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腾崇拜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灵的原始形态,其形象的嬗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四灵崇拜的形成也是其本身内外兼修的产物。四灵发展为四灵信仰,这与四灵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特征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汉晋时期人们信仰观念转化的结果。随着道教的产生,四灵信仰逐渐被纳入到道教的范畴,其信仰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被神化,从而完成了四灵信仰道教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钟邦定 《天风》2003,(10):52-53
“属灵”和“属世”是广大基督徒在基本信仰不变与所处时代不断相适应的提高升华的实践过程。应当承认,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目前仍处于初创与发展的第一阶段,但神学思想建设的主流势不可挡,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已经显现出来。它之所以得到中国教会和广大信徒的支持,根本原因是它代表了中国基督教前进的方向,它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21世纪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它是  相似文献   

3.
“灵”在早期思想的整体语境中反映了一种介于秩序性与神秘性之间的复杂状态,这导致它的思想内涵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神”与“灵”的张力关系是理解“灵”的重要路径。“灵”在思想史中一方面表现为“灵德”的礼仪特质,一方面表现为“灵巫”的原始性与超自然性。“灵”与“令”的假借关系不仅是单纯的语文学问题,而是带有秩序与天命的复杂背景。  相似文献   

4.
经文:大5:1—16 主耶稣登山训众篇,奥古斯丁称它为“登山宝训”,这实在是历代基督徒甚宝贵的教训。因它是基督徒灵程的梯级与实践的准则。我们的灵程若依照主的宝训而高攀,以及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余督兵 《天风》1997,(4):9-11
经文:大5:1—16 主耶稣登山训众篇,奥古斯丁称它为“登山宝训”,这实在是历代基督徒甚宝贵的教训。因它是基督徒灵程的梯级与实践的准则。我们的灵程若依照主的宝训而高攀。  相似文献   

6.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9):24-25
这个专栏过去三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一段落,谈论了我们对天父上帝的信仰。今期开始我们进入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二段落,这段落论及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信仰。相比起其它段落,第二段落篇幅明显最长。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在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这是我们信仰的独特性。我们基督徒不只是“信上帝”的人,更是“信耶稣”的人,是基督的  相似文献   

7.
信仰     
王雷 《天风》2008,(14):40-42
在基督徒的生活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信仰是神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人得以认识神并实践神旨意的必要途径。不仅如此,通过信仰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属灵的经验和属天的福分,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他们听了太多太多的教导,却还没有触摸到那位道成肉身与人同在的基督属灵,是基督徒应有的身份属性,也是每个基督徒一生追求更深认识神的表征之一。圣经告诉我们"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参林前2:15),也教导我们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参林前14:1)。总而言之,对于基督徒而言,拥有属灵恩赐是人人向往的。这样的追求与渴慕原本是好的,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有很  相似文献   

9.
闻道 《天风》2009,(4):25-25
基督教历来强调信心,在圣经里,在基督徒生活中,“信心”二字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圣经所提信心伟人有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约瑟、摩西等(参来11:),对基督徒而言,面对“信心”二字常常是信仰操练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计文 《天风》1999,(10)
“灵……悟性……”(林前14:15) 什么是“灵”?灵一般指心灵式灵性。 什么叫“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保罗对哥林多教会强调,在信仰生活上,“要用灵……也要用悟性……”(林前14:15)这实际上应该成为每个基督徒属灵追求的一个原则。 有人曾片面强调过,信仰上人要“不用头脑,单用灵”,理由是“头脑就是魂的东西”。那等于说要人否定悟性思考,否定人运用心思,甚至背弃常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热心有余”,但“智慧欠缺”。往往失之偏颇,失之癫狂。  相似文献   

11.
属灵     
《天风》1994,(7):42-43
教会生活中也许你不难听见这样的话:“啊!那人真属灵。”或“唉!这个不属灵。” 本来,人皆为神按自己形象所造而成为“有灵的活人”。尤其是当一个信徒依赖主的宝血得蒙救赎而成为神的儿女时,他应该已经就是一个属灵的人了。但这仅是就地位而言,而我们通常讲的“属灵”与“不属灵”所指的是信徒灵命生活的实际表现情形。 属灵的人既已接受那被钉死。  相似文献   

