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曹贤才  王大华  王岩 《心理学报》2020,52(8):982-992
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 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获得依恋安全感。然而, 现有研究对内部表征通达途径的考察忽略了情节模拟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考察是否可以通过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研究招募正处于恋爱关系中且恋爱时长超过6个月的大学生46名。前测评定依恋相关的困境情境; 3天后实验组被试进行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任务, 控制组被试进行情境结果的撰写任务, 并再次对情境进行评定。结果发现, 相比于控制组, 情节模拟组预期伴侣的反应性和依恋安全感有更大提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可以通达伴侣可得与反应性并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马原啸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67-1979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彩娜  孙颖  拓瑞  刘佳 《心理学报》2016,(8):989-1001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安全依恋启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考察了特质依恋风格的调节效应。实验1采用回忆书写任务启动安全依恋,采用3(启动分组:安全依恋启动,积极情绪启动,中性启动)×3(目标词类型:信任相关词,信任无关词,非词)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启动分组对信任词汇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积极情绪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相比,安全依恋启动能显著提高信任的词汇决策反应时,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实验2采用被试间设计,考察安全依恋启动对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启动组被试在信任决策中分配的金额显著高于中性组被试,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研究结果验证了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拓延–建构环"效应,对于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秀娟  王娜  韩尚锋  刘燊  张林 《心理学报》2018,50(11):1292-1302
分别从特质依恋和状态依恋角度考察施助者的依恋安全在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求助者面孔可信度影响助人行为, 面孔可信度高的求助者得到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面孔可信度低的求助者; (2)施助者的依恋安全调节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安全依恋能有效缓冲低面孔可信度带来助人行为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有助于提升社会安全感和促进亲社会行为, 因此应注重依恋安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考察122名21-27个月龄的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实验室程序包括儿童的自由活动、与陌生人的交往、在多种压力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与母亲的分离-重聚等.结果发现(1)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室观察程序能够有效地测查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2)中国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有四种类型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分布比例分别为11%,73%,7%,9%.其中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表现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儿童的行为大体相同,但淡漠型和缠人型依恋为我国儿童所特有,其表现特点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及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已证明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情绪调节作为一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为何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扩展过程模型将情绪调节分为三个阶段, 并清晰地描述了情绪调节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该模型来看, 在情绪调节的三个阶段均可发现与依恋有关的个体差异, 并且依恋对于情绪调节早期阶段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后期阶段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在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的同时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 设计新的实验范式以证实情绪调节三阶段的连续性并探索依恋影响情绪调节的潜在机制; 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此外, 未来的干预研究应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善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9.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安全依恋启动具有一系列积极心理效应,且表现出启动效应普遍性与特异性的共存。两种属性的区别在于个体非安全依恋风格是否参与调节,这一调节与个体的依恋策略使用和概念联结程度紧密相关。当前,对于安全依恋启动内在机制的探讨集中在情绪缓冲与认知调控过程,本文回顾现有关于安全依恋启动的主要结论与解释,整合安全依恋启动的神经基础,并纳入依恋风格的调节因素,提出一个安全依恋启动的情绪/认知协同作用模型。最后围绕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认知革命背景下, 依恋研究出现了社会认知转向, 研究兴趣正在从关注依恋个体差异转向差异背后的依恋图式, 研究范式也从观察测量转向以启动为代表的精细测量实验范式。依恋启动实验范式分为安全启动和不安全启动, 启动材料会激活不同依恋图式, 促使个体分别采用安全依恋策略、过度激活或抑制激活策略,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而这些模式又会调节启动效应, 形成动态的启动反馈回路。未来研究应对依恋图式的成分、结构进一步细化, 关注依恋焦虑与依恋启动的关系, 并从加工时间进程视角探究依恋启动对后续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恋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的依恋理论主要包括习性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而对于依恋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的依恋研究,依恋的精神病理学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本文将对此做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阈上或者阈下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使个体获得暂时的依恋安全感,并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揭露行为以及更少的欺骗、歧视行为和道德脱离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启动激活的依恋安全感迁移至外显行为。脑神经活动是迁移顺利发生的生理基础。今后的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度的实验条件,以其它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或者结合当前研究提出的迁移视角,进一步探索安全依恋启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80年代后依恋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依恋研究的新的进展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⑴对不同年龄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 ;⑵对依恋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中的研究发展 ;⑷跨文化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它还会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学步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和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学龄前儿童创造力潜能的关系。参与者为92个家庭,儿童14个月时编码亲子依恋安全性,25个月时编码母亲将心比心,61个月时考察儿童创造力潜能。结果发现,将心比心与创造力潜能正相关;依恋安全性调节将心比心及愿望和认知状态评论与创造力潜能的相关,正相关关系仅出现在依恋安全性较低的亲子对。故本研究表明母亲将心比心对提升依恋安全性较低儿童的创造力潜能有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编制适用于老年人的夫妻依恋测量问卷,将18份常用的成人依恋问卷的题目作为最初的项目来源,经过预试初步筛选得到85个项目。对434名60~88岁的社区老年人进行施测,并对施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形成《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该问卷包含18个项目,分属于安全、焦虑和拒绝三个维度。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夫妻依恋状况。运用《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对样本的依恋模式进行考察,发现老年人夫妻依恋模式的分布特点表现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焦虑型依恋,最少是拒绝型依恋。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战的发生让人们处于一种本体不安全的状态中, 即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本文研究了消费者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 相比本体安全感没有受到威胁的个体,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度更高, 其中家乡依恋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更倾向于依恋可以提供常规生活和构建个人身份的家乡, 以此寻求本体安全感恢复, 从而增加了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实验结果还发现, 自然栖息地情境展露在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作用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展露于自然栖息地情境时,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能够通过对自然栖息地这一更广泛的地点依恋来对抗本体安全感威胁, 不再需要寻求家乡依恋来缓解本体安全感威胁, 从而使其在对家乡品牌和非家乡品牌的偏好上不再呈现出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丰富了现有本体安全感和品牌偏好的相关研究, 为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本土营销策略, 具有丰富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贾成龙  吴婷  孙莉  秦金亮 《心理学报》2023,55(3):455-468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动物社会依恋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对人类依恋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致的结论是无论婴儿还是成人,不安全依恋个体的心率、皮质醇水平高于安全依恋的个体。而在依恋系统激活时婴儿和成人的脑电活动和大脑的功能定位研究却发现了不一致:较之安全依恋婴儿,不安全依恋婴儿的左侧前额大脑区域显示了较少的活动;成人依恋类型的脑机制研究并无定论。所有这些研究多为相关研究,今后有待于在神经生物水平上对依恋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内部工作模式的意识和无意识性、母婴依恋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特别是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以及母婴依恋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 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 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 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 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 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 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LPP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 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 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 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