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葛洪与中国道教目录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道教目录学是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对葛洪的道教目录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葛洪是中国道教目录学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中的《遐览》篇则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的第一部道教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2.
张粲 《宗教学研究》2017,(1):104-110
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3.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试析葛洪《遐览》的道教书目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洪是中国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 ,《抱朴子内篇》为其代表作 ;该书以篇为卷 ,且各卷之论述又相对独立完整 ,《遐览》为其卷之 1 9。本文对《遐览》的书目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作者认为 ,《遐览》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道经目录。  相似文献   

5.
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道教目录学则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南朝刘宋著名道士陆修静因对道教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与成就,从而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名震朝野,故在道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所著《三洞经书目录》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道教目录学著作,是书开创的道教典籍以“三洞”分类的分类法,既具划时代意义,又对后世道教目录学产生重大响影。因此,陆修静在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的贡献与历史地位应当加以研究和肯定。作者认为,陆修静对中国道教目录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完全可与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的刘向、刘歆父子和佛教目录学史上的道安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01,(1):138-140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在这里居住有26个民族,其中汉族和瑶族、白族、纳西族、彝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信奉道教。但是,由于“资料尤为罕觏”(方国瑜先生语),有关道教在云南的研究一直较为冷落。民国时期编修《新纂云南通志》,道教考部分缺略。20世纪80年代编纂《云南省志·宗教志》,道教部分基本上是前人单篇论文的改写和调查资料的分类汇编,并不能称为学术性的研究。尽管有数篇论文发表,也都因为缺乏系统的书面材料和受研究者本身道教学素养的限制,取得的成绩十分有限。云南大学历史系郭武教授花数年功夫所著《道教与云南…  相似文献   

8.
道教“美—恶”辩证论王知非道教美学的哲学基础,无疑建立在先秦道家哲学之上,而道家哲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朴素辩证法特征。这就使道教美学带有先天的、“遗传”的辩证因素。道教哲学又十分重视吸收上古的辩证思想因素(如《易》),且在汉魏以后多次与外来的宗教辩证思...  相似文献   

9.
道教“鬼律”是道教的律法,是对为祸人间的鬼怪进行处罚的律文。在早期正一派的《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经典中,“鬼律”就已经出现,但均已亡佚,所以在今本的《女青鬼律》和《玄都律文》中都未见“鬼律”。“鬼律”主要用于正一派的驱邪法术,当正一道士在驱邪时,以“鬼律”作为他们处罚各种为害人间的鬼怪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道教老学     
在道教史上,一批道教人士先后诠释《老子》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此形成了道教老学极其丰富的内容。道教人士解“老”,既对《老子》展开哲理性的诠释,又从信仰层面出发,进行具有道教特色的发挥。本文在梳理汉魏六朝至明清道教老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示了道教老学的基本精神:道教本位、生命关怀、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11.
出自先秦儒家《中庸》《大学》等经典中的“正心诚意”思想,两宋时期经过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儒家学者的重新阐释,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末至明初,道教清微派的雷法理论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正心诚意”思想的启发,主张“至诚感神”,并认为道法是否灵验乃在于修道者平日修行“正心诚意”的工夫。通过对清微派“正心诚意”思想的考察,我们认为清微派的“正心诚意”思想与经过宋代理学家重新阐释后,《中庸》《大学》等儒家阐述“诚”思想的经典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道教生命哲学是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在哲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以此关注道教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道教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思想根源何在。李刚教授所著《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出版)通过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发起主办的“道教与中国艺术展”,于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5月13日先后在美国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巡回展出。专门就道教艺术为内容举办展览,公开向公众介绍道教文物的艺术价值,这在国外是第一次,即使在国内也从未有过。 美国芝加哥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主任斯蒂芬·李特(StevenLittle)先生是这次“道教与中国艺术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李特先生能讲十分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于道教以及道教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有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一、“黄神”印“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道教“遯”义考──道教伦理研究札记姜生崇尚世,是道教伦理的一大显著特点。早期道教伦理之重要文献《抱朴子外篇》的第一卷,即以“嘉”名之。尚“”,构成为道教伦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尚精神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入山修仙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我们将考证和分...  相似文献   

17.
1993年秋,人民中国出版社向社会推出了一本关于道教思想史论方面的新著——《中国重玄学》(作者卢国龙)。“重玄学”,这是个使一般读者感到陌生的学派名称;即使是研究哲学思想史及道教史的学术界,曾有所涉猎、关注及此的人,恐怕也为数不多;至于对它有深研、卓识的人,便更为寥寥了。然而,它确是哲学思想史上被忽略了的一个环节,是道教思想上被忽略了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8.
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之密切程度,在世 界宗教史和医学史上极为罕见。过去中国民间有一种流行说法:“十道九医”,杏林中人也声言:“医道通仙道”。纵观道教发展流变的历程,历代兼通医术的道门名士层出不穷,同时在道教和中国医学这两个领域建功立业、彪柄史册的道教医家也不乏其人,可谓代代有之。清代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特辟有“医术名流列传”,汇集自上古至明末历代知名医家1308人,其中道士出身和深受道教影响、崇尚道教的医家达129人之多。除大家所熟知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这三位著名道医外,还有…  相似文献   

19.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饮食养生思想,也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岭南饮食文化就深受道教影响,其饮食文化之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一、道教养生思想对岭南饮食风俗的影响道教是重生的宗教,早期道书《太平经》就明确指出:“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如何重生、长生?道教认为饮食至为关键,《混俗颐生录》云:“食为性命之基。”为此,道教提出“饮食以养其体”的养生思想和“饮食以时调之”的养生之道以及节食、淡味、服饵等…  相似文献   

20.
谢清果在2008年第1期《宗教学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文化道教》。文章指出,"文化道教"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话交融的思想背景下,酝酿产生的一种文化理念。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