12.
属灵与否,一直是中国基督徒信仰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关于属灵问题的讨论也长期吸引着教会牧者的眼球。上世纪50年代,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以后,教会领袖、牧者同样将属灵问题的讨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希望借助"神学三人行"这个平台,梳理中国教会关于属灵问题讨论的主要观点,供广大信徒和教牧同工参考。我们首先讨论什么是属灵?或者说属灵的含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景健美 《天风》2016,(6):33-34
基督徒择偶要考虑“门当户对”吗?在笔者看来,简单的门当户对并不是基督徒择偶的黄金法则。门当户对是传统的看法,我们应当有现代社会新的考量,也应当听听进入婚姻的基督徒的说法,更应当知道,圣经中有帮助我们建立幸福婚姻的法则。  相似文献   

14.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5):22-23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利用闽台民间寺庙的签诗资料 ,分析了灵签贞卜与风水信仰的密切关系。灵签文本中的风水主题 ,既暗藏了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真实信息 ,也反映了签诗 (或解签 )作者的文化认知心态。而抽 (解 )签者参与灵签文本的风水知识资源或风水吉凶判断的解释和批评的过程 ,显然刺激了风水信仰与神灵崇拜之内涵的互为触动 ,不仅使得风水信仰逐渐沉潜为民众的“社会记忆”及文化习俗成为可能 ,而且使得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化入民众的社会意识结构成为可能。在抽签这种“依附性宗教仪式”中 ,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功利缠绕成经纬线 ,共同编织了风水信仰的神圣帷幕。  相似文献   

16.
“救世济人”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 基督徒到底该如何去实践神的道?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神的话就像一颗葡萄,是让它在我们里面腐烂,还是让它成为甘醇可口的葡萄美酒呢? 其实,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有两类基督徒,一类为“吝啬的基督徒”,他们只顾个人的灵修,不顾他人的需要,虽有“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17.
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会内部,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不相干”,“基督徒和其他人不相配,不能同负一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问:“基督徒可以跟不信教的人结合吗?”再推而广之,我们又会问:“基督徒能否跟不信主的人交朋友?或者说,能不能跟不信主的人交往?”我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人类社会群体里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不与外界交往和接触,不与持不同信仰(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来往,自我封闭、自我隔离。事实上,我们有着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包括国际友好往来)。中国的基督徒和不信教的广大群众一直长期生活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  相似文献   

18.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7,(10):30-32
"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 我们在上两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有关圣灵的位格和工作的教导.然而《尼西亚信经》在宣认了圣父、圣子、圣灵后,还继续紧接着宣认"我们信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有些读者可能会疑问:基督徒崇拜、信靠、委身的对像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教会不是上帝,只是一群有特定信仰的人(基督徒)组成的团体,为何会在信经中出现?为何谈过父、子、灵之后,仍要提到教会?难道教会是基督徒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9.
恩惠 《天风》2005,(9):18-19
作为教会牧养工作的重要补充,培灵会有其特殊的作用。正如有人说:培灵会对有的人而言有时好像打“强心剂”一样,让人有了“起死回生”的经历。但如果教会不注重平日的牧养,只靠“培灵会”来替代其他牧养工作,则这个教会的团契生活必然是扭曲的。现在沿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某些教会中流行建堂“攀比风”,有些教会负责人,举行“培灵会”请讲员也得进行攀比。在“为了让信徒多得帮助、多有享受”这样的理由之外,是否也带有“旧生命”中的“巴别塔”虚荣心理?看谁请的讲员“知名度”高,吸引力强?于是乎,你请外地的,我就请外省的;你请省外的,我干脆请国外的,似乎越远越好——  相似文献   

20.
刘洪海 《天风》2003,(6):45-45
有位牧者曾经说过:“书为我读,我为主用。”这一句与时俱进的话语,为当代的基督徒,特别是教会中的知识分子,在求取知识与信仰方面开辟了一条道路。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走向小康。生活富裕了,追求知识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基督徒在文化知识的领域里更不能落伍。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基督徒如果只要信仰,不要知识,就不能把信仰更确切、更系统地阐述明白。只要信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