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论断:苏格拉底的"定义"指向事物普遍本质的内涵,这和柏拉图的"理型"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定义"是"理型"的思想来源。但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视域中,这个论断很难成立。"定义"指向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知识领地,"理型"则指向作为超感官之物的道德知识领地。在苏格拉底哲学中,道德知识领地的正面断定是通过"精灵"(■)完成的,"定义"仅仅通过其消极性产生警醒作用。"精灵"才是柏拉图"理型"的真正思想来源,而两者都是在道德哲学的背景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理念论”辨正──再论哲学的价值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谓“再论”,是相应于已发表的拙文《康德哲学辨正》(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而言的。同是借着西方哲学史的话题对过分逻辑化或认识论化了的哲学思维作一种反省,本文更多地把意趣寓托于对“理念”的某种真际的抉发,而无意一一驳法关于柏拉图哲学的其他种种理解。一、“理念论”的初衷在柏拉图的“理念”被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不少学者的著述一次又一次作为“共相”的绝对化作了批判后,这里试图对被批判的对象作另一种分辨。问题当然不在于对哲学史上这一著名范畴更多地赞誉还是更多地责备,而在于这一范畴的品评者们是否真正…  相似文献   

3.
探讨形而上学的原初制作,意味着要从技艺的角度去追问原初形而上学的构造。本文拟从语言技艺的技术现象学视域,来尝试探索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之原初形而上学制作的隐秘。一、原初形而上学与语言技艺一般认为,形而上学的形成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初步完成。(张志伟等,第16页)这个观点并非没有争议。譬如,  相似文献   

4.
谭杰 《现代哲学》2023,(3):155-160
晚明时期,与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的系统译介不同,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思想,是点缀于主流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译著和其他各类西学著作中而传入中国的。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所论通往天主的三条道路,对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思想多有倚赖,且可能受柏拉图主义者费奇诺的“古代神学”思想启发,在中国古籍中寻找天主存在的痕迹。普罗提诺的“流溢说”和柏拉图的灵魂论,则是作为正统创世说和灵魂论的典型异端被引入中国。在伦理学方面,“罢辣多”多次现身说法,以故事和格言的形式,在童蒙教育等方面进行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5.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4,(3):104-108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对上帝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范型论是基督教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论,其主旨就在于理解创造的本质,理解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波纳文图拉是中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将范型论作为理解创造本质的钥匙,将它看作是整个形而上学的核心.在思想上他对当时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持批判接受的态度,而追随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路线;他通过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将奥古斯丁主义的范型理论发展到顶峰.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从最初规定的确认与演变理路来说是对“逻各斯”本身的追询与探讨,力图“以同样的方式在一种精神本原———逻各斯发现世界的本质”(策勒尔,第48页),进而演变成柏拉图关于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规定是说明“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的基质依据。在他看来,在“存在的存在”的根基之处,科学、神学与哲学是一体的。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理论奠基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哲学从旨趣与结构方面,乃至在其本性规定方面,就成为了“形而上学”。这样,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它对于每一个存在物而言都是真的,并且…  相似文献   

8.
柴昭华 《美与时代》2014,(3):138-138
德莫克利特,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生于希腊东北部的阿布德拉一个显赫家庭,众所周知,德莫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史上三大不同性质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他十分重视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有相互的关心与同情心,而不是像自然事物仅仅服从某种必然性。他拥护奴隶主民主派,还是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西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熟悉数学,教育和艺术。其美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起源的前述谓经验之现象学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中, 理论理性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运用逻辑阐明人类知识的来源及其性质。关于普遍必然的真理性知识的追求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家们自觉担当的使命。但是, 休谟的怀疑论迫使哲人们去思考“经验知识是如何构造的”问题, 即关于事物“是什么”的认识何以是可能的问题。康德的先验原理把先验逻辑划定在知性和理性的范围内, 从而把经验直观的内容 (质料 )排除在逻辑之外。胡塞尔则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述谓化”的知识, 逻辑的东西必须到直观内在体验中寻找其隐秘的起源, 这就把逻辑的东西的范围延伸到了前述谓经验的…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领域,我们应该追求道德智慧,还是追求伦理知识,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智慧”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成为“知识炫耀”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哲学探讨有深刻和浅薄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别。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去寻求论据。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在《蒂迈欧》和“未成文学说”中所讨论的生成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在与前者的对话中形成的.无论是三本原的生成模式学说,火、气、水、土四元素相互生成学说,还是由四元素生成同质体的理论,甚至个别事物的生成理论,亚里士多德都从老师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表明亚...  相似文献   

