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266名中小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表面型学习动机有非常显着的负相关,与深层型学习动机有非常显着的正相关,与成就型学习动机无显着相关;(2)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成功归因的内控分数成正比,但与失败归因的关系不大;(3)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有显着正相关关系;(4)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几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综合考察了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学习归因与学习策略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②学习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微弱而不稳定,其间需要学习策略作为中介;③学习策略和年龄对学习成绩的解释为21%,学习归因与性别对学习策略的解释为6%.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董圣鸿  张璟  熊红星 《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之后,西方学者在成就范围内对成败归因进行广泛探索,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就更少。为此,本研究采用MMCS归因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初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1958年,海德(Heider)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每个人都会化力气去寻找行为因果性,进行归因。如果认为行为由外部因素引起,叫外部归因。认为行为由个人内部因素引起,则叫内部归因。1971年。美国的韦纳(B·Weiner)提出了成败归因的模型。他认为,人们往往把成败行为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四种因素。其中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在因素,任务难度和机  相似文献   

5.
凌文辁  李林彤 《心理科学》2007,30(6):1474-1476
本研究在研制学习过程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航修企业员工培训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1)学习方式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成分;(2)实用型学习动机的员工倾向于采用实用型学习策略,而应付型学习动机的员工倾向于采用应付型学习策略。这一结果证实了Marton等人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决定其学习策略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级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两所师范大学的351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深层型动机为主导,同时也兼有表面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随年级升高,高师学生的三种学习动机都呈现出减退的趋势;并且成就型动机上存在性别差异。另一方面,高师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以深层型策略为主导,其次是成就型策略,再次是表面型策略。成就型策略和表面型策略表现出年级特征;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韦纳(Weiner·B)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有著述四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其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归因效果论。韦纳认为,学生在当前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就奋求是由学生对先前成败结果的归因引起的。将先前成功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提高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将先前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降低学生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按这一理论指导教学,我们就能通过改变认知变量——归因来提高成就动机水平,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介绍和研究韦纳的归因效果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亚玲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1,24(3):352-353
在当今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之际,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受到普遍关注。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如家庭资源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俞国良等,1998);外部奖赏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内在动机(吴增强,1995);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郭德俊等,1994)。而对学习策略是否影响学习动机?及如何影响学习动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运用教学实验、问卷等方法,探讨了学习策略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这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生学习策略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策略是指: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的心理加工过程。高职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在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特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Biggs(1987)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策略在年级、系部、性别、学校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佐证了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研究结果。动机与策略存在一致性,学习策略的特点可以看成是学习动机程度的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宏 《心理科学》2006,29(6):1474-1476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和SCL-90心理健康量表。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有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②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其心理健康有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胡桂英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2,25(6):757-758,724
1 前言  学习是导致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个人终生都面临的重要任务。进入 90年代以来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成了教育心理学新的研究课题 ,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 ,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以往众多的单因素研究表明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然而单个探讨其中的某一个影响因素 ,所得的结论难以比较和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是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SchellDF对自我效能感、归因和阅读写作成绩作过研究 ;而Zim…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随年级的升高,表面型动机的强度呈上升的趋势,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呈减弱的趋势;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来说,低水平的动机,往往更多运用一些较消极的学习策略,高水平的动机,能较多运用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并且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特点受不同类型学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社会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前言归因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行为原因的认知活动。近年来,探讨学生如何解释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研究颇多,但对归因的区域比较研究较薄弱;对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研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面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学生在几门课程中的成败归因的一致性程度的研究尚未看到。本研究拟从这些方面入手,考察①比较不同地区被试对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②比较不同性别被试在归因方式上的异同点③选取数学、物理学业成绩为归因对象.探讨被试对不同课程的归因有无差异。2研究方法2.1被试:选自上海…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可控心理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讨了主要可控心理因素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所纳入的可控心理因素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控心理因素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为数学学习动机、策略意识、积极归因和困难应对感对数学学习策略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研究提示,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应重视可控心理因素的作用并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归因风格及其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多维归因量表(MMCS)和自尊量表(SES)对研究生归因风格及自尊对归因风格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研究生归因风格呈现内控倾向,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对于成败,高自尊学生倾向于归因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自尊对归因风格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我归因指的是人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及成因推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外部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的较多,而对内部因素,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解释自己的学业失败,即对他们学业失败的自我归因研究较少.自我归因作为主体意识,无论其正确与否,一旦形成都会对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及未来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70名高中生的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掌握定向倾向强于女生,且在学习中更多地采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而女生则具有更明显的能力和内部归因。2)归因与目标定向、学习策略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3)复述策略和努力归因能够负向预测成绩,调节和努力管理策略可以正向预测成绩,而目标定向通过归因和学习策略间接影响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行为结果总要进行原因的解释或推断,这是人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人对行为的理解大体上归为三种:有时将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如环境、情境、他人的言行、诱因刺激等);有时归因于本性或内部状态(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性格与能力等);有时归因于两者的结合(即内外原因的结合)。研究这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称之为归因理论,它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等提出的。把归因理论应用到教育上,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控制点”有罗特和韦纳等人。所谓控制点就是自己所知觉、所承认的控制个人行为及其成败结果的内外力量的位置所在。它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有责任的认知倾向。罗特认为,有些人  相似文献   

19.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不少的心理学家运用这个理论,进行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说到归因理论,不能不提到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他和他的助手用归因理论来解释个体的成就行为。但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成就行为的结果。一般地来说,可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结于个人的能力、自己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归因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共抽取了400名在校大学生,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无论在成功或失败时,都很重视自身的内在因素;在获得某方面成功时,女大学生更多的归因于自己能力强等内在稳定性因素。当面对失败时也更多的将其归因为内在的因素,并认为自己以后可以采取某种措施或者更加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专业、年级比较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