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本主义     
一种哲学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观的基本范畴是“人”的概念,并断言唯有从“人”的概念出发,才能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人本主义的拥护者有的站在唯物论方面,有的站在唯心论方面。唯物论人本主义的杰出代表是克·爱尔维修、路·费尔巴啥和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的著作阐明了人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1953年在通用电气公司作报告的时候,诺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尔文·朗缪尔率先提出“病态科学”的概念。按他的话说,“‘病态科学’是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他当年举的例子有对N射线和基因分裂辐射的发现。1981年,俄勒冈大学心理学教授雷·海曼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大会上,作了题为“‘病态科学’及其对治”的报告。海曼认为“病态科学”的定义应该加以扩展,应包括科学家对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论的顽固坚持,包括作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中的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在《问题·科学问题·科学目标》一文(载《百科知识》1987年第11期)中,曾对“问题”以及有关概念作出如下定义:问题——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求解——设法消除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疑难(Puzzle)——求  相似文献   

4.
1990年7月苏联伦理学家A·И·季塔连科教授访问我国时说过,最近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组织了以“道德是什么”为题目的讨论会。有位苏联名人评论说,研究了几十年道德的伦理学家还弄不清道德是什么,其是怪事。其实,对道德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并非易事。不同的伦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往往有不同的道德定义。道德是什么?怎样表述道德定义?这是苏联学者长期争论、不断探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早在50年代乃至更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哲学家就曾提出过应当把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和认识论的物质概念加以区别的论点。东德的施特恩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不过这种客观实在的属性、状态、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实在,然而它们不是物质。”“不应当把物质概念和‘物质的’概念混淆,……例如,运动、空间就客观地现实地存在着,它们是‘物质的’,但不是物质。”波兰的叶·埃尔施坦断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有一个反映一切物体的普遍属性的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并认为,通过说明物质对运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就能下这样的定义。苏联的瓦·图加林诺夫也认为,物质概念可分为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学习和研究他的关于思维心理学的重要原理,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心理学,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指出:“在提出科学的知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马克思还创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心理学的原理。”他的一些原理“不仅对认识论,而且对思维心理学都有重大的意义。它们不仅摧毁了统治旧心理学的朴素自然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思维观点,而且也为相符地理解大量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建立了基础,这些事实和概念乃是近几十年来对思维过程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恰当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有许多对思维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崔伟奇 《学海》2001,(4):5-8
20世纪 6 0年代 ,T·S·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范式”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的发展。这个概念现在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毫无疑问 ,范式总是与特定的、处于成熟形态的理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以范式为视角探讨哲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随着新世纪、新千年的来临 ,哲学能否再次发生理论“转向”(turn) ,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哲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当年 ,库恩面对人们对范式概念的责难 ,曾把范式的多种涵义归结为“科学共同体” ,并进一步明确为两种基本涵义 :专业团体 (…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律之一类的自然法是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在分析阿奎那的法律定义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自然法概念的性质和含义,最后还考察了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当我们还在呼吁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其实早已被西方文明所浸染,我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难以逃避这种影响,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失落了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有其重大的意义,“我心忧伤,念昔先人”(《诗经·小雅·小宛》)。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这里找到我们失落的根,回归到自己的家园。《周易》对现代的一  相似文献   

10.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对黑格尔思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今天已是没有争议的了。这就是说,不吸收荷尔德林的“结合哲学”,黑格尔要完成他后来的体系是难于理解的。这种见解我们今天虽然感到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终究也还是新鲜的。在十九世纪,人们还只是对黑格尔的成熟体系感兴趣;这也许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弗斯特尔未能把黑  相似文献   

