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观念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长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哲学的人回答:“和谐”。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回答:“动乱”。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和谐的本性,而中国近代史却是充满动乱的现实。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究竟应该对此做出怎样的评价?中国的前途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引起很多中国哲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谭培文 《学海》2004,1(1):5-10
所谓马克思的利益观,即关于利益决定思想、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观念.马克思利益观是否能中国化?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主要对中国哪些领域、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中国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中国化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如何?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利益观中国化课题所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的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的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的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个性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的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的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的"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的个性"的合理观念。  相似文献   

5.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贡献/吴家华∥学术界(合肥).1992,2.10~15马克思的晚年与人类学笔记/陈胜华∥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2,2.4~15简论马克思历史观前提(下)/单少杰∥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2,2.19~26究竟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兼答韩庆祥同志/赵卫∥哲学研究(北京)1992,4.21~27关于列宁的反映论/谷景华∥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呼和浩特).1992,2.11~15列宁对考茨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赵延民∥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2,2.47~51  相似文献   

6.
时下论述商品经济与道德观念的文章不少,但给人一个总的感觉是显得过于简单和浮幻。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商品经济所导引的伦理精神?我觉得,重温一下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在研究问题时所要廓清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这个角度考察商品经济,认定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经济形态,而不是生产力,它所研究的是以物的形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8.
<正> 应当怎样理解和看待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活的作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没有从理论上很好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以专著的形式,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的论著尚不多见。由李启谦、姜林祥先生主编的《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索,取得了可贵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有人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是说,马克思曾经从人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要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也的确可以看到这一点。然而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是否有变化呢?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略作分析。 一、前后有没有变化 马克思在早期写的经济学札记和手稿中,的确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敌视”人、“否定”人、“诽谤”人、“诋毁”人、“不关心”人的。马克思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之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这一图景呢?根据近来某些观察家们的观点,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所表述的自然概念是生态自然概念,按照其中的一位评论家的说法,马克思的这一观念蕴含着,“就人这一有意识的社会存在而言,他理所当然地会为了所有物种的利益而合理地、有意识地行事,这样做也是为了人自身的长远利益,因为自然是人的机体”。然而,正是把自然视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同一个马克思,同样把“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描述为“人类头脑的器官”。充其量来说,我们在此似乎遇到了一种受到极大曲解的身体意识。 然而,我们也许不应如此鲁莽地将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肢解。正如华滋华斯警告我们提防鲁莽的分析精神,他说“这是谋杀和肢解”。与此相反,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关于自然的概念,及其同马克思更大的问题的关系。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存在比这些相互冲突的身体形象所表明的更多的一致性,并发现存在比许多人也许会提出疑义的还更为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3.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透视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视角/郑元景,徐梦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丛大川//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对象化的内在悖反及其生态维度———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象化理论的深层解读/王熙恩//学术交流,2005.11论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种解读/刘荣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经典表述”的再阐释———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对“三个代表”思想与知识分子社会历史作用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 ,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认为 ,就知识分子问题而言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 ,它为我们考察知识分子的社会历史作用提供了三个重要的客观维度 ,使我们对知识分子社会历史作用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一、什么是知识分子 ?何谓“知识分子” (intellectuals) ?知识分子是不是有知识者的代名词 ?是不是凡有知识者都可称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外延究竟有多大 ?……在对这一系列问题提…  相似文献   

15.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探讨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深化实践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内一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者深入思想史,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哲学在本性上属于区别于“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实践哲学”理路,或者说属于区别于“理论哲学范式”的“实践哲学范式”。(参见衣俊卿;王南湜,第38页)可以说,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认识成果之一。那么,何谓“实践哲学范式”?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区别于“理论哲学范式”的特质究竟是什么?纵观国内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对此问题人们一般都是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来予以规定并…  相似文献   

