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启蒙运动的启蒙——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的本质是用知识来取代意见,它最终落实为以知识的探寻为根本目的的生活。而启蒙运动的本质则是把启蒙的精神运用于社会改造的过程中,这包括"启蒙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启蒙化"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启蒙与政治的完美结合。但是贯彻到底的启蒙运动一定会走向自我瓦解的终点,因为启蒙对于启蒙运动的反思恰恰必须成为真正的启蒙的第一主题,也就是反思启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启蒙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既有其因相似的时代大背景而形成的共性,又有其与具体的文化、历史、民族相联系而产生的个性。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与西方的启蒙运动相似,都是以理性思考启迪民智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专制主义。但是,中国的启蒙需要摆脱的枷锁来自封建伦理的桎梏,其特征是“伦理启蒙”。它始于明末清初对德性主义人性论的批判,其锋芒触及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徐嘉 《学海》2007,(6):67-71
虽然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但是,当其他启蒙思想家对理性、文明、科学、进步充满赞美时,卢梭却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敏锐地觉察到了被神化的科学理性所隐含的危险,揭示了科学的进步与道德风尚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他对科学伤风败俗的指责并不严谨,但却以"伦理的理性主义"的视角触及了启蒙时代的重要问题.这不但成为他后来学说的出发点,也开启了启蒙运动对唯科学主义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4.
反抗“思想的统治”符合启蒙的基本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分。这种区分实质上又体现为二者在如何推进启蒙问题上的分歧。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德国视域且向往法国版的启蒙,有相当的激进性和革命性,但未突破黑格尔哲学的基地,止步于宗教批判、观念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启蒙,堵塞了继续启蒙的通道。马克思则实现了新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融合了英法德启蒙传统,超越了之前启蒙的逻辑,实现了从激进启蒙到反思启蒙再到稳健启蒙以及从资产阶级启蒙到无产阶级启蒙的转向。这是对启蒙的再启蒙,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启蒙精神,使启蒙人道理想有了现实可能。马克思的方案至今仍有积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理性与现实的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一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与现实相统一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相似文献   

6.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美利坚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宗教热忱与世俗学识的结合,以及理性、科学和宗教在美利坚社会中的共存与相融。这一历史时期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生产性,由此形成了自然神论、惟一神论、普救论等神学观念和信仰形态。这些融合理性和启示的理性宗教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信条,包含了对神性、人性和人类福祉的乐观信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同时也为美国早期的社会变革、道德思考以及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8.
刘森林 《哲学研究》2022,(3):16-25+125
现代犬儒主义对启蒙秩序与价值理想的伤害,还有其定义自19世纪以来无甚根本变化的事实,使得马克思对犬儒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更显重要。马克思对“犬儒主义”一词的使用,既有古典的意味,更具现代的意涵。自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犬儒主义经历了从率真到伪善,从声称看透真相到声称看透一切真相并拒斥一切真与善,从德性自足到理性的工具化,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从蔑视快乐并追求灵魂之善到以物化敉平一切价值,从自然欲望的简单满足到以文饰形式遮掩世俗欲望,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分裂等转变。这些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犬儒主义已被虚无主义吞噬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者为了避免虚无而执著于物化,又在物化追求中进一步虚无化。现代犬儒主义是启蒙的怪胎、病变和异化。现代启蒙必须克服这种病变,才能确保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发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哲学何以进入到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诉求的现代哲学,它在回应近代科学思维向人文精神领域的渗透时是怎样确立哲学的思考范围并开辟现代哲学的新方向的,这尚是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启蒙时代以来理性的扩张和知识的进步所构建的生活世界图景及其现实困局,以确认现代哲学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意义与价值。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自从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10.
自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的巨大成功,科学理性逐步取代宗教神性也成为人类的信仰对象.可是,随着高科技引发的全球风险与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理性作为人类的信仰对象再次遭遇了严重的价值危机,由此导致人类信仰的伦理化转向,这将是事关人类文明转型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余大庆  李希言 《学海》2004,1(4):18-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建构上具有缜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因而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这集中表现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上。这种内在统一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其中主要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与运用规律的历史主体的统一等  相似文献   

12.
《原道》2015,(1)
荀子关于"王霸之辨"的理解,至少有三方面的推进:其一,扬弃了孟子"王""霸"对峙的二元模式,代之以"王""霸""权谋"的三分格局,为化"霸"入"王"提供了价值可能。其二,打破了只从"君""民"两维论说"王""霸"之别的固有思维,充分重视"能臣贤相"的政治作用与历史意义,为化"霸"入"王"提供了主体担保。其三,建构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儒"术"新范式,既视"术"为德性的外在显现,又将其与灵活应变的政治能力相联系,为化"霸"入"王"提供了行动指南。荀子"王霸"观既与孔孟一脉相承,又有不同历史境遇下的新开展;后者在丰富理论的同时,也埋下异化的隐患。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真正实现了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并从存在论意义上将实践理解 为伦理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关于行为规范的伦理学,伽达默尔的“哲学伦理学”从存在论 的高度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内在联结,并把价值存在论问题当作伦理学核心,通过实 践理性反思,回溯前科学的人与对象的原始关系即人的现实存在的明见性来思考和确立人 的普遍价值意识与“共同的伦理”。同时,伽达默尔指出了当前伦理学发展的困境和新突破 的可能:既继承和吸收康德的先验主义道德哲学的严格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纯粹性和无条件性 ,又高度重视和肯定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人之具体存在伦理经验的有条件性、可疑性、境况 性,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作为一门哲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考触及 了伦理学本身的存在论分析,是当代伦理学发展不应忽视也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庞晓光 《哲学动态》2008,167(3):82-88
长期以来,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密切关注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克莱姆克(E.D.Klemke)深刻地洞察到,在“科学与价值”这一词汇下面,所涉及到的方面是复杂的,包括理性、客观性、主观性、纯科学、应用科学等范畴,[1]甚至现在讨论得很激烈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也可以看做是这一问题在当代水平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和重建.他力克传统哲学过分专业化和狭隘化的弊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解蔽",揭露传统哲学在理性的面目下为传统信念和习惯精神辩护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哲学的本质应当是人文的而非科学的,哲学应当把自己扩展到文化范畴;哲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沟通机构,其沟通的途径是文化价值批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好的价值与生活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杜威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文化哲学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首创精神,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道德理论:①辩证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确立了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道德原则;②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方针;③科学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④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一代新人的具体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任剑涛本文拟围绕四个方面讨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冯友兰人生境界实践的评价导出的问题,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言说方式及其内涵的方法抉择,分析人生境界说的生成机制与它的人生指向,及这种指向在现实人生境遇中的实际导向能力。一、在批评与辩护之间冯友兰的哲学是构造性的,因而是体系化的。冯友兰的人生是职业化的,是一位职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的生活氛围是中国化的,个人学术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的,但祈求传统的现代生机。这种背景,导致人们在论衡冯友兰哲学与冯友兰…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的意义上,现代化的任务在于建构赋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与承载现代性价值的人 权。这在中国的语境中被转述为"民主"与"科学"的实现。但是,民主与科学自"五 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迄今仍被确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性课题。这就迫就使我们不能不 回眸反思:何以符合现代化规律的"民主"与"科学"历90年沧桑依然难以落实?而回眸 的结果犹如醍醐灌顶:这其中的缘由,除了客观的历史境遇以外,"五四"精英们的原初价 值中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二难矛盾,由此导致了"民主"与"科学"难以有效地进入实践 领域。由于陈独秀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又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先驱, 因此,本文借助剖析他的价值思维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