼绝对不买,生怕“4”带来晦气和不吉利。有的人为了得到一个所谓的吉利号“6”和“8”,而不惜花重金。连续号为888的车号被某富商花巨资购买;连续号为6666的手机号,同样有人愿意出高价,而“444”号绝少有人问津。于是南方的某个城市干脆将车号尾数的“4”取消了;一些开发商给楼层编号时,也取消4层和14层…  相似文献   

10.
王孺童 《法音》2006,(9):52-53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暂时的出家学处。受戒者必须离开家庭一日一夜,到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八”,是指有八种需要守持的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关”,即关闭的意思。“斋”,过午不时为斋。“戒”,防非止恶为戒。也就是说,能够受持这八戒,就可以防止身、口、意所造作的恶行,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的前七支为“戒”,最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所以合称为“八关斋戒”。对于此八戒的具体内容,在《中阿含经》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不论是乘电车还是坐汽车,每到一站,都会听到售票员同志说:“下车的同志们!请打开月票下车。”于是“打开月票”成为北京人乘车生涯的一句“熟语”。“打开月票”从语法上看是一个动宾词组。但“打开”这个动词和“月票”这个宾语是不配的。因为人们常用的月票,只是一个“单页”,即使再套上一层塑料皮,也仍是一个“单页”。无论如何不存在“打开”“不打开”的问题。如果“月票”放在钱夹中或装在衣兜内,那也是“拿山来”、“掏出来”的问题,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钓者悟钓     
《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钓鱼的高下不在鱼之大小,而在是否入“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应该是钓手的基本风度。  相似文献   

13.
“非”_般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含义。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非”在现代汉语中应用也很广泛。如: “非把这件事情办成不可。”(《金光大道》) “何况,夏太太又远非虎妞所能比得上呢。”(老舍) “非把事情办成不可”意思是“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办成,就不可以”。“远非  相似文献   

14.
反义词概说     
词和概念不完全一致,但探讨词义却不能离开概念。概念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其中有一种是不调和的关系。如“恶”这个概念是否定“善”这个概念的,所以“善”和“恶”便有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反义词就是表达这些不调和关系的词,如“生”、“死”,“革命”、“反动”,“赞成”、“反对”等。这说明了反义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说明了任何民族语言中为什么都有反义词。  相似文献   

15.
“我害羞”、“我挺懒”、“我胆子小”,“我害怕”、“我笨手笨脚”、“我总是担忧”,“我记性不好”、“我不善于修修补补”,“我数学挺糟糕”、“我不太合群”,“我太呆板”、“我不会烧饭做菜”,“我拼写不行”,“我动不动感到累”  相似文献   

16.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17.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种体现“道性”的自然、无形、无情、无名,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利而不害”的无为精神,谓之“无为之德”。大力弘扬无为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说的“不A不B”四字格的两个否定词“不”只各自否定后面与之搭配的A或B,而不是互相否定,表达肯定意思的双重否定四字格,如“不是不去”之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A不B”四字格的逻辑涵义内容丰富,或表达概念,或表达判断,或隐含着逻辑推理,下面略加分析。 1.不A不B=半A半B=半AB这类“不A不B”可当作正概念看。如: 不新不旧=半新半旧=半新旧不中不西=半中半西=半中西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半死活  相似文献   

19.
明代镇澄批判《物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不迁论》的“性住”。《物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评述的中道思想是日本最大的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的领导人池田大作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以传统佛教的“三缔论”为基础 ,并揉合其他思想家的思想 ,展开为“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生死不二”、“善恶不二”和“资社不二”等五个命题 ,分别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层面对当代社会所存各种问题作了分析 ,试图以“不二法门”来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提供理论性指导。其中不乏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