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卓越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画家。他的山水画艺术浑厚华滋,笔墨高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极具个人风格的"书写式"创作手法,对其以后的山水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当代"黄宾虹热"的背景、对黄宾虹艺术"书写意识"的界定、书写意识的主要来源、强化过程、在绘画中的体现、书写意识的扩展等方面,试对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书写意识做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家黄宾虹的作品为我国的山水画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其所创作的山水画具有"返虚入浑""墨沈翻腾"的雄浑气象。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表面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然而却可以在纷乱复杂的画面当中看出其人生体悟的表达,这不但使其绘画的观点得以陈述,也使其老庄哲学的精髓得以讲解。他为何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主要是由于其山水画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对黄宾虹山水画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之后具体对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从中领悟到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绘画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赵腊梅 《美与时代》2004,(10):26-27
黄宾虹(1865.1.27-1955.3.25)是中国画历史上的里程碑.黄宾虹的艺术理论及作品影响着众多画家及美术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审美感觉.他的画功力深厚,笔法厚重,层层渲染,达到了他毕生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最高境界.黄宾虹山水画具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有着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而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中国山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文章将从蓝瑛的山水画作品为出发点,浅析蓝瑛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5.
窦宪敏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太行山水画家,他的太行山水画独树一帜,带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故乡情结是研究其山水画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窦宪敏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形象塑造的精神内涵及笔墨语言分析,探索与解析太行文化精神。利用荣格分析心理学阐释窦宪敏故乡情结的成因、故乡情结在其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与梳理其故乡情结的发展脉络和作品价值。通过研究窦宪敏的太行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让更多的山水艺术爱好者了解窦宪敏,感受其艺术风格及价值,同时也在美术理论与创作上为山水画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山水画,它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每代画家们用笔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万物的写照,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是对笔墨认识的一种展示。它是中国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中的主体,是绘画学精神的体现。笔墨吸自然万物之灵性,承载文化历史之传承。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它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面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绘画画在陶器上。秦汉,宫殿壁画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以来,在山水画领域能够承前启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画家屈指可数,李可染就是其中一位。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李可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映照了中国山水画的转向与发展,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等改革中国画的论断,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格局,构建了刚健清新、沉雄壮美的笔墨形式,塑造出了凝重深远的现代山水画风范。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现代国画中的杰出人物,他为国画现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宾虹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革新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其对国画笔墨表现的独特见解和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五笔七墨"的绘画技法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和运用,开阔了中国山水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黄宾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山水画从古典传统进入现代形态的一个重要中介。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同时结合具体作品来赏析黄宾虹山水画所具有的现代气息,从而得出黄宾虹绘画精神是一种糅合西方绘画艺术元素又不失传统本色的具体创新实践,以期对我们现在中国画的创新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魏晋至今,山水画发展了一千多年,其间,山水画家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不同流派对待传统存在“摹古”与“创新”两种分歧。清代画家深受南北宗论的影响,摹古是当时画坛的主流倾向,当时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极力追求笔墨。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石涛是与他们不同的一位画家,他不仅能把传统化为己用,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跳出南北宗论的约束。石涛注重个性的解放,运用自己的法度,展现自我的风格。石涛绘画语言的独创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中,故介绍了石涛山水画的三个历程,对他的绘画思想、技法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2.
刘瑶 《美与时代》2023,(1):60-62
唐允明是一位具有极强思辨能力和敏锐知觉的画家,他特立独行,对事物大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野山》开始,其就显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在笔墨语言和图式构成、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作品具有超前的时代气息。研究其山水画创作的审美特色,厘清其创作思路和审美追求,对当今正在山水画创作中摸索的新生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不只是一味地学习古人笔墨形式,更不是如西方素描对现实景象的照搬照抄,而是画者将客观物象加以主观思想提炼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有赖于画者身处的历史背景及个人修养,借以画面传达出的一种文化精神,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北地区,山多地少、岩溶广布,有着错综复杂的丘陵。丰富的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各地的画家为之挥毫泼墨,造就了许多风格鲜明的山水画家。以桂北地区的山水为题材,知微见深,深入发掘桂北地区山水所蕴含的自然属性及人文内涵,通过对众多画家描绘的桂北山水画作品笔墨语言分析、研究,探求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及创作规律。通过艺术家们对桂北山水形态审美意趣的笔墨表现,来探讨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14.
地域·自然·心象——中国山水画"地域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域化特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着眼于人文传统的角度,来研究"地域性"的品格、色彩与精神."地域性"的美学基点对于不同画家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出了地域性自然之美对山水画创作的有效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将形成一种山水画艺术地域性自然之美与山水艺术心灵双向互证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和以禅通画的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也体现和验证了禅宗思想对他艺术追求的影响.本文试从董其昌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运用、画面意境的追求及创作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禅宗思想对董其昌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伟大艺术家,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上的成就,在美术史上有着突出贡献,他精研传统并在传统上大胆创新,把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他的作品里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他的绘画思想对于传统的深刻反思,独到的审美感受,对笔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国画"内美"之审美境界的展开,均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因此,本文笔者深入研究了黄宾虹美学思想,追本溯源,彰显中国绘画风格,重塑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笔墨是架构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和历史积淀之上,有别于西方绘画里的重写实、重透视、重明暗等艺术特点,是中国画高度精炼的审美体现.山水画笔墨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丰厚的审美情趣,笔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既是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体悟摹写,也是山水画家人文精神与品格的无限外化.  相似文献   

18.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宾虹在“内美静中参”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发展了传统“遗貌取神”的写生法,即在山川造化中寻找发现契合于笔墨变化的“内美”,并藉此来夺造化之“神韵”。而张大千继承了传统的“形神兼备”的写生观,并参照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从泼彩、泼墨方面对中国山水画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