12.
在《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伽达默尔批评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造成了“语言的遗忘”。这一说法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相互呼应。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盲目追随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的“批判”只是一种假言判断、一种柏拉图式的反讽、一种对话辩证法的实行。伽达默尔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遗忘了语言,而倒是证明柏拉图没有遗忘语言。借此,他实则在与海德格尔争辩:一方面,要逆着海德格尔的“弑父”倾向肯定柏拉图-海德格尔的统一效果;另一方面,要借助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实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矫正。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构造理念世界的过程,就是他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本原论体系的过程。这里之所以使用“本原论”而不用“本体论”是有意识的。为本文阐述方便起见,有必要首先对此加以说明。现在有许多论及本体论的出版物对“本体”的含义颇为模糊,把“本体”与“本原”相等同的不乏其人。实际上,亚里士多德早就对它们作过区分。他为“本原”下了两个定义,一是在《形而上学》第5卷中,在分析了本原(archē)的7种含义后,他归纳道:“一切本原的  相似文献   

14.
V.格哈特从西方哲学传统和政治传统来解读康德的《论永久和平》,从康德对“公共契约”中“秘密条款”的反讽论述中揭示出康德的真正意图是为人民提供权利、并实现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变革。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传统和政治传统一直继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路线。按照柏拉图,哲学和政治应当合而为一,最高的理想是“国王从事哲学、或哲学家变成国王”;按照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政治具有一种类比结构,“从事统治就像从事哲学”。在康德那里,哲学和政治相分离,哲学批判和政治实践隶属于两个完全独立的行动领域,“从事统治和从事哲学是互补的社会活动”;因而康德为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确立起一个新的范式模型。这个范式模型意味着:哲学退出政治。格哈特把康德对哲学和政治的分离归因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差异。过去的哲学家往往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一化,从理论知识来推导实践洞见;康德看到,理论知识是先天的,实践知识则与境遇性和经验性的事务状态相关,因而不能从理论知识来推导实践知识。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质料的持存有多个层次,既有类比意义上作为变化模式中质料的持存,也有在实体生灭中质料的持存,后者是同类的而非同一质料的持存。而讨论质料的持存离不开对质料与■关系的进一步澄清。既被用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中范畴理论背景下谓述的“主体”,也被用于指涉作为所有生成变化基础的“基底”。  相似文献   

16.
杨兴升 《现代哲学》2022,(2):112-116
无穷小量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同连续、不可分的点等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对莱布尼茨而言,无穷小量概念不仅涉及其微积分的基础稳固性问题,也影响到其对“连续体迷宫”的思考,后者使他提出了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实体具有不可分性,且其知觉属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并符合连续律,因此,单子通过其知觉属性而具有某种连续性。莱布尼茨还通过前定和谐原则为单子的不可分性、单子知觉属性的连续律之稳固结合提供了保证,但也以知觉属性的连续律来体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7.
僧肇对名实的看法与中国传统哲学迥然不同,他既否定事物的真实性,又否定事物之间的真实差异,认为“名实无当”,事物的真实与事物的名称之间相互分离、不相符合。僧肇区分了两类名:“真名”是与物的无自性相符的,而众生所持的名字只不过是“伪号”,其之所以为伪是由于并不能从事物中找到与名称相对应的事物的体性。  相似文献   

18.
论时间引入形而上学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统治欧洲哲学思想两千多年,却在近代受到猛烈的攻击。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猪存在”后面、上面、外面的最根本、最原始、最本质的“存在”,似乎这个“存在”是事物的一种特别的属性,加到任何事物中去,就会使该事物“存在”,像现在的味精加到任何菜肴中去都能提味一样。康德对此大加批评,指出“存在”是一综合判断,并非事物之任何属性。将“存在”加到事物中去,不能对事物增加任何东西。于是,如此理解下的“存在”只是毫无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言之凿凿。于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而…  相似文献   

19.
学界历来认为,柏拉图对荷马史诗的否定,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摹仿说进行否定的结果。但笔者以为,不管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对摹仿的肯定,还是柏拉图对摹仿的否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与原始摹仿文化密切相关联的知识学背景问题。也就是说,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其整体行程均表现出对原始摹仿文化进行新的知识学综合的趣向。其间,既有原始摹仿文化异质性的延续,也有福柯所说的人类知识学上的“断裂”和“非连续性”现象,这里或许包含许多被传统研究遮蔽的问题,值得我们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沁 《孔子研究》2023,(2):135-145
在朱熹对于“体用”的论述中,“体”既可以指天理而言“本体”,亦可指事物而言“体质”。然而朱熹体用论中的双重内涵并非是漠不相关的,而是具有相互蕴含和内在过渡的关系。“本体”之中蕴含着实存,“体质”本身就是“本体”的实存,揭示出朱熹论本体与存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朱熹对于“道体”的论述中,“道体”作为包含了“本体”与“体质”的最高整体性范畴,体现出本体的活动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