11.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2.
(一) 个性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发展的动力是个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个性及其形成发展作怎样的理解、或者说对个性发展动力作怎样的理解,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拟从个性理论的两个相反命题试谈对个性发展动力的理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对于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在理解上如果不拘泥于名词,也不是曲解其原意,把内因、内部矛盾、内部东西(主体)、内部条件等,看作可以通用的名词,那末,关于个性发展动力的理论,可以说有两个相反的命题:一个是谢·列·鲁宾斯坦提出的。一个是阿·尼·列昂捷夫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逻辑著作总结了许多有关“说”(推理论证)的方法,这里介绍其中的“譬”(类比推理)、“侔”(附性法直接推理)、“援”(援例直接证明)、“推”(归谬式间接反驳)和“诺”(讲授科学时的问答法)五种。一、譬《墨子·小取》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即列举那个事物而说明这个事物。这是给“譬”式推理下的一个功用定义。“譬”式推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的推理方法。《说苑·善说》  相似文献   

14.
随着J-F·利奥塔(J-F·Lyotard)的《后现代条件》(1979)一书的发表,在大西洋两岸的哲学家中掀起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谈话.人们当然会注意到,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知识条件,即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科学日益分化的后工业时代的知识条件.关于这个问题曾有过许多的讨论,利奥塔的独特之处就是用“后现代主义”来刻划这个条件.我们可以从利奥塔如何定义“现代”理解他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拿“现代”概念指称“任何根据一种元谈话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这种元谈话明显地乞助于某种巨型叙述,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合理或劳动主体的解放、或财富的创造”.而“后现代”就是对“元谈话”、“巨型叙述”或“元叙述”,诸如黑格尔、哈贝马斯和其它形式的普遍  相似文献   

15.
总论读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贺耀敏·1·3)哲学与当代社会———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工作会议暨“哲学与当代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张鑫·2·63)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张曙光·4·12)和谐社会研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马俊峰·6·3)规范的类型和功能(徐梦秋张爱华·6·7)融贯中西、汇通古今———2006·北京政治哲学国际论坛综述(王洁敏·12·62)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复杂性(叶险明·1·8)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李醒民·1·1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四种关系简论———兼评孙伯…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虽然仍没形成象数学、物理学那样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和理论系统,但在大量、厌杂的概念、术语中总有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工作者,他之所以和“流行心理学”读者有所区别,其主要表现就在他掌握着这些基本的术语和概念。那么,哪些概念和术语才是这种最基本、最重要、应首先掌握的呢?为回答这个问题,乔治麻逊大学的C.阿兰·鲍纽进行了一种“沙里淘金”式的调查。这种调查不论对心理学教学还是词典编写工作都极为有用,而且甚至还能有助于人们对心理学重心的把握,因此其意义重要性是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苏联老一辈的心理学家康·康·普拉托诺夫所写的一本关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著作,是1982年由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约14万字。作者是从列宁反映论的立场出发来阐明苏联现有的心理学概念和术语的。他把这些概念和术语理解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论述心理学的原初概念系统。其中包括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18.
蒿志强 《天风》2004,(2):29-30
一、神学的定义——是什么 “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丁主教在其文集中将这种神学思考总结为如何把基督教的信仰和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成为既合乎理性又具有超越能力的理论。当代著名神学家约翰·麦奎利(JohnMacquarrie)定义“神学是通过参与和反思一种宗教信仰,力求用最明晰和最一致的语言来表达这种信仰的内容”。因此,神学就是教会在具体看得见的事工中所进行的“参与”即行动和“反思”即思考。常言道“不仅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实践总结出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神学是通过参与和反思一种宗教信仰而进行的,这是进行时态,不是一次性完成。尽管我们每个人(包括教牧与平信徒)的所做所思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得尽上本分。教会兴衰,匹夫有责。  相似文献   

19.
道德社会学中的“失范”(anomie)概念,是指社会缺乏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规则的状态,社会成员对什么是他们应该遵守的适当的社会规范存在着本质的分歧。关于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1858—1917)和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大师罗伯特·K·默顿(1910—)提出来的。 一 杜尔克姆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能力普遍衰弱,社会规范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一最近两个世纪以来,小说始终是文学的一个主要体裁,但小说的一般特性却远没有被确认。人们给小说下定义时往往集中在各类具体作品的形式特征上,结果这些小说定义只是认可了无数小说表现形态的这一种或那一种,如教育小说,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马塞尔·普鲁斯特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所写的那种小说。这样一些定义是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