17.
把斯宾诺莎哲学作为参照系,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该范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三重难题。第一,斯宾诺莎对马克思思想的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何者更根本?普列汉诺夫和阿尔都塞都认为间接介入是更主要的,他们由此围绕马克思如何扬弃德国唯心辩证法的总问题来回溯斯宾诺莎的理论地位。第二重难题由此衍生:马克思究竟受益于决定论的斯宾诺莎还是身心平行论的斯宾诺莎,其哲学精髓究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还是认识方法?阿尔都塞以后新生代的左翼思想家们在现代性批判的名义下建构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直接关联,这带来了第三重难题: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是否只能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保障?总体而言,“斯宾诺莎迂回”既有助于走出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王国,也蕴藏着以形而上学自然观反注唯物辩证法、乃至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窠臼的诱惑。  相似文献   

18.
“对自然的支配”是近年来学术界最流行的概念之一。不过 ,这次流行与以往不同 ,它是作为人们的批判对象而登场的。大多数环境主义者不仅坚信当今的环境危机根源于人类支配自然的态度 ,而且认为马克思也主张“对自然的支配” ,是同近代哲学一样的“绝望的哲学”。那么 ,究竟什么是“对自然的支配” ?马克思是否主张“对自然的支配”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是环境哲学的核心课题 ,也是我们今天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关键。本文将就国际上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做一个整理 ,提出一个有别于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解释。一、生态社会主义者的解释所谓“对自…  相似文献   

19.
(一) 智力圈的结构苏联著名科学家B·维尔拉兹基关于生物圈、智力圈的思想,近年来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均得到了深入地研究。但是,究竟什么是智力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大多数人都把“智力圈”同“智慧”、“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等概念联系起来。可见  相似文献   

20.
马里坦的学说在欧美流传甚广,特别在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的国家里影响更大。马里坦采用新托马斯主义的新花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调和论,来宣传新经院哲学,辩护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维护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诬蔑马克思主义。本文译自他最近出版的《道德哲学》一书中的第十章第三节。在这篇文章中,他大肆诬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在“一切问题上所谈到的人,乃是而且只能是集体的人”。“他一点不关心自由意志”。“他不考虑个别的人,而只看到社会的人”。因而,“马克思不承认有什么人性”。接着,马里坦又说:马克思主义宣称“国家最后也必然要消亡”,并且到那时候,“不应当有、而且永远不应当有任何超乎人以上的东西,甚至不应当有那种脱离了人而被神化在国家中的人的权力;这将是人本身最终被神化,或真正完满地恢复他的本质”。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无神论的人道主义,在这种人道主义中,人类进入理性主义的世纪”。换言之,这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但是,这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人的类存在的人道主义,是在社会中得到发扬和完成了的那种人性的人道主义,它却一点也不知道所谓人的人格是什么”。“它完全不知道那种在其本身上构成其自律性和精神性的人格是什么”。“它把个体只理解为社会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的人道主义中保持着黑格尔所主张的这种人的人格辩证的牺牲”。它“有一种神秘的‘纯粹的爱’,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由于这些精神,人献出了自己的心灵而再也找不到它,而且这些精神是出卖了人格本身、出卖了我们身上的自在的目的和上帝的形象而得到的。所以在精神界也同在社会界一样,人格也完全被辩证法牺牲了”。“这种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看作‘人的最高本质’和历史的最后原因的神学”。最后,作者硬说:“人们在马克思那里还发现了一种虽然被歪曲了的但是真正是基督教的因素”。特别“当他站在‘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的方面”,起来保卫“人性的尊严以及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群众的尊严感”时,马克思表现着具有“从基督教思想中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残余因素”。但是,这种“残余因素是被用来回头反对基督教思想的;于是一种不可和解的仇恨使得人的心灵中的一切基督教的真理归于消灭,只胜下这种残余物的真理还保持着它的爆炸力。这就是说,马克思是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一个异端之徒,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基督教的一种异端’,是基督教的最